我国网络文学的青少年媒介消费研究

2019-11-13 00:37韩韶君
现代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社群群体

◎ 韩韶君

作为出版技术变革下的行业产物,网络文学在我国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2月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较2017年年底增加5,427万,占总体网民的52.1%;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1亿,较2017年年底增加6,666万,占手机网民的50.2%。从消费规模来看,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32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60.6亿元,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0.8亿元。

从消费群体的年龄结构来看,青少年已成为我国网络文学消费的主力军。阅文集团发布的《2018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指出:年轻化是网络文学消费的重要趋势,曾被预测将成为全球最大消费群体的“Z世代”(“95后”)用户正加速“占领”中国网络文学的消费市场。2018年“Z世代”网文用户规模同比提升近20%,付费用户规模同比提升近15%。那么,我国青少年群体消费网络文学的动机是什么?青少年群体消费网络文学有何特点?如何引导青少年群体理性消费网络文学?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本研究将基于媒介消费学的理论角度展开,从网络文学的消费动机、消费特征、消费引导等多个维度,分别考察该媒介产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过程。

一、青少年媒介消费动机:多重心理需要下的消费驱动

已有研究对消费动机的探讨,主要包括詹姆斯的本能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里兰的三重需要理论等。其中,麦克里兰提出的三重需要是指人的成就需要、归属需要与权力需要。三重需要理论侧重研究环境或社会学习对需要的影响,强调需要从文化中的习得性。作为特殊的传播商品,青少年群体对网络文学的消费需求不仅来自内在的精神满足,还受到外在的社会环境、群体文化、消费情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从三重需要的理论视角探究青少年的网络文学消费动机,可以更清晰地窥探该群体的深层消费心理。

首先,成就需要是重视他人的认可,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心理需要。弗洛姆指出,“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现代人宁愿逃避自由以寻求安全的庇护”。我国当代大学生、中学生等青少年群体承受着就业、学业等多重压力,当其心理预期无法实现、进取心不能满足时,往往渴望逃离压抑的现实环境,而网络文学的意象空间则为他们创造了可能性,强烈的沉浸感让青少年群体暂时摆脱了现实遭遇的困难。张冬静等人分析了武汉市520名大学生的网络文学阅读心理认为:网络文学成瘾与沉浸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较容易受到网络文学阅读的认知加工以及高峰体验的影响。以玄幻、穿越类网络小说为例,其构建的虚拟世界与故事情节,给读者以强烈的沉浸体验。青少年群体在阅读时习惯将自己臆想成作品人物,试图通过超越现实的成功、短暂的精神麻醉来弥合实际生活中的困境,这也正是该群体通过网络文学消费满足其成就需要的具体体现。

其次,归属需要是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期待被组织接纳的心理需要。姜岩基于从众性消费影响因素模型证实:“群体特性对青少年消费者从众性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青少年对网络文学呈现出从众性消费趋势,其根源在于个体满足自身对于群体归属的需要。当某部网络文学作品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流行时,同学与朋友间的相互推荐以及相关的阅读、讨论等行为成为个体成员的群体认同标志。廖思琴等人以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为基础,对四川省40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朋友推荐”是大学生获知网络文学首要渠道,占比达56.3%。“社会化网络时代,受众并不是原子化的分散状态,而是分布在基于‘趣缘’形成的各种社群中。兴趣爱好相近的成员通过分类聚化的方式形成少数人的群体”。尤其是网络社群的出现,为这些网生代青少年提供了交流分享的时空便利,他们聚集在网络空间,讨论、收集、传播共同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群体性的经验分享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群体归属感。

最后,权力需要是支配他人、事物、财富,且不受控制的心理需要。网络文学消费中的打赏行为不仅是读者对喜爱作品的表达方式,也是其自身满足权力需要的主要手段。对于尚不具备独立经济基础的青少年而言,更加渴望通过打赏提升其控制财富的满足感。这种自我激励与自我赋权的方式,给予该群体在虚拟世界中畅快的支配体验。事实上,青少年群体在消费网络文学过程中的文本“盗猎行为”,更是凭借其文化资本对权力的支配,这也构建了网络文学作者与青少年读者之间新的“读写关系”。苏晓芳对福建、广东、江西、湖南、重庆等省市的2,046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文学阅读调查,结果显示:42.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创造了新的读写关系模式”。正如詹金斯所说,“对于文化拼贴,读者总是先将文本拆分成碎片, 再根据自我设计对其重新组合,他们是从已有文本中抓取出那些用来理解个人生活经验的意义”。作为符号的消费者,青少年群体的亚文化构建是为了对抗作者中心的生产范式,其实质在于满足媒介消费者对权力支配的需要。

