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蕙佩之芳菲,心存国祭;怨灵修兮浩荡,梦赋骚魂。”又到赠我一支艾,把酒赋离骚的端午佳节,又到五月鸣蜩,倾听第一声清亮蝉歌的仲夏时节。文字间最容易激起的,仍是那一份屈子恨、爱国情。这是亘古不变,直击心灵的主题。就像本期杂志推出的“万竿逸气争栖凤;一夜凌云看箨龙”的傅青主,超越其百科全书般的才华,最为人敬仰的,依然是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千百年来扎根于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精神基因。翻阅历代名联,从“立修齐志;存忠孝心”的朱熹,到“留千古半分忠义;存大明一寸江山”的王夫之,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于右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家国情怀或凝为忠孝、或凝为忧乐、或凝为担当,总能在两行联语间竖起脊梁,发出召唤。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文艺工作者:“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楹联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国情怀这个大主题下,是阐发中华优秀思想,涵养华夏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要实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自省自励,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让身处新时代的楹联艺术在神州大地上真正活起来!
首先,楹联界需要立意高远、胸怀天下的好作品。大文章,从来是家国文章。体现于两行文字,不是空洞地喊一番豪言壮志,而是要在平常的笔触中融入大情怀,彰显大胸怀,体现大担当,即使位卑言轻,也应持一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风骨和底气。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不把消极情绪传染给他人,在作品中流露真情感,弘扬真善美,传播中国好楹联。这也是《对联》杂志横排版的追求。
再者,楹联界要坚守这一份民族记忆。相对于强势的潮流文化,当楹联风俗列入非遗项目的那一刻,其实也是对其弱势处境的直接宣告。传统文化的式微冲击了我们“底色的乡愁”,作为楹联人更应坚定文化自信,拓展楹联文献抢救性整理,构架楹联学科体系,深化楹联教学内容,提升楹联话语权,加强研究成果数字化、时代性转变,不忘初心,坚守本真,把家国情怀融入到这“基因密码”的有序传承当中。这更是《对联》杂志竖排版的担当。
前人说“楹联者,首贵切题”,这是就文本创作而言。若以楹联事业来论,心存家国情怀,坚守文化自信,当是我辈中人最切不过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