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经典赏析丛书”读后

2019-11-12 16:03孟庆星
长江文艺评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楷书丛书

◆孟庆星

在书法批评实践活动中,鉴赏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鉴赏活动将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实践贯通起来,同时也将书法创作者与作为接受者的观众连接了起来。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再好的作品也不能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观众这一端来说,如果没有正确而深入的鉴赏活动的引导,接受者也无法体会到作品的美妙之处。

作为最具汉文化象征符号的书法经典,它既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又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因而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其非具象特征往往将观赏者挡在了作品大门之外。一般书法作品是如此,经典作品由于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不易被观赏者进行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在古代,由于大部分的文人都受过基本的书法技巧训练,他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存在着许多不证而自明的情况和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点拨性的三言两语鉴赏性文字即可在作品与观赏者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审美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大的人文背景的变迁、书法实用功能的消退、知识者缺少最基本的书法技巧训练和体验等原因,书法作品(也包括经典书法作品)与观赏者或接受者之间的隔阂无疑被大大地拉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书法经典仿佛是一个被固化的巨大而精致的黑洞,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虽不时眺望它但总是不知道眼光安放于何处。而当今看似热闹的书法繁荣背后,不缺乏的是流行的图像碎片,而缺乏的恰恰是经典精神和向经典回归的氛围。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书法的鉴赏活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唯此才能将传统经典一步步切入现代人的心灵深处,也只有借助对传统的重新阐释,才能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和互动变得可能。

有鉴于此,从2013年开始由唐翼明任主编、张天弓任执行主编编纂了一套五体书“书法经典赏析丛书”,目前已经按计划完成了行书、楷书、草书、隶书、篆体五种书体经典作品赏析文字的撰写、出版。应该说这套丛书在当今的书法出版书籍中是独树一帜的,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着眼于经典,遴选五体书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推介

经典是什么?经典是储存了人类族群基因性的东西,它是某一族群获得不断发展的共同血脉。书法经典也是如此,它在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同时,也凝聚了中华民族在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智慧。

编者在对五体书经典作品的遴选上秉持了三个原则,即高艺术水准、典型性、时代性。在这三个原则中,艺术水准自然是首先要考量的因素,而它又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风格,二是法度。例如行书经典中就有《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这三件作品号称天下三大行书,是书法史公认的经典。它们可以算得上是行书经典中的经典了,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这三件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法度与性情、文辞与审美、个人风格与时代精神高度完美的融合,它既给后人展示了精湛无懈的技巧,又表现了作者的胸襟、情怀以及时代精神。

在隶书经典的选择上,由于汉隶是隶书的最高峰,经典璀璨,风格独特而鲜明,自然是遴选的重点板块,在所选择的13件隶书经典作品中,汉隶占据了8件。这8件包括《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衡方碑》《西狭颂》《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它们几乎囊括了汉碑书法风格的基本类型。

在草书经典的选择上,号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无疑是功性俱佳的代表性书法家,他们的《十七帖》和《鸭头丸帖》自然是要首选的。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书部分则是偏重于法度的类型,显然它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类型。

在楷书经典的选择上,无论从字体的演变角度,还是从风格的多样性、法度的严谨性和实用的普及性上,唐代算得上是楷书的最高峰,因而在所选择的楷书经典作品中,有5件是这个时期的,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在篆书经典的选择上,先秦的金文大篆是其鼎盛时期,本书选取了“甲骨文书法”《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舋器》;“楚系金文书法”《石鼓文》,而小篆自从秦朝确立了其基本的体势之后,直至清朝篆书大都是以这种书体往前发展的,其中形成了秦小篆、汉篆、唐篆、清篆数个高峰期,本书所选取的经典作品有《峄山碑》、“秦权量诏铭书法”《袁安碑》《袁敞碑》、“李阳冰篆书”、邓石如《四斋铭轴》、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赵之谦《许慎〈说文叙〉》,以上书作基本覆盖了篆书书法史的重要节点。