二、青少年媒介消费特征:分化的行为模式与流变的社群角色

通过消费动机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群体消费网络文学主要受到成就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等多种内生因素影响,而由此导致的消费行为特点同样值得关注。史泰格在《媒体接收研究》一书中对媒介消费行为进行了归纳,结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文学消费实践,本研究认为该群体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存在以下模式。

1.文本接收型消费

文本接收型消费是青少年群体对网络文学的初始消费。在网络文学的文本消费中,青少年群体的文本消费偏好不同,他们拥有较高的选择性与目的性,对喜爱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极强的忠诚度与阅读黏性。在文本选择中,作为网生代的青少年群体更擅长借助现代化媒介作出判断,如依据媒体报道、网络评论等;在文本阅读中,青少年群体渴望更细致、全面地理解文本。他们更喜欢聚焦于有意义的细节,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情感、精力与时间,试图从中寻找可以介入的空间。此外,青少年群体通常还会借助打赏作品或作者、购买相关衍生品等其他方式立体地消费文本。

2.意义生产型消费

对于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有时往往不满足于简单的文本消费。在互联网技术的赋权背景下,传统媒体主导的内容生产权转让给了新媒体用户,使其聚合了消费者与生产者双重身份,成为新的“生产消费者”,青少年群体也自然成了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者。在网络文学的生产过程中,创作者常就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等内容与读者展开互动,青少年在读者群中则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除了与作者进行常规交流外,还建立网站、开发游戏、创作歌曲、扮演角色,构建着属于这一特殊群体的艺术世界。从情感经济的视角可以看出,这种强烈的参与文化所形成的情感赋能,使青少年消费群体对文学作品、相关衍生品产生了某种天然的亲近感,进而形成了良好的消费心理契合度。当然,这也正是情感经济范式下网络文学出版企业的生产动力机制。

实际上,无论是文本接收型消费,还是意义生产型消费,大部分青少年都习惯借助网络社群来辅助消费,而读者反映批评理论对此给出了解释:“一些社会地位相同或相近的读者,由于在生活经验或价值观方面相似,便拥有了共同的思考方式与解释策略,于是他们生成的意义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而这是由社群所实现的”。从消费动机的视角来看,青少年个体加入社群不仅可以提升其群体归属感,还能通过层级晋升、文本创作等社群活动强化其权力支配感与成就感。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青少年成员的社群参与度却并不相同。阿伯克龙比等学者认为:“受众可分为普通消费者、迷群、崇拜者、狂热者、小规模生产者等五类。根据受众不同的涉入程度,这些受众从左至右可排列成一个连续光谱”。基于阿伯克龙比的受众分类理论,再结合青少年在网络社群内的个体表现,本研究将网络文学社群成员归纳为以下角色。

潜水者:该类成员在社群内的层级较低,他们通常是浏览信息、不发表意见,与其他成员的交流极为有限,社群只是其获取网络文学作品相关信息的渠道。虽然潜水者并不参与文本生产,但他们的群体归属感却并未弱化。

附和者:与低调的潜水者不同,附和者会进行意见表达,但内容相对简单,通常只是跟随主流言论发表相应附和,该类成员的群内层级处于中间位置。尽管附和者表达的自我意见相对匮乏,但他们与社群存在常规互动,有助于社群文化的构建。

领导者:作为社群的意见领袖,领导者对群体的贡献最大,在群体内的层级也最高。他们一般担任社群群主,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分析与表达能力,拥有群内的话语主导权,与受众连续光谱中的小规模生产者角色相似。

从青少年网络社群的互动空间来看,无论是贴吧、论坛等互动平台,还是微信群、QQ群等互动社交群,都呈现出了空间开放与行为限制的结构特性:虽然新成员加入社群门槛不高,但每个社群都建立了自己的运行规制,即通过向不同层级的成员赋权,以规范其群内行为,维护社群的相关利益。从社群中的个体来看,每个成员的参与倾向与程度都存在差异,他们的社群角色也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处于流转状态。

