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明
静升镇北山上人们能刨出恐龙化石,北山历史可谓悠久,然而恐龙化石只能代表自然界历史久远。古镇北山各村落人文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多远?至今没有人能准确说出。绵山脚下的旌介村却明确地告诉人们她的历史最短也有三千年。河南是商朝时期国家的中心,青铜器遍布中原。山西灵石的旌介村在多年前也发掘出深埋地下的青铜器。灵石县博物馆里,青铜鼎、尊、觥、爵、觚、戈、钺散发着古老的光芒。我站在古堡土墙附近的农田前,那里立着一块碑,碑上文字告诉我们周边一块区域是商代遗址。我想象着在那久远时期峨冠博带的古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高举青铜酒杯畅饮。
旌介古村历史最悠久的人文遗迹是商朝遗址,它已成为一片平地,古代最早时期的村落痕迹荡然无存,但从地下挖掘出来的青铜器皿却完整保存下来了,它们告诉人们这里曾有过繁华的老村落,手工业发达,商品交换市场热闹。旌介古村人口应该不少,否则也用不着制造这么多用于生产、生活和祭祀等各个方面的青铜器。灵石县是周围环山的盆地地形,大多村落地形狭窄。旌介所在的位置是县域内面积最大、土壤最肥沃的一块平地,足够多的耕地养活了足够多的人口,足够多的人口又形成规模不小的村落。这一片村落所在的周围这片沃野在晋国及以后相当长的历史上是被人熟知的。
尽管不是都城,有可能连一般的城市都不是,但绵上这个地名的知名度像当今任何一个全国知名的地名一样被人所知。人们都知道寒食节(我生在附近马和村,村人把寒食节叫做寒节),介子推在绵上域内的绵山被烧死之后,为纪念他,晋国设立此节日。每年清明节前,绵上各村家家户户都要过此节日,不生火,只吃冷食。绵上因介子推而出名,人们来到绵上拜谒他的故里,拜谒纪念他的寺庙,并写诗作文以示怀念。现在的绵上已不称绵上,人们只说这片土地是属于河东。河东地区绵山附近的许多大小村子里,不是建有介庙,就是村名的命名与纪念介子推有关。旌介,据灵石文史资料,意为旌表、表扬介子推。今天,走近旌介村,村口赫然耸立一高大村门,上书“介子推故里”。
旌介历史悠久,晋国时期无疑是其浓墨重彩的一个阶段,同时我还是要继续提醒大家,别忘了我刚才所说的这个村子所在的这片古老土地是青铜器发现地。站在商朝遗址近边,我感叹这片看似无奇的土地竟然曾在遥远几千年前的商朝时期就出现过古老的村子。商朝的历史成为过去,青铜器被埋到地下,商、周之后春秋晋国介子推的故事也成为历史烟云,村子里不知何时建起的土夯的古堡却依旧存在。古堡高高耸立,居住其中的人们是想能看到东面风景秀丽的绵山和北面静升古镇的北山吗?还是想俯视周围整片沃野,遥想当年峨冠博带的古人在此走过?古堡内的建筑不乏建造讲究的深宅大院,院内有带有穿廊的北屋(正屋),有东西二层的绣楼。有的还有南房,形成完完整整的四合院。只是有些老宅院毁损严重,有的宅院里原本瓦顶的东西配房、南房已被拆除,被水泥平顶房取代。这些被改造的民宅,使得古村这一处略有些美中不足。
在东西居中的南北中轴线两旁从北往南幸存着几个老寺庙,寺庙早先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人们没有再去继续拆毁和改造它们。它们历史的原样被基本上保留下来了。现在许多村子里连一座寺庙都见不到了,旌介村一村留有多座寺庙,实属难得。与农村早些年一层现代建筑的低矮墙壁相比,这几个寺庙无一例外地呈现给人高大雄伟的古风气势。寺庙被修建得墙高院大,是表达古人对宗教的虔诚。关帝庙建在古堡门洞之上,高大的寺庙墙壁同时做了古堡整体外墙的一部分,起到防御作用。门洞深达数十米,穿过洞,绕至庙的正面,爬上侧坡,回头望到绵山时,才想这高耸的钟、鼓楼与戏台和大山对峙,它们是欲与大山一比高低?站在关帝庙,又觉得旌介是名符其实的古村,摸一摸古老的门洞、斑驳的墙壁,大大小小的门上石刻成为村里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往南走又有龙天庙,从外看钟、鼓楼和戏台也俱在,但戏台屋顶差不多已全然尽失,看上去破损得严重。再往南还有一处古建筑,从建筑间隙向里看,院内也有雄伟的殿宇式建筑,宽阔高大厚实,猜它也是寺庙。遗憾的是,绕至前面,一个临街新式平房严严实实地将它遮挡着。这究竟是一处什么建筑不能确定。
旌介村村名的命名是为纪念介子推。介子推生活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其实不说商朝遗址、青铜器,不说晋国介子推的故事,单说村里残留的夯土古堡、寺庙和幸存的明清院落,村子已经算得上是个地道的古村。古村像老人,少言安静,无欲无求,对人随和,易让人想要与之亲近。我喜欢古村,因为古村有老建筑。老建筑是艺术品,有精美的造型、图案、雕刻、文字。这些建筑当初是工匠们费了精力费了时间慢慢做出来的。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型古建筑的修建甚至是耗费几代人的时间才完成。慢工出细活,这句老话不是随便说的。看看我们身边的现代建筑,有多少仓促之作,很快就建成了,但没使用几年,就掉色的掉色,剥落的剥落,不堪入目。在旌介古村,站在古建筑面前,我是想多待一会儿的。这些建筑艺术品是精雕细琢慢慢做出来的,比起一些毫无特色毫无艺术价值的普通现代建筑,欣赏它们时自然是要多花一些时间,因为你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建筑本身,而是凝结在它们里面的智慧与美,以及工匠们那种做事认真的态度,凝结了古人的心血。
旌介,灵石最老的古村落之一。在这里,与明清院落和现代民居紧紧相邻的商朝遗址已成废墟,废墟上稍后又建起来的介子推可能曾活动过的古老村落也已成为了废墟,但有时我想废墟并不代表消亡消失,曾经高耸的建筑只不过是化作了地下的尘土,以另外一种方式、形式继续存在着。旌介村的土地因此变得厚重起来,除了历史的尘埃和地底下挖掘出来的青铜器,以及今天地上幸存的明清历史建筑,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曾有过多少我们未知的文化?我眼见的青铜器证明古村历史上溯三千年没问题,后来被证实的古村仰韶、龙山文化痕迹将旌介历史又往前推进。四千多年历史的老村,有空我会继续去走,去寻找她安静的老院,流传民间的手工艺术品和民间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