五体书作品的遴选第二个原则是典型性原则。五体书中的每一种书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分蘖出不同的图像类型,如草书又可分为章草、狂草、今草,楷书又可分为大楷、中楷、小楷。尤其是小楷,既有很强的实用性,又可以把玩,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在这一点上,这套丛书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如在《草书经典赏析》卷中,章草这种类型选择了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和宋克的《急就章》这两件作品,而今草以“二王”脉系的为主,酌选了狂草,选择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王铎等人的作品。

五体书经典作品的遴选第三个原则是经典作品的时代性特征,这个遴选原则暗含着以经典作品为节点的书体发展演变的脉络,这无疑会帮助读者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书体发展史的概念。如中国隶书书法大致有三个高峰期:汉隶、唐隶、清隶。三者之中唐隶成就最低,但照顾到隶书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唐隶入选了韩择木的《寿光公主碑》和《荐福寺碑》。而楷书在宋朝之前则经历了魏晋时期的早期楷书、南北朝时期铭石书中的魏碑体、写经体和唐朝楷书几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以钟繇、二王为代表,第二个阶段以《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四山摩崖》等为代表,唐楷以欧虞褚颜柳为代表。在楷书经典作品的时代性这一点上笔者以为本书存有小小的遗憾,如宋朝之前的楷书发展的两个阶段本书都有作品列入,而南北朝时期则阙如,如果将这一段的经典作品择其一二补充上去,楷书的时代性和连贯性特征会更加鲜明和完整。又如西周后期的《毛公鼎》虽然也是该时期重要的代表作品,但它在时代上与《散氏盘》重叠又与后来具有“籀文”特征的《石鼓文》在风格上有一定的重复性,因而西周后期的作品以突出《散氏盘》似更合适。而西周早期和中期似应在《大盂鼎》《牆盘》等作品中择其一二效果会更好。另外,先秦的楚简是该时期大宗的书法材料,似应与楚金文一同介绍为宜。

二、着眼于赏析,努力发掘出适应当代人审美观念的美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同样,一个时代也具有与之相应的审美观念,依据时代性的审美观念挖掘出被前人或时人忽略或说不出的经典所蕴含的审美体验,这也是艺术批评家的主要任务。对书法经典的赏析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对汉字的使用者来说,书法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尤其是在经典书法作品“抽象”形式的深处,它既凝结着族群基因性的东西,也承载着创作者的知情意的内蕴,因而鉴赏者要有敏锐而深刻的“发现”能力。用唐朝书论家张怀瓘的话说:“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以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如在《楷书经典赏析》卷中,叶鹏飞在对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解读中,一方面认为它具有大家所认同的“气度平和,气格典雅”,另一方面又认为《孔子庙堂碑》还具有充满生命力“蓬蓬然”的“春夏”之气,这种美感确实是一般人体验不到的。又如朱以撒在鉴赏柳公权《玄秘塔碑》时一方面独到地体验到了其“洁净之美”,另一方面又化用古代隐喻的话语方式将“洁净之美”进行了诗意化的阐释:“《玄秘塔碑》从精神上显示了爽洁快意,如同被秋阳曝过,江汉漂过,无一杂质。”孟庆星在对何绍基小楷作品《郁氏书画记·石渠随笔》赏析中利用现代审美心理的原理对作品中的“虚空”的表现手法进行了独特解读:“以对上面所说的‘自’字欣赏过程为例,作者里面虚静与外面的坚实外框之间强烈的对比关系处理方式也在暗示我们,应将前者作为最主要的审美体验对象。但在实际的欣赏过程中,我们的眼睛是在二者之间多次的频闪转换、校正中完成的。字的四周尤其是左右两边稍粗的竖画暗示我们它就像一扇黑夜中的窗子,透过这扇窗子和中间的空白,欣赏者体验到悠远静谧而又有朗朗月光透进来那种境界。”又如陈新亚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对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诸上座帖》进行了理性式的总结:“草书的最高境界,一般认为是勾连、奔放、颠狂,但是真正高境界应该是清洁、沉着、简静。虽然这件作品字势凌空飞跃,纵横奇宕……而透过表象我们感觉到其笔底是那样干净、宁静、简洁。”