三、青少年媒介消费引导:网络文学的分级管理与出版机构的把关强化

针对我国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文学消费特征,出版机构可以通过策略性生产改善该群体的消费体验,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作为特殊的传播商品,网络文学虽然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与开发潜力,但对于处在“三观”养成阶段的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却不容低估。因此,要高度关注网络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全方位引导青少年群体理性消费,促使其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1.试行网络文学分级管理,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对电影、动画等媒介产品消费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比如:日本对动画消费有着详细的划分标准,根据作品风格可分为少男、少女、青年、女性、成人等5类,根据观看年龄可分为普通级(任何年龄)、PG-12(12岁以下禁止)、R-15(15岁以下禁止)、R-18(18岁以下禁止)等4级,出版的所有动画作品均由专业机构进行分类评估、分级评定, 不受任何出版机构和发行机构的控制。由于青少年群体消费网络文学的行为分化,以及消费心理驱动多样化,我国可以尝试对网络文学消费进行分级管理, 满足不同青少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保护该群体的身心健康。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完善有关网络文学作品分级管理的法律规制。从分级的层级来看,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以及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的年龄界定标准,结合我国青少年群体成长发育实际,将年龄界限设置在6岁、12岁、18岁等阶段为宜。分级内容除了文字以外,还应包括图片、影像以及游戏等衍生品。其次,在具体实施方面,应设置相应的专业审查机构,由监管部门主导、行业专家参与,负责内容的分级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将数据传至安装在图书馆、网吧等公共场所与家庭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的过滤软件,必要时可要求家长或其他监护人陪同阅读。最后,政府部门还要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坚决遏制包含低俗、色情、暴力等内容的网络文学传播。同时,可以通过奖励、激励政策鼓励创作者与出版机构大量创作、出版传播正能量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为例,该活动从2015年开始每年均向社会公开推介优秀作品,通过其示范作用引导网络文学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强化出版机构的把关人作用,提升网络文学生产的管理质量

基于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出版机构可以通过智能把关、人工把关和社会把关等3种路径强化其把关人作用,以实现对网络文学作为特殊媒介产品的属性控制,帮助引导青少年理性消费。在智能把关方面,采用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技术,检测、识别网络文学作品中是否含有违规违法、恶俗低俗的文本、图片等内容,对作品内容进行实时审核。在人工把关方面,可以设置专职审核员对智能审核后的内容进行复审。同时,对于特殊的敏感内容,还可以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补充审核。在社会把关方面,出版机构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通社会审核通道,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与投诉,如建立社会监督奖励机制,为社会监督员提供举报奖励等。这样不仅可以再次审核智能把关与人工把关后的内容,还能提升读者兴趣、吸引社会关注度。

此外,出版机构还要加强对网络文学生产的管理:一方面,通过各类激励措施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增强与青少年读者的沟通交流,创作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网络文学作品;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网络文学读者社群的管理,重点引导青少年群体理性打赏,通过实名认证等方式控制该群体的阅读时长,防止其网络阅读成瘾。

注释:

① 吴光远.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28.

② 张冬静,周宗奎,等.神经质人格与大学生网络小说成瘾关系:叙事传输和沉浸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7,40(5):1154-1160.

③ 姜岩.中国青少年从众性消费行为实证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3-10.

④ 廖思琴,周宇.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学阅读行为调查分析与阅读引导[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2):67-72.

⑤ 陈维超.情感消费视域下网络文学I P热现象研究[J].中国编辑,2019(1):15-20.

⑥ “盗猎”的概念由法国学者德赛都提出,美国学者詹金斯对其进行了拓展。“盗猎”是指受众根据自身经验,将大众文化文本进行解构并重新建构,以完成自我价值表达。

⑦ 苏晓芳.网络文学阅读调查与研究[J].教育评论,2018(3):127-131.

⑧ HENRY J, TEXTUAL P.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1992:28.

⑨ JANET S. Media Reception Studies[M].New York: NYU Press,2005.

⑩ BRUNS A. Blogs,wikipedia,second Life, and beyond:from production to produsage.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2008:2.

[11] FISH,STANLEY E.Interpreting the Variorum[J].Critical Inquiry,1976(2): 465-485.

[12] NICHOLAS A,Brain L.Audiences: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8.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社群群体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