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鹏
王国维先生在对“戏曲”艺术定义时,曾说“戏曲者,谓之以歌舞演故事也”。在由“唱、念、做、打”共同构成的戏曲表演手法中,“做”是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是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融合,就构成了戏曲表演艺术的“舞”。所以,在京剧中,除了舞蹈性较强的身段表演之外,大量的武术、翻跌扑滚,甚至是杂技、幻术等,也都被纳入舞蹈表演的范围进行研究。概括地讲,京剧舞蹈,就是指在进行表演时,其中所有的肢体语言表演,包含杂技、 武术、戏曲身段以及经过美化的生活化动作。
根据《京剧简史》当中对京剧形成时间的分析,京剧酝酿于1790年徽班进京与1830年汉剧进京间,形成于1840-1850年这个时期。以徽剧舞蹈为例,在这相对短暂的时间中,徽剧舞蹈对京剧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无论是从剧本、唱腔、脸谱、服装、伴奏、舞蹈技巧、武打动作,还是从徽戏演员对京剧形成过程的推动来讲,都对京剧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持作用。“武戏的增多,不仅为当时的徽戏班增加了一批新剧目,而且随着这一类剧目的出现,使徽戏班的武戏演技大大提高一步。京剧是以唱、念、做、打四功并重的。应当说京剧的武打技术,是在此时奠定基础的。”这就充分体现出了京剧对徽剧舞蹈的传承是多么有效明显,由此可见,京剧对整个舞蹈艺术领域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以徽剧舞蹈为例,其中的把子功、毯子功、翎子功、髯口功、袖子功、跷功、耍帽翅、耍花棍、耍牙以及甩发等,在京剧中大部分都得到了继承。京剧中的功法,按照如今规律分为:基本功、毯子功、把子功、身段功,除此之外,翎子功、髯口功、袖子功、耍帽翅、耍兵器、耍翎子以及喷火等也是京剧舞台上常见的表演技能。这些技巧与徽剧武舞技巧都是大同小异的。
京剧舞蹈在广泛吸收了昆曲、徽剧、京腔等各家艺术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使其表演更加细腻,具有灵动性。比如: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徐小香的做工身段就是特别细腻的,水袖、翎子以及步法功夫也非常之精湛。他将“翎舞”等特技与剧情紧密结合,在表演中创造性极强。在演《凤仪亭》中吕布与貂蝉于亭中相会部分内容时,情话缠绵,心情荡漾,他将头猛地一低再向左一扭,那吕布所戴盔头右边的翎子竟从貂蝉的脸蛋上划过,顺着劲再绕划至鼻间,再吸气一闻,就把这个涉香闻艳、轻佻的吕布性格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虽翎子是死的,但在徐小香的灵活运用之下,就成为了表达人物性格的活物。
进京后的徽班努力吸收当时北京舞台上所流行的各种戏曲的特长,如京腔的字音、昆曲的身段动作等等,为后期徽、昆、汉的融合以及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诸多戏曲艺术工作者的参与和创作的,正是因为有了前辈们的辛勤付出,才会有京剧事业的博学大成。京剧形成之后划分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里又有不同的分支,形成了众多的京剧流派。京剧在吸收徽剧原有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传统武术和舞蹈吸收营养,将传统的套路吸收,再注入到京剧的舞台表演中。比如“跟斗”,早期只有少数的正六宗翻法,后来才逐渐丰富到有单前扑、单小翻、虎跳前扑、踺子小翻、虎跳蹑子、旋扑虎、加官案头、 绞柱、回倒毛等等几十种翻法,切实丰富了京剧表演方法。
尽管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中国戏曲与舞蹈艺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中国戏曲的许多技巧动作都是在继承戏曲舞蹈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各种翻身(踏步、点步、掖腿、吸腿、刺翻身、串翻身)飞脚、探海转、扫堂腿、旋子、乌龙绞柱、双飞燕、 鲤鱼打挺、攒子、躺身蹦子、前桥、后桥、小翻、蛮子以及虎跳等。例如著名舞蹈家黄豆豆在《醉鼓》中运用到的扑虎、小翻、抢脸前桥、扫堂探海、走丝翻身、急速的点步翻身和抱鼓横飞燕落地接板腰等动作都是从戏曲中提炼吸收的。
京剧作为包罗万象的艺术宝库,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京剧在戏剧舞台上占据较高地位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着后续艺术形式的创新与演变。每一轮变化都是一次演进,都是独立再融合的过程,这一切,都是在符合历史规律的过程中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