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桃
不得不承认,欧阳修之于部分读者,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存在。说熟悉是在于欧阳修的部分诗文以课本内容的形式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渠道使读者获得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在宋代文化甚至视野扩大至整个传统文化长河中具有独特存在的欧阳修,关于他的跌宕生平、沉浮宦海、文学创作,读者是否能说得清、道得明?是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具有通俗易懂、严谨完整的特质中,又派生出超强表现力与亲和力的有关欧阳修的作品 《苍茫天地一醉翁》,自然而然,便成了渴望深入、全面探索欧阳修的读者的不二之选。
长久以来,市面上关于名人历史传记小说可以说层出不穷。放眼关于历史传记小说的创作特色,可以粗略划分为三类:一种是专注于对传主思想以及成就的梳理,学术味浓厚,其中的晦涩难懂常被诟病;一种是为赚取市场为导向,在内容中充斥博人眼球的八卦传闻;还有一种传记小说的写法力图兼顾史实性和可读性,为众多读者所喜闻乐见。《苍茫天地一醉翁》近似第三类。作者把当代视野和思维方式作为立足点,以及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细致入微地呈现出宋代文豪欧阳修独特厚重的文学形象,并刻画出与欧阳修同时代文人伙伴的群像图。精炼的语言表达、丰沛的情感注入以及生动的人物故事描绘和文人的精致生活再现,作者想要给现代人开启一扇解读古典文化的大门。
对于名人传记的写作能力——纪实性与虚构性的有效平衡与和谐;史料性和可读性的矛盾解决是一种艰巨的考验。德国戏剧家莱辛说:“把世界的各部分加以改变、替换、缩小、扩大,由此造成一个自己的整体,以表达自己的意图。”读完《苍茫天地一醉翁》,由衷感叹作家费勤深谙其道,是因为作者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经过严肃考证的诗文作为史料去探索欧阳修的心史、解读欧阳修的人生以及串联与传主相关的人与事。此外,形神兼备、以形传神的目标也是作者所追求的,为此本书继承了作者一如既往的细腻笔法、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方式、自成一体的叙事风格,如讲述欧阳修仕途之路的坎坷、情感世界里的波澜,时而慷慨悲歌,时而柔情低诉。同时作者以史实作为基础,对情节作了必要且合理的想象和补充,让本书呈现出文学性和故事性的高度统一。那么不管是作为普及型读物或者学者研究参考,此书都极具价值,真正意义上达到了雅俗共赏。作家费勤本身就是一个 “宋粉”,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在潜心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乐此不疲地打捞那些历史碎片中的轶闻趣事,这些都成就了她的写作。毋庸置疑,此书不仅是一部丰厚精湛的传记文学,还是综合研究欧阳修的一个里程碑。
关乎撰著构思,可以采取的写法是多样的,但是作家费勤仿佛更钟情于采取顺序的方式,即围绕欧阳修的生平来开展。作者以欧阳修的诗文为主线,把欧阳修为官的几次重大事件作为节点,按时间顺序缓慢地、轻柔地为读者展开欧阳修的人生画卷,用简洁温情的笔触娓娓道来。虽说这是传记常见的写法,但细心读者会发现,正是以这样的叙述方式最大程度地展现了欧阳修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不仅让本书具有脉络清晰、顺理成章,主次合理、详略得当的特点,这样方式的叙述也给读者营造出一种穿越千年历史的现场感、真实感,更能激发读者渴望阅读的兴趣和引发读后深沉的思考与共鸣。无疑,这样的撰著构思是成功的。
其次,本书虽然是历史小说,但也呈现出较强的学术性,说它呈现了欧阳修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名副其实的。为了凸显本书以真取信,以真感人,最大程度体现真实性,做到所有故事都是真实且有史可查,作者有胆有识、视野开阔,在写作过程中大量借用和援引诗词、赋文、政论、奏章等史料,并进行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令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因此,“诗史互证”是《苍茫天地一醉翁》的一大亮点。如怀念亡妻杨姑娘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夜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这样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氛围里本该是两情依依、情话绵绵、其乐融融。相反,这一切对于失去挚爱的欧阳修却是阴霾密布,哀乐似泣,悲风如诉,物是人非,悲痛欲绝。有道是:“亡者已矣,生者断肠。”格格不入的他只得赶紧逃离。又如《喜雨》是公元1050年欧阳修在久旱不雨的焦急情况下率领州吏祈雨成功后所作的诗歌,表现了其匡世济民的吏治情怀。
