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颗山到底在哪里?
——关于李白《戏赠杜甫》写作时间和地点的臆测

2019-11-13 00:25葛景春
杜甫研究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长乐山头洛阳

葛景春

一、李白《戏赠杜甫》应写于天宝三载的洛阳附近

关于李白与杜甫的初次相遇,历代研究者多定于李白在天宝三载(744)春离长安至洛阳时,此说大致不误。他们的见面,有杜甫诗为证: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赠李白》)

诗中,杜甫说自己在东都洛阳时,过着“蔬食不饱”的生活,更谈不上吃到能使人延寿益颜的“青精饭”了。李白辞别了长安的金马门,约我梁、宋之游,共期隐逸求道。此诗说明了他们见面的地点,是在洛阳。因杜甫少年失母,常住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家。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时,杜甫的父亲杜闲去世,杜甫曾在偃师首阳山下的土娄庄筑土室守孝。有些学者认为,土娄庄即陆浑庄。近有胡永杰著文考证,杜甫家的“陆浑庄”与偃师的“土娄庄”并非是一个地方,而是在离洛阳城南一百多里的陆浑县(今属河南嵩县)。因在唐时陆浑县归河南府所管,故其地又称为“河南陆浑庄”。宋本杜集注为“南陆浑庄”。而偃师县首阳山下的“土娄庄”,自晋代杜预葬于此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祖母薛氏、继祖母卢氏、父亲杜闲,相继都葬于此地,因此土娄庄只是杜甫家的祖坟所在地。杜甫在土娄庄筑土室守丧期间,临时住在此处。土娄庄和陆浑庄分别在洛阳的东面和南面,方向不一样,根本不是一个地方。关于陆浑庄的问题,因陆浑有一条深谷,三面环山,风景优美,唐时有许多名人在此隐居。唐代的元德秀、宋之问、房琯等人,都在此有别业田产。杜甫年轻时曾在这里与房琯等人有过交往。杜甫家的陆浑庄亦在这里,也有田产。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自注说“余田园在东京”,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应该说,这个南陆浑庄,是杜甫家的庄园所在地,也是杜甫常住的地方之一。

碰巧的是,在今陆浑水库的西南边,有一个叫“饭坡”的地方。这是山坡上一座村子的名字,离库岸只有五里地,是一片丘陵和山地。经查县志,此地或叫“半坡”,是否是“饭坡”的异读,有待考证。李白所作的《戏赠杜甫》,应该就是在李白天宝三载(744)春,辞别长安与杜甫同游洛阳时的作品。

二、有关“饭颗山”的考证

李白《戏赠杜甫》诗云: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这首诗宋蜀本李白集不载。首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高逸第三》,后又见于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卷一二《轻佻》。《唐摭言》“饭颗山头”作“长乐坡前”。“借问别来太瘦生”作“借问形容何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作“祇为从来学诗苦”。因饭颗山无考,故后人改作长乐坡。关于“饭颗山”,徐叶瓴考证说指的是兖州附近的甑山,因甑山形似蒸笼而得名,所以李白称其为饭颗山。他认为这是李白和杜甫在天宝四载游东鲁时所作。但徐先生所说的“甑山”,与“饭颗山”的意思相距甚远,难以信从。安旗先生则就《唐摭言》的“长乐坡前”注文作考证,认为这是天宝十二载(753)春,李白三入长安时与杜甫在长安长乐坡前相逢而作。并考证了唐代的长乐坡有“太仓、广运潭”,在光泰门外的长乐坡前有米仓村。米仓村即广运潭边的太仓。故有“饭颗山”之称,长乐坡与“饭颗山”指的是一个地方。后来薛天纬先生也说“饭颗山,即其上有太仓之长乐坡,坡下广运潭,即漕运码头。太仓之米炊而为饭,可堆积如山,故百姓俗称其地为饭颗山”。安旗先生关于李白三入长安之说,颇为新颖,但并未被学者普遍认可,且《戏赠杜甫》诗,亦不似李白晚年所作。他们对此诗的“饭颗山”解释也较牵强。故还得放开思路,另辟蹊径,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去探寻。

关于此诗的主旨和真伪,也有争论。前人谓李白的《戏赠杜甫》是讥杜甫之作。“盖讥其拘束也”(孟棨《本事诗·高逸》)。《旧唐书·杜甫传》更扩而大之:“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嘲诮。”宋人葛立方曰:“似讥其太愁苦也。”(《韵语阳秋》卷一)宋人范正敏《遯斋闲览·杂评》引王安石之说:“二人名既相逼,不能无相忌。”这些都是以己之心度李白之腹的抑李扬杜之说。宋人洪迈认为此诗是伪作:“所谓‘饭颗山头’之嘲,亦好事者所撰耳。”(《容斋四笔》卷三)此诗果然是好事者所撰吗?郁贤皓先生说:“按前人因长乐坡在长安,而李白与杜甫从未在长安见面,故认为此诗乃伪托。然《本事诗》作‘饭颗山头’,其地不详,似不能据一本异文而定其为伪。”

