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栽松史实探析[1]

2019-11-12 23:00◇何
中国苏轼研究 2019年0期
关键词:东坡松树造林

◇何 勇

我国劳动人民栽培松树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早在宋代就有了关于栽松的文字记载:“宋代,蜀人热爱植树,尤好种松,一是渊源于太祖课民种树,神宗蠲免竹木之税;二是受制于畲田撂荒地的大量出现。”北宋大文豪苏轼就是当时一位喜好并倡导栽松的热心人,他在《戏作种松》一诗中写道:“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关于苏轼爱松植松一事,虽然可从他《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一诗对当时植树“露宿泥行草棘中,十年春雨养髯龙”的艰辛情形的追记中得到证实,但最有说服力的却是其文集中《种松法》《记松》《种松得徕字》等对松树的采种育苗、栽植成林、抚育管理和资源利用等生产技术进行论述的诗文。

一、采集良种

若要采集到品质优良的种子,必须在正确的采种时期进行采种。松树的种粒小,对松树种子的采集,宜在球果成熟而种子未凋落时。即既要在成熟以后采集,又不能让种子散失,更应当把握好采种季节。对此,苏东坡《种松法》一文开篇即道:“十月以后,冬至以前,松实结熟而未落,折取,并萼(连球果之意)收之竹器中,悬之风道。未熟则不生,过熟则随风飞去。至春初,敲取其实……”以古称“山松”的马尾松为例,此树经五至六年开始结实,十年后结实渐多,约每隔二至三年丰产一次。其球果十月中旬到十二月上旬(国历)成熟。为了提高种子品质,就应严格把握成熟期,适时采收大型球果。即需在马尾松球果由青绿色变为栗褐色、鳞片尚未开裂时进行采集。

二、贮藏种子

松树种子是播种培育松树实生苗的繁殖体,其发芽力和生根率决定了出苗率,在扦插、萌条等无性繁殖技术尚不成熟的宋代,苏轼《种松得徕字》中“青松种不生,百株望一枚”一句说明了宋代松树种苗格外珍贵。古时人们对种子的贮藏,大致采取球果贮藏、干藏和湿藏三种方法。根据近代研究的结果,松树等针叶树的种子如果留在球果内,连同球果贮藏起来,更有利于保存发芽力,这就是所谓的球果贮藏法。《种松法》认为关于松种的贮藏应该在十月以后冬至以前,种子成熟而尚未脱落的时候,连同球果采回,收藏在竹筐里,然后挂在当风之处。这说明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们已经开始用球果贮藏法来贮藏松种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连同球果一起贮藏体积过大,应用在大规模生产中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数量不多,那么为了长期保存优良品种,该法还是很好的。

三、整地植苗

栽植树苗所用的植穴除深度之外对于宽度也有要求,这主要是由于在植穴里要施用基肥,或调成混浆,为树苗根系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树苗在栽植之后,得以长期保持湿润并能很快地成活。《中国农史专题资料汇编——中国林业技术史料初步研究》引用了《东坡杂记》中关于植松的方法:“种松法大概与竹同。只要根实,不令摇动,自然活。今移树者以小牌记取南枝,不若先凿窟。沃水浇泥方栽,筑令实,不可蹈(脚踏)。仍多以木扶之,恐风摇动其顶(树顶),则根摆,虽尺许之木,亦不活。根不摇,虽大可活。更(再),茎上无使枝叶繁,则不招风”,“栽松时,去松中大根,唯留四旁须根,则无不偃盖。一年之计,种之以竹;十年之计,种之以木”,“打浆栽植,较之保持原有方向(记取南枝)栽植,更为重要”。事实证明,此种方法极为合理,是很有必要的。只是植穴的规格绝不可随意确定,必须以树苗的大小为依据。因为植穴过深、过大或过浅、过小,都不合理,都会给林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苏轼《戏作种松》中言:“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前句说栽松要用小苗,因为小苗容易成活;后句则说的是造林密度。松树有喜光、侧枝扩展的特性,初植密度适当大一些,可培养通直圆满的干形,提高木材利用率(待林分郁闭以后,可通过间伐、修枝提供小径级用材和薪炭材)。此观点也与“疏栽桐,密栽松”的农谚相一致。同理,《东坡杂记》中也认为栽松只要根部充实,不使动摇,松苗自然成活,说明了栽松覆土以后捣实的重要性。至于打浆栽植的树木,就不必再用“杵捣”“脚踏”的方法,因为打浆栽植的树木,其根系和土壤能够密切接触,就没有杵捣和脚踏的必要了。