此外,作家费勤有她所偏爱与追求的语言特点,表现于本书之中的便是文辞雅致、谐趣横生。采用具有这些特点的语言并不是偶然的,能让读者随作家的笔触爱其所爱、痛其所痛、与之共鸣、为之震撼。读罢全文,相信读者会对作者诙谐的调侃拍手叫绝,又会对作者因设计这样的语言而呈现出的忧虑而引发沉思。读者往往会陷入到作家在语言运用中的不可思议却又合情合理的矛盾之中,幽默中渗透出忧虑,感性的认知中又体现出理性。书中有这样的陈述:“共同生活了四五年,欧阳观常常惊讶这个小他三十岁的女人,遇到风波总是那么淡定从容”“其实,疼痛并不是一下子就雷霆万钧的。开始的时候,郑氏只有一点小小的感觉,接着疼痛就一波接一波地扩散了,先疏后密……郑氏连忙按着欧阳观的手,说‘夫君不必过早去喊人。白天里暑热,劳乏,趁这会儿凉快些,快躺下眯一会’。”朴实清新、情真意切、生动传神的语言,呈现出郑氏的善良、隐忍、宽厚;又如“欧阳修常常眨着一双小眼睛盯着欧阳观微微隆起的肚皮想,长大后要像父亲样,肚子里藏着好听的故事”以及“当天夜里,欧阳修始终睡不着,人在床上像烙饼似的。三更后,他披衣下床,来到院子里坐到香椿树下,望着天边一轮孤月和远处嶙峋的秋山。月光透过树丫,有气无力地投射到他的脸上、身上,一团灰白。没有蝉虫鸟鸣,天地间一片死寂。飒飒的秋风,吹散白天的热气,拂来一丝丝凉意。那一刻,欧阳修感到寒意爬上脊背,直钻心底”,风趣、传神、诗意。再如,小说的结尾:“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病逝“,短短一行小字,昭示知白守黑的达老、寄情山水的醉翁、超然象外的六一居士与世长辞,读者感受如千斤巨石压顶般,悲痛不已、潸然泪下。不管是对喜怒哀乐的展现还是世故人情的讲述,作者用语总能如鱼得水、精准拿捏,令读者折服。毫无疑问,作家费勤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解读传主及群像的思想和生平,但是,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我们还是能悟出其寄寓其中的人文情怀,有对郑氏贤良淑德、善解人意品性的褒扬;有对欧阳修潦倒失意、壮志难酬遭遇的同情。不可否认,娴熟的技巧、缜密的心思也是作者能写出如此隽永篇章的重要原因,自然而然使文章体现出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是抗元义士文天祥殉国时的呐喊,我想,《苍茫天地一醉翁》可以为当代读者提供详实的答案、殷切的期盼。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艰辛成长,自幼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欧阳修,体现着浓郁的传统文人的群体性特征。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打小就萌发的人生志向,融入他的血液。寄人篱下却更坚定地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唯读书是务;屡试不第的失落怅惘、贬黜擢升的身不由己、亲友离世的痛心疾首,让欧阳修一生,跌宕起伏。或许,正是这样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让读者从中看到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进而,这样的交响乐又促使欧阳修形成了坚定的信念、高度自觉、独立的理性思考与批判反思的独特文化性格。欧阳修的独特文化性格,不仅使他自己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走向及其最后的伟大胜利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这种兼具理想性、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性格,在当今社会依然是一份值得继承和学习的精神遗产。