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霞 孙雪莲
【摘 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接受阿奇霉素治疗患儿100例,随机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片口服治疗,两组患儿均持续用药7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不良反应症状出现后均立即停药,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阿奇霉素不用给药途径的临床疗效相当,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用药过程中,需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加强监管力度,增强用药合理性,营造安全的用药环境。
【关键词】儿科;阿奇霉素;给药途径;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01
阿奇霉素属于临床中一种大环内酯抗生素,又叫阿奇红霉素、阿红霉素等,与红霉素等药物作用机理作用相同,主要是通过对细菌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于革兰氏阳性与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等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1]临床中一般针对各种细菌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为了分析阿奇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对于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现象,我院针对收治的儿科患儿进行了分析及不良反应的对比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接受阿奇霉素治疗患儿100 例,随机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儿科患儿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 至12 岁,均值为(6.35±3.01)岁,其中,皮肤软组织感染患儿12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18例,呼吸系统感染疾病患儿20例;观察组儿科患儿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至13岁,均值为(6.37±3.15)岁,其中,皮肤软组织感染患儿16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14例,呼吸系统感染疾病患儿20例。两组儿科患儿之间对比的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可对比。本次观察均已排除存在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传染病及精神障碍患儿。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来自于儿科,患儿在治疗前均不存在其它药物治疗的现象及同意进行此次观察的患儿家属。[2]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466)+5%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2.0mg/ml,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间≥60min,1次/d。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60168)口服治疗,以患儿体质量为标准确定用药剂量,2次/d。两组患儿均持续用药7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儿科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儿科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两组儿科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94%,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为34%,对照组为36%,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儿科属于医院临床中较为主要的科室之一,由于患儿年龄的特殊性及身体各项机能尚处于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现象。[3]阿奇霉素属于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主要应用在非典型性肺炎、尿道炎、鼻窦炎、肺炎衣原体、软组织皮肤感染、非典型性肺炎、呼吸道疾病等疾病,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阿奇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现象越来越多,不良反应现象影响着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4]针对治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症状患儿应及时停药,待患儿症状有所缓解后,将药物劑量及药物滴注速度调慢,为患儿实施对症治疗,减少不良反应症状程度。针对阿奇霉素治疗的儿科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实施针对性处理及干预,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现象,促进患儿预后。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显示,实施口服阿奇霉素治疗的观察组儿科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实施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的对照组儿科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差异。[5]
基于阿奇霉素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需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防范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创建全程化监护模式。相较于成年人,患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出现不良反应后无法清晰的表达自身不适症状,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能够在用药后进行全程化监护,以便及时发现患儿不适症状,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2)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患儿用药阿奇霉素后,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医务工作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便在第一时间降低不良反应造成的负面影响,如针对胃肠道不适患儿,医务人员可给予维生素进行缓解等。因此,医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确保用药操作的规范性,包括给药方式、用药剂量及浓度等。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主要包括发热、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胃肠道反应等,临床中应给予相应的干预及处理,缓解患儿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李庆娓.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8):17398-17399.
陈叶莉. 阿奇霉素在儿科应用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特征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0):176-177.
杨冬.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1):82.
舒湘岑.儿科临床中阿奇霉素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药学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5):101-102.
鲁春美. 对儿科使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学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17,15(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