四、播种造林

松树造林有“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两种方法。《种松法》中言:“至春初,敲取其实,以大铁锥入荒茅地中数寸,置数粒其中,得春雨自生。自采实至种,皆以不犯手气为佳。”此即是说松的播种造林时节为初春,方法是用大的铁锥(类似于现在约一米长、一端磨尖的钢筋或铁棒),在荒山的茅草地(土壤)上钻取深约数寸的穴,穴中播入种子数粒,松种便能发芽成长。这种方法属局部播种造林的方法,成本低,费工少,多用于大面积的荒山造林。对于杂草较少、土壤比较湿润以及鸟害轻微的造林地,采用播种造林能获得良好效果。这种方法目前在宜林荒山面积大、劳力缺乏、交通不便又无天然下种母树的深山区仍然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五、抚育管理

抚育是造林工作的继续,是加速林木生长、提高木材质量和缩短林木培育期的有效经营措施。松树的抚育管理包括幼林抚育和成林抚育。《种松法》中言:“松性至坚悍(适应性强),然始生至脆弱,多畏日与牛羊,故须荒茅地,以茅阴障日。若白地(杂草不生之地),当杂大麦数十粒种之,赖麦阴乃活。须护以棘,日使人行视,三五年乃成。”此即是说松树虽然适应性较强,但在幼苗时期也比较柔弱,不耐日晒,且需防牛羊食害。因此在荒山茅地上进行播种造林时,应利用茅草为幼苗造成庇荫;如果是在不毛之地播种,则应与数十粒大麦混合播种,松苗有了大麦的庇荫才能成长。对此,《戏作种松》亦有“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的记述。这种利用覆盖植物保护幼苗的措施,无论是帮助幼苗抵抗外界的不良侵害,还是对有关苗木进行引种工作都十分必要。

(一)幼林抚育

幼林抚育,主要指对幼苗幼树的除草、松土。就马尾松而言,初期生长比较缓慢,但三至五年后即郁闭成林。因此有“三年不见树,五年不见人”的俗语。在播种造林时,利用林地上的茅草或和大麦同时播作,作为幼苗的荫蔽,可使幼苗安全地成长。用荆棘保护,每天派人巡视,三五年便能成林。这种苗期管理,一方面是在覆土之后稍加镇压,随即盖草,以保持床面湿润,避免雨水冲击床面,以利种子发芽;另一方面是在揭草后安排专人看守驱鸟,直到幼苗种壳脱落为止,以利全苗,这大约需要十至十五天时间。此措施反映了宋代人们在土地利用方面既具有了林粮间作的可贵经验,又具有了播种后防止兽害的栽培管护经验。

(二)成林抚育

成林抚育,是指幼林郁闭后进行的修枝和生长间伐等管理。马尾松五至六年生时,是修枝最适宜的起始年龄。苏东坡《种松法》中言,松树“五年之后,乃可洗(修剪之意)其下枝使高;七年之后,乃可去其细密者使大”。此即是说松五年生时,可以修去下枝(只限于剔剪最下一轮,再多反而会妨碍生长),以促进其生长得更高;七年生之后,才能将树之细小或过密之处(指主干纤弱、株距较密的树木)加以疏伐,以促其直径生长。这说明了松树进行修枝的年龄以及修枝和疏伐对林木生长发育的作用。通过修剔疏剪、适当整枝,不但可使松林保持郁闭,而且还可以去掉被害枯枝,消灭越冬幼虫,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通过生长间伐砍掉主干纤弱和株距过密的树木,可使留量足够、间距均匀的树木充分得到光照、水分和营养,使其长高,尤其可使其增粗。苏东坡爱松、栽松也护松,深知植树造林成活不易,曾在《万松亭并叙》中写道:“去未十年,而松之存者十不及三四。伤来者之不嗣(继承、接续)其意也……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解怜冰雪姿”,不仅对前人所植松树遭遇乱砍滥伐、森林火灾感到无比惋惜与愤慨,也从侧面流露出内心朴实的森林生态保护思想。