那末,这个“饭颗山”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很可能就是在陆浑的“饭坡”这个地方。为什么呢?从年代上来讲,此诗不可能作于天宝十二载,而应是作于天宝三载四月以后。因为这首诗完全是二人初见不久的口气。李白初到洛阳城时,遇见了杜甫,一见如故。二人在洛阳游览访友。后来杜甫邀李白到他家的南陆浑庄去小住,在由洛阳至南陆浑庄时路过附近的饭坡山,李白忽发诗兴,作了一首对杜甫的调侃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这是初夏的天气,故杜甫头戴着斗笠以遮中午的烈日暴晒。因杜甫此时已死了父亲,家道中落,所以在洛阳寄食于姑母家或友朋家中,故曰:“二年客东都。”因生活贫困,“蔬食常不饱”,故形容消瘦。因此李白开玩笑地问道:“借问别来太瘦生?”杜甫只好答道:“总为从前作诗苦。”为自己的形貌消瘦而自我开脱解说。郭沫若说:“诗的后二句的一问一答,不是李白的独白,而是李杜两人的对话。再说详细一点,‘别来太瘦生’,是李白发问,‘总为从前作诗苦’是杜甫的回答。这样很亲切的话,却完全被专家们讲反了。”因此,他十分感慨地说:“这样亲切而认真的诗,被解为‘嘲诮’,解为‘戏赠’,解为杜甫‘拘束’或甚至‘龌龊’,未免冤枉了李白,也唐突了杜甫!”郭沫若这个解释,可成一说。伪作一说是很难成立的。

三、“饭颗”与“半坡”及“饭坡”之间的关系

那么问题又来了。李白的诗中明明是“饭颗”山,和陆浑的“饭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首诗李白和杜甫都是顺口占成,是开玩笑的诗,并未将其当作正经的诗作。后人也并未将此诗正式地收在李白的诗文集中,此诗只是在民间流传。在民间流传的诗,常常其词只是以口耳相传,其词也可能在流传中有所变动,故有多种版本。“饭颗”与“饭坡”读音是相近的,故很容易讹传。故此诗首句“饭颗山头逢杜甫”在王定保的《唐摭言》中却记载为“饭颗坡前逢杜甫”。故“饭颗”、“饭坡”即是“饭颗坡”的省言。在乾隆版的《嵩山县志》中,把“饭坡”记成了“半坡”,也是因为乡间的小山或小山村名往往因音近而讹变,并不是固定的。虽县志中的记载中有所变改,而在当地,人们仍沿袭旧称为“饭坡”。此地现在为嵩县饭坡村,为嵩县饭乡的所在地。

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诗,却在不久后的李杜梁宋之游中,受到了杜甫的“回应”。杜甫在《赠李白》的绝句中说: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诗中,杜甫调侃李白求仙未成,惋惜地指出李白整日“痛饮狂歌”浪费时光,这样的“飞扬跋扈”之举是为什么呢?其言外之意,无非是为李白因受到了政治打击,排挤出京,而自作纵酒狂放之举表示同情,同时还带有劝谕之意。若不是二人有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兄弟般之友谊,他们是不会如此相互开玩笑的。这也证明李白的《戏赠杜甫》诗,前有因,后有果,前呼后应,确有其事,而非后人所杜撰的。从诗的风格上来说,李白的诗写得率性随意,不拘平仄,这符合口占诗的特点,也与李白时有“率然之句”的风格一致。而杜甫的《赠李白》诗,是首合律的绝句,这也符合其诗风严谨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这两首诗,时隔年余,地距几百里,相互呼应,给李杜相亲相知兄弟般的亲切友谊,增添了例证。

当然,李白此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因文献不足,仍难以确证,但在研究李白这首诗作年和地点及李杜交往史上,本文提供了的一个新的思路和思考的线索,可供有识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作参考。

注释:

①见胡永杰:《杜甫陆浑庄即偃师尸乡土室(土娄庄)说质疑及陆浑庄所在地臆测》,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②关于陆浑谷,因为这里土地比较适于耕种,离洛阳不远,所以唐宋时有许多人在此隐居,是一个名胜地区。但此谷在1959年修了一个大水库,名为陆浑水库。所以,此处的遗迹都已淹入水底。估计杜甫家的陆浑庄,就在水库的水底下。

③见徐叶瓴:《东鲁寻踪说李杜》,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

④见安旗:《李太白别传》(增订本),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175页。

⑤见薛天纬:《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页。

⑥(宋)魏庆之撰,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6页。

⑦见郁贤皓:《李白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15页。

⑧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103页。

猜你喜欢
长乐山头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洗煤厂的春天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怀友
“最美长乐”喜迎党的十九大摄影展获奖作品
硬脖子的洛阳令
大宋小神探 夜黑黑,敲窗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