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羽
王水照老先生《走近“苏海”——苏轼研究的几点反思》一文,发表整整20年了。文中许多观点、立场、方法,正是我们今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苏学的指导思想、基本态度和实践要求。中华书局2015年6月版《王水照说苏东坡》,书中许多观点与意见正是沿着《走近“苏海”》一文层层揭示、步步深化并且更为系统严整的。
1978年,王水照先生调入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即在刚刚复刊的《文学评论》杂志发表《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这被认为是“文革”后第一篇为苏轼“辩诬正名”的文章。文章指出苏轼的许多政治诗其实与新法无关,“这些诗篇表明苏轼的政治视野比较广阔,敢于揭露社会矛盾和政治弊病,反映了下层人民的一些苦难生活”。几近同时,曾枣庄《论苏轼政治主张的一致性》、匡扶《苏轼的政治思想和他的政治态度》等文章进一步从思想政治方面客观评价苏轼,实事求是,拨乱反正。
1989年王水照先生开风气之先,率先从东坡人生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角度开始研究苏学。“出处和生死问题,是中国文人面临的两大人生课题。前者是人对政治的社会关系,后者是人对宇宙的自然关系。”从这一领域研究东坡思想中儒释道多种因素的阶段性消长及其丰富而独特的人生体验,并且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他狂放谐适的文化性格,从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的文艺创造方面总结东坡留给后代的珍贵遗产。
王水照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就“苏学”概念进行专门研究并提出方向和指导意见的大家之一。历史上对“苏学”基本定义为苏轼的文学研究,这是比较狭隘的。王水照先生说:“苏东坡有多方面的才能、深邃精微的人生思考、丰富的文化性格。就像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文心雕龙》有‘龙学’,研究苏东坡自然也有‘苏学’,这是清朝人提出来的。苏东坡多方面的文化创造为历来研究‘苏学’的人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因此,先生指出:历史上“所谓的‘苏学’似主要指苏诗而言”,“我们不妨接过这一概念,用以规划和设计苏轼研究的整体格局,力求研究的系统性与严整化,以争取苏轼研究的更大突破” 。
先生指出:“研究苏东坡自然也有‘苏学’。”然而近千年来,“苏学”只是民间俗指,且界定不一,未成体系,缺少理论,没有组织,没有官方或正式的名分。新时代苏学研究,要系统准确地推进,不仅是研究苏轼及其诗词书画艺术,更不仅是研究三苏,而是要规划和设计苏学研究的整体格局,将研究三苏的文化和三苏相关文化的研究扩大、丰富和提高为苏学体系研究。
苏学专家曾涛先生在论文《从〈三苏文化大辞典〉的编纂看当代“苏学”的任务》中也指出:“苏学”并非单指苏轼,而是包括三苏等;主要并非指文学,而是包括经学等。”新时代苏学研究极大地拓宽了苏学研究的范围:应是以东坡文化为重点,以三苏及相关文化为主体,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东方文化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的学问。研究范围上自苏洵及其先祖,下至苏轼、苏辙和儿孙辈乃至其他后裔;主要目标与任务是确立和奠定苏学的理论基础、学术框架和组织体系,系统准确地发掘、整理、传承和弘扬与三苏相关的历史文化,考证鉴定史实,研究思想与艺术,探讨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关于苏学,王水照先生在文中说:“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回顾与前瞻,我们仍感差距甚远,深感与研究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颇不相称。”这应是与他十多年之后在《王水照说苏东坡》一书中提出“说不全的苏东坡”“说不完的苏东坡”“说不透的苏东坡”的思路一脉相承的。
先生在文中指出:“在我国古代作家中,能够持久地跟同时和后世人们建立起亲切动人关系者并不多,苏轼却是其中突出的一位。李白的天马行空、脱略羁绊,固然使人心折倾倒,但不免太高太远,难以企及;杜甫忠悃诚笃,感时伤世,人们不能无动于衷,但学起来又太难太苦,苏轼则是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以东坡文化为核心的苏学,曾在朝廷极尽打压除毁之列,大量东坡诗文碑刻损毁,印板焚灭,但民间私藏东坡诗文不能禁绝,甚至越禁越多,私会刊刻,文人传赠,愈演愈烈。“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曾枣庄先生指出:“其诗文生前刊刻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历史上似乎很难找到第二人。”“苏轼诗文被书贾大量刊刻,除反映了北宋印刷业的发达外,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感人的艺术魅力,从而赢得了大量的读者。这就是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责,作品虽被严加禁毁,却仍获得广泛流传的原因。”
王水照先生说:“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是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某方面极限的化身。”“全才”“极限”,这类极端化词语本不是学者应当使用的,然而王水照先生用到东坡身上,我们只感到贴切和准确。近千年来,不同观念、不同立场、不同道路的民众与官员,都从东坡身上获得了精神慰藉、美学熏陶与意志涵养。在社会变革、制度更迭、文化动荡中面临抉择的文人乃至市民,效法东坡旷达审美、乐观无思的天人境界,应对颠沛流离,以求心理平衡、生命平和。东坡“持久地跟同时和后世人们建立起亲切动人的关系”,东坡文化是由民众自我选择、自动接受与自主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历史名人中如评选士大夫和平民共同喜爱、雅俗共赏的国民楷模,一生能够坚守本真、苦中作乐、风趣幽默的苏东坡肯定会当选。