六、资源利用

《东坡八首并叙》其六“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几句阐明了苏轼种松用于生产、生活的观念。关于松树资源的利用,《苏轼文集》中有《记松》《服松脂法》《松气炼砂》等多则记述,其中《记松》所载尤为全面:“松之有利于世者甚博。松花、脂、茯苓,服之皆长生。其节煮之以酿酒,愈风痺,强腰足。其根、皮食之肤革(肌肤)香,久则香闻下风数十步外。其实食之滋血髓,研为膏,入漓酒中,则醇酽可饮。其明为烛,其烟为墨。其皮上藓为艾纳,聚诸香烟。其材产西北者至良,名黄松,坚韧冠百木。略数其用於世,凡十有一。不是闲居,不能究物理之精如此也。”这些通俗易懂的记述说明苏轼对于松树在生活中的用途所知甚精,更体现了他探索、普及松树资源综合利用经验的科学态度。

七、延伸佐证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二十九岁的苏东坡扶丧返乡、为父守孝,并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春季在眉山家乡山坡上种植了三万棵松苗。东坡栽松的成活率颇高,陈师道在《后山谈丛》中还特别记载了“东坡居士种松法”。一代文豪苏东坡作为朝廷命官却能以“种松满东岗”为乐,这亦可证明在宋代,四川眉山一带存在不少荒山,营造松树林已蔚然成风。《中国农史专题资料汇编——中国林业技术史料初步研究》引述《东坡杂记》及苏轼《种松法》《种松得徕字》等专门记载种松造林之法的诗文,不仅证明了当时已能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成片造林,对于今日四川眉山的东坡、彭山、洪雅、丹棱、青神等区县的马尾松林肇兴于宋代亦是一个佐证,同时也说明了在宋以后人们仍坚守着爱松、养松的历史传统。

“草木如名节,久而后成”(《偶书》)。苏轼能够爱松、植松,也与他在神宗元丰四年(1081)谪居黄州后,因生活困窘而躬耕劳作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当时他以老农自居,亲手开垦黄州城东的坡地,播稻种麦,植枣栽松,以住所周围“处处松木郁盛”为乐,并自取了“东坡居士”的名号。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苏轼画下《偃松图》,以行楷“眉山苏轼”为款识,流传至今,成为绝世珍品;元祐八年(1093),苏轼出任定州太守,采用黍麦、松节等原料发酵创酿了松醪酒,并撰《中山松醪赋》一文;绍圣四年(1097)被放逐儋州后仍开课讲学,又利用海南多松树、多烟煤的自然条件制成了“东坡墨”。细细品读作为其田园生活实录的“我在东坡下,躬耕三亩园”(《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东坡八首并叙》其六)等句,试着理解苏轼执着现实、自力更生的实践精神,静静体会他在绍圣元年(1094)贬谪惠州、寓居嘉佑寺时“纵步”山野、苦中作乐的情怀与对自然的思索、感悟,我们不难理解诗人“东坡居士”这一名号所寓藏的深意——坚守自我尊严的同时实现对自然与自我的双重超越。诗人不离现实却又不拘泥于现实,而是以一颗任真自适的心灵在更高的层次上观照现实,对现实悲剧性进行审美超越。正是这种自由无碍的心灵与审美的人生视角使得苏轼作为封建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峰千古垂辉。

注 释

[1]此文部分内容曾发表于《中国林业》2000年第6 期。

[2]杨玉坡、李承彪主编《四川森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版。

[3]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4]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5]干铎主编《中国农史专题资料汇编——中国林业技术史料初步研究》,农业出版社1964年版。

猜你喜欢
东坡松树造林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数字
早春欣见海棠绽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定风波
松树
松树
东坡画扇
松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