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怡如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合唱指挥的综合能力,以及随着合唱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合唱教学从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基于教学理念的转变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在改变。本文就对交互式“线上线下”合唱指挥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交互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合唱与指挥;应用
一、课程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在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由分组对需要学习的作品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例如音乐风格、音乐地域等合唱曲谱的资料,以报告的形式在微信群或者云课堂平台进行交流。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能力,为合唱与指挥曲目的学习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中,以合唱的声部为小组,首先组织学生利用在课前查找资料所完成的报告对合唱曲目的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所需要配合的和声以及对歌曲的处理方式进行讨论和整合。同时利用教学辅助平台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大数据的形式对讨论结果进行展现,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曲目,并且结合各个声部的特点进行整体和音的编写。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有学生自主对整个合唱作品的分析以及演唱实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掌握有极大促进作用,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合唱编排的质量[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能利用互联网的广大资源库,借助多媒体资料对同一首曲目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启发学生在自主和声编排中的灵感,以更丰富曲目的演唱。另外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跳脱出教材内容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寻找更多不同风格的合唱曲目引導学生进行合唱指挥中的和声编排,激发学生在不同的曲目和声编排中的兴趣及灵感,培养学生编排及创作合唱曲目的潜力。
二、课程教学手段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手机智能化的发展,网络的广泛覆盖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例如“学习通”“云课堂”等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在通过网络实时的进行交流讨论,随时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获得的资料进行提问和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料或者课件进行上传,对各类型的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完整的学习辅助资源库。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便捷优势,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录制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供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课堂学习内容的整理与巩固,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用在线交流的方式与教师或者同学在云课堂平台进行探讨,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好地提高合唱与指挥的专业素养。
另外目前使用的较为广泛的交互式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还有微信公众平台的辅助方式,开通课程的微信公众号,由教师指定的学生共同管理,定期分享与合唱与指挥相关的最新资讯或者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实现资源的共享[2]。
三、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主要是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曲目中的指定曲目的演唱考核,以更加开放的考核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更为全面的考察。传统的考核体系中,考核内容为教学周期内所学习过的曲目进行合唱与指挥的表演,这使学生的目光仅仅集中在狭窄范围内的几个曲目中,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拓展。利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学生的考核组成和考核内容进行丰富。
首先,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学生在“学习通”“云课堂”或者微信群中所完成的合唱作品分析、所布置的网络作业和曲目任务进行检查并评判,得出线上学习成绩。在实际的考核中要求个学习小组自选作品进行编排,对合唱曲目进行汇报,每个小组三首,要求曲目内容和风格各不相同,根据学生自主的风格把握和情感掌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评判。最后的测评是以抽签的方式随机构成演唱组合要求各小组在50分钟内完成一个曲目的合唱与指挥的表演编排,将小组完成度和个人表现力进行结合最终得出学生的考评成绩。这样的考评方式更加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随着艺术领域的繁荣发展,合唱艺术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合唱与指挥的人才培养也逐渐受到社会和各高校的重视。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为代表的教学模式逐渐广泛应用与高校的合唱与指挥教学课堂中,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歌唱艺术,2017(12):48-51.
[2]孙颖.交互式教学模式在"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9(10):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