说到欧阳修的文学,就绝不能忽视吏治经历与体会在欧阳修一生创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起到的重大作用。宋朝虽有开明的政治、突飞猛进的科技、繁荣昌盛的经济,但宋太宗的攻辽失败,被迫签订屈辱的 “澶渊之盟”,加上自宋初起土地上“不抑兼并”,导致贫富不均,四川境内引发以“均贫富”为口号的暴动,最终致使宋政府内忧外患。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大道至简、民用不扰是欧阳修的吏治思想;主持公道、刚正不阿是欧阳修的吏治原则;与民同乐、恩威并施是欧阳修的吏治态度。批判时政、革新失败、触怒权贵、奸佞诬陷使欧阳修吏治经历可谓崎岖坎坷,但也使其有机会能洞察时势、明晰利弊、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欧阳修的真实写照。“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宋仁宗便多次如是评价。王国维认为“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欧阳修一生的宦海生涯几经浮沉,处逆境之中见其豁达胸襟,忘怀得失的人生观。他越是挫折,越能淬砺其文章,文情并茂,没有谩骂,没有悲叹。醉翁从山水间探索超然物外、安时处顺的人生哲学,正是这些特殊的经历,丰富了欧阳修的人生,成就了欧阳修的创作。如流传千古的《朋党论》《醉翁亭记》等部分诗文被众多读者或挂于高堂之上,以表主人之志趣,或存于心田之间,以示主人之信念。
其文实,其人亦诚。欧阳修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也离不开亲友关怀的这片土壤。母亲的无微不至、妻子的温柔体贴,再加上与石延年、梅尧臣、苏轼等文学巨擘的相识相交都影响了欧阳修的人生轨迹,他们亦师亦友、相持相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进退与共、心照不宣。妻亡子去的悲痛欲绝、凄入肝脾,是友人引他扫除阴霾,贬斥谪徙的失意颓丧、生活清贫,是友人助他迈出困顿。同时,本书对欧阳修相关群像的刻画,也从不同侧面去丰富历史中的 “欧阳修”,透过这些不同的视点,突出了欧阳修的思想、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于欧阳修的文学创作,可以说亲友之情与吏治生涯,是其创作的源泉,也是其表达的对象,多维一体地贯穿欧阳修一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于作家费勤,于1992 年就已开始发表作品,常有评论家感叹道:费勤的创作,扎根人民,却又时常走在时代的前列。相信读过《苍茫天地一醉翁》 一书的读者,定会坚信不疑。很明显,除开作家费勤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之外,一份既不随波逐流,又不一意孤行的创作信念和坚守不被市场左右的态度,都表明了她的创作追求与理念。自然而然,《苍茫天地一醉翁》 创作的成功也为许多当代作家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时代之问提供了一个范式。可以说,这部兼具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真切感的 《苍茫天地一醉翁》,助力其解锁了更多的写作技能,拓宽了固有的写作领域,这些多方面的文体实践,源于其高度的文体自觉。与此同时,也为许多读者解开了历史传记就是大力营造浓脂厚味、巍楼巨厦的精神文化的误会。我们必须看到,创作出如此宏大、丰富、严谨的作品,除开作家费勤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写作技巧之外,那份对欧阳修、宋代文化的执念与执着、热爱与向往也不容忽视。同样,这样的鸿篇巨制,不仅是作家使命感、作家情怀的展现,也是一份对生活的热情与期盼。毫无疑问,这些都成就了作家费勤的创作。
《苍茫天地一醉翁》一书,作家用现实情怀和历史眼光为读者搭建了一座深入探究欧阳修的思想、文学、生平的桥梁,再现了欧阳修这位了不起的先贤充满奇幻色彩的一生。同时,读《苍茫天地一醉翁》又不仅是读到一代鼎臣欧阳修的国格、人格与性格。在这一特定历史区间,我们也能透过欧阳修这一视角,去洞见宋代社会的嬗变,感悟历史兴衰。此外,本书集文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及其作为一部历史名人传记小说所独有的经典品质,将会使这部作品在不同时代、文化环境和领域中,拥有普遍的意义认同。说它是一部研究欧阳修的又一里程碑,一点也不为过,值得细细品味和进一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