王水照先生指出:“在时下商品大潮汹涌的环境中,苏轼的全部文化创造并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和作用。固然,这种作用不是也不可能是急功近利式的,毋庸说是一种无用之用。而无用之用正是一种大用,它是能够成为当代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的。对于苏轼文化遗产的当下意义和现代转换,也有待于研究者们的共同探索。”“时下商品大潮汹涌”是先生在20 世纪末所说的,而今愈演愈烈。
在这样汹涌的大潮之中,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苏东坡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杰出代表。在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执政理念、民生情怀与世界观、幸福观、价值观等方面,传承苏学,弘扬苏学,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时代价值。
王水照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对于苏轼文化遗产的当下意义和现代转换”的理念。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正是苏学研究“当下意义”和“现代转换”的问题。
习近平在讲话、文章和著作中经常引用东坡诗文名句,主要用于表达民生情怀、治国理念、改革思维和廉政建设的愿望与要求。他也多次引用苏辙、苏洵的诗文名句。早在1989年撰写的《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就引用了苏辙《上皇帝书》中“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一句,说明去掉老百姓的祸患如同除去自己的腹心之疾一样。北宋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法。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苏辙于是年三月上书神宗皇帝,力陈对新法的看法。苏辙向宋神宗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神宗推己及人,与民同忧,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而把百姓疾苦提升到“腹心之疾”的高度,说明“去民之患”之刻不容缓。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引用苏辙这句话。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在浙江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引用苏洵“彼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强调只有先审时度势,才能因势利导,借势发展。“天下之务”如此,经济建设亦如此。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渊源,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念源泉。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开篇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苏学正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杰出代表,集中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从东坡文化所蕴含的民族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坚定基础,增强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柱和灵魂,是民族精神。苏学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道德情操、意志理念、情趣情怀、家风家训、价值观念等,都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源和本质,也都是我们今天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王水照先生提出:我们不妨接过“苏学”这一概念,“用以规划和设计苏轼研究的整体格局,力求研究的系统性与严整化”。同时,他不无忧心地说:“处于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回顾与前瞻,我们仍感差距甚远,深感与研究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颇不相称。”
努力缩减这一差距,使苏学研究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研究价值相称,在“规划和设计苏轼研究的整体格局”的基础上,力求研究的系统性与严整化,应是当代苏学研究的宗旨。当我们仍在阶级斗争的理论政策制约下谨小慎微地仅从诗词书画方面研究东坡之际,国际社会把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和世界科技进步史的大背景下研究已经取得影响世界的成果。这也是先生在苏学研究方面“仍感差距甚远”的原因之一。
王水照先生进一步指出了苏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路径:“我们要走近‘苏海’,就应努力缩短古与今的时间隔阂,追踪和品味苏轼的生活遭际与心灵律动,重视他的文化创造与外部环境、人文生态的密切关系。”先生此文,还就新时期苏学研究的若干具体问题,提出中肯而详细的指导意见。试归纳如下:
“进一步地探讨苏轼的信仰生活及其与政治等的关系,对深入认识他的思想面貌或许会有所助益的。”从政治方面系统研究东坡和东坡文化,王水照先生可谓我国现代史上的先行者。当今天我们更多地从东坡的执政理念、民生情怀、改革思维和科技实业等角度研究苏学时,就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先生40年前从政治态度和政治诗的角度入手的研究,是多么需要政治魄力、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
“问题意识”确是治学之肯綮。王水照先生指出:“在苏轼研究中,与其简单重复一些老生常谈的大题目,不如切实地开掘出一批富有学术内涵的中、小型课题,有根有据地予以研讨与阐明,必能提高我们研究的总体水平。”近年来,我们在组织纪念苏东坡诞辰980 周年暨登陆海南920 周年等系列活动时,面向海内外的理论研讨会与学术论坛的选题及选编文章都充分注意富有学术内涵的中、小型课题。有的课题,只是针对东坡一句诗文或一个时期的一个行为,提出的仅是千年苏学研究与传承中的一个小问题,但都强调“问题意识”,“有根有据地予以研讨与阐明”,收到很好的效果。
材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有新的材料,固然于新的研究大有裨益,但对新材料的挖掘和鉴别,务须谨小慎微。王水照先生说:“就苏轼研究而言,其最基本的材料,如作品、生平传记等背景资料,应该说已大致完备,但也不是说没有再发现的可能。”然而,“对所谓新发现的一些‘珍贵材料’,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这一教诲,既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又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本方法,是苏学研究务必坚持的重要原则。
王水照先生认为:“作家研究与作品研究大致是同时并举,互为表里的。存在问题的是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常因考察不周而影响结论的科学性。”或许每一位研究者都有准确解读文本的志向与决心,但遇到具体文本,则往往各有各的解读。何况还有许多历史文献,因版本不同而各存异议。这就更需要对不同的文献版本、不同时代的记载、不同研究者的结论反复研讨,认真对照,做到周全而准确。
苏学体系,博大精深;千年研究,浩如烟海。但王水照先生仍提出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具体项目。他提示:“譬如说,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否出版一套苏学研究丛书,不仅可以涉及苏轼文学方面的种种贡献,也可涉及诸如苏轼与党争,苏轼与文学结盟,苏学接受史乃至苏轼在日本、在朝鲜等专题。”当然,这类项目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先生表露情怀说:“一部翔实全面的苏轼大传也是人们久所期盼的。”2017年5月,由李吉荣任编委会主任、宋明刚任编撰组主编、曾枣庄撰写《寄语》的《苏轼全传》十五卷,作为四川省重点社科项目已经结项出版,为先生和“人们久所期盼”带来一些慰藉。
学术固然可以独立进行,然而,有效组织的学术团队,或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抑或针对某一研究方向而有机整合形成的研究团队,更是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以争取苏轼研究的更大突破”的重要方式。
目前各东坡遗址纪念地均已建立学术研究组织,群体研究势如燎原。省级的、地市县级的;专项研究的、综合研究的;学术为主的、宗亲为主的;社会团体的、院校教学的……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苏学研究,方兴未艾。许多东坡当年并未到过的地方,也积极创建东坡文化研究组织。这种广泛而全面研究苏学的形势,正是王水照先生当年所期盼的“发挥群体研究的优势”的喜人局面。
先生在文中以关于《西园雅集图》真伪之争为例,提出从“一个饶有兴味的题目”,深入挖掘“研究颇有意义的内容和史料”的方式。这个例子创造性地提出,以群体研究的多视角,打破单个作家的研究局限,形成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新模式。
习近平多次视察海南,每一次在海南的重要讲话,都讲苏东坡。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出席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 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自古就为文人雅士所称道。”他引用苏东坡的诗句“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来赞美海南。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并且代表党中央在现场亲自宣布的重大国家战略。
在海南全省以空前的热情投入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之时,2018年12月,“海南省苏学研究会”(Hainan Su’s Research Association)在海南大学召开成立大会。该研究会是海南省全面研究三苏及与三苏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者爱好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由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该会确立了“以东坡文化为基础,以三苏及相关文化为研究主体”的方向和任务,研究范围则包括苏学中的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博物学、工程学、地理学、医学等,也包括历史上关于苏学研究之研究;主要目标是系统准确地发掘、整理、传承和弘扬与三苏相关的历史文化,考证鉴定史实,研究思想与艺术,探讨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全方位地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争取苏轼研究的更大突破”,努力建立起一门适合并推进新时代文化发展需要的学问。该会是我国第一个以“苏学”命名、系统研究苏学的学术专业组织。
王水照先生20年前“研究苏东坡自然也有‘苏学’”的嘱托和期望,在新时代以一个省级学术组织的形式,落实在海南,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东坡居儋3年,达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将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发挥到了顶峰,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鲜活的样本。东坡文化是唯一由所谓蛮夷之地、孤悬海外之地产生,又反哺中原、影响世界的文化。苏学是海南文化的千年高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丰厚深邃的传统文化高峰和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必将成为海南新时代稳健发展的双翼,成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文化引领。千年苏学,将在当年“饮咸食腥、凌暴飓雾”,而今云散月明、天容海色的海南岛,涵养国际旅游消费胜地的文化内涵。
作家的身后接受史与作家的生前创作史同等重要,但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人类进步等角度来看,接受史往往更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价值与指导作用。王水照先生提出的“对于苏轼文化遗产的当下意义和现代转换”的观点,应当看作他在新时期苏学接受史方面发出的动员令。习近平关于“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要求,正是苏学接受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向。
以东坡文化为基础,以三苏和三苏文化为主体的苏学研究,是一个审美生产和审美接受的完整过程。苏学思想史、史学史、艺术史和家族史等综合研究与传播,都是苏学接受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在新时代接受者的阅读、评点、传播等具体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解认知、发展脉络及价值体系,适应当代文化,协调现代社会。伴随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这种接受史的发展是动态的、连续的,也是步步深入、广泛联系、层层扩展的过程。在历史无尽的长河中,苏学研究与发展的全貌,其规律与特色,都将在接受过程中展示得越来越完整、清晰与深刻。
王水照先生提出的“以审美陶冶、理性阐释和创作滋养为内容的苏学接受史”,是指此前近千年的苏学研究与传承的历史。而今,我们仍然要坚持以“审美陶冶、理性阐释和创作滋养为内容”的苏学研究、传承与接受,在新时代通过不断走近苏海的研究过程,实现社会的审美陶冶、政治的理性阐释与文化的创作滋养。
再过十多年,我们即将纪念东坡诞辰1000 周年。即将到来的东坡文化第二个千年的历史,将由我们承继、研究、书写与弘扬。
王水照先生很谦逊地说:“我们不想与批评专书方面的‘龙学’、小说方面的‘红学’等显学相攀比,但展望新世纪的苏轼研究,怀有这一设想,大概不算奢望吧。”我们作为晚生学者,是否可以响亮地回答:这是一定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一定能做好的!
注 释
[1]王水照《走近“苏海”——苏轼研究的几点反思》,参见《文学评论》1999年第3 期。本文凡引王水照先生语录而未标注出处的,均出自该文。
[2]王水照《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参见《文学评论》丛刊1978年第3 期。
[3]曾枣庄《论苏轼政治主张的一致性》,参见《文学评论》丛刊1979年第7 期。
[4]匡扶《苏轼的政治思想和他的政治态度》,参见《甘肃师大学报》1979年第4 期。
[5]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参见《文学遗产》1989年5月。
[6]王水照《王水照说苏东坡》,中华书局2015年版。
[7]曾涛《从〈三苏文化大辞典〉的编纂看当代“苏学”的任务》,参见《第3 届东坡居儋文化思想研讨会暨第22 届苏轼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苏学·人格编),海南大学2018年4月编。
[8]〔宋〕朱弁《风月堂诗话》(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
[9]曾枣庄《屈于生而伸于死——中日苏轼研究对谈录》,参见《文艺研究》2011年第1 期。
[10]李斌、霍小光《习近平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2015年3月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14/c_1114640244.htm.
[11]《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12]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习得(官德篇)——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参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5月21日第5 版。
[14]《习近平为“十三五”做的精彩预告》,2015年10月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0-26/75903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