中国古代书法经典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摹刻材质、技术和自然作用的不同会在原作之外“追加”额外的审美效果,比如清朝碑学运动兴起以后,拓本斑驳的石花也进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于是一种新的审美类型“金石气”应运而生,在这一点上,本丛书在对先唐依赖拓本传世的经典作品似乎解读不够。虽然赵熊在对《毛公鼎》的赏析文中提到了这一点,可惜没有进一步展开。

三、高水准的撰稿作者

由于资讯的发达,对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的赏析文章还是比较常见的,但大多比较零散,而这一套五体书“书法经典赏析丛书”汇集了如此多的经典赏析文章,这在当今的出版物中也是不多见的。从赏析文章的作者来看,丛书主编约集了如此多重量级的书法学者、理论家,这也是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些撰稿人不仅大多兼善创作,而且在学术上卓有建树,具有很深厚的学术、学院背景。兼善创作,让撰稿作者有了“在场”的审美体验;深厚的学术积淀,又让这些撰稿者的鉴赏活动不会止于感性层次,而进入理性分析和较准确的话语表达层面。他们从各自的理论构架出发对传统书法经典进行了独具个性的解读,由此形成了这套丛书浓厚的学院气息,保证了它的较高学术水准。读者从他们所撰写的文章中一方面能领悟到经典的妙处,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字里行间领略到作者的文采和学术风范。如曹宝麟、姚国瑾、祈小春分别对米芾《蜀素帖》和傅山《丹枫阁记》《十七帖》从其所擅长的考辨功夫入手,细细道来,其新发明能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刘涛、黄惇等则从其所擅长的历史学入手,既论书家的事功、审美取向,又注重版本的源流,从而推及作品的风格特征。在诸多作者中,陈新亚似乎更乐意以“在场”创作家身份和现身说法的方式去解析古代经典作品,让读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如薛龙春、陈志平等对王铎、杨凝式、陆机的经典解读则以图像比对入手,探赜索隐,同样能让人领略到书道之妙。应该说在现当代书法鉴赏出版物中,撰稿者的数量之大,学术水准之高确实是超一流的。

四、通过经典作品的赏析实践活动,尝试在学术层面上建立书法批评新的范式

如果将这套丛书仅仅看成一般性的书法赏析性的出版物,那是低估了其更深层的价值,实际上本书的主创人员还以此为契机,尝试站在现代学术立场上,在学术层面建立书法批评新的范式。如本套丛书执行主编张天弓在《隶书经典赏析》卷后记认为:“书法作品赏析比较难。古代书学讲作品赏析,立足经验,言简意赅,一幅作品三言两语就鉴赏完了。现代美学讲书法赏析,还在起步阶段,西式的理论往往隔靴搔痒。书法作品赏析还要克难攻坚,任重道远。”这段话确实点出了现代人以现代语体话语方式,以现代欣赏理念去阐释传统书法经典作品的难点之所在以及迫切之状态。为此在本书确立的撰写体例中规定在尊重每个作者个人风格和观点的同时,作品赏析的文字不得少于全篇的一半。统观丛书全部文章,可分成如下几类。第一类从追索、考证作者的事功、作品的版本和内容入手,来求证作品的风格、审美特征,这以黄惇、刘涛、姚国瑾、祈小春、曹建、薛龙春等为代表,这种方法呈现的是书法批评归纳法方法论特征。如刘涛在对陆机《平复帖》的赏析过程中,从该帖的流传、释文以及其所依托的汉晋草书演进的背景等几个方面对其审美特征进行了归纳。

第二类注重审美鉴赏主体的审美体验,对考证式的叙述多有忽略,这以朱以撒、叶鹏飞、陈新亚等为代表。如叶鹏飞在对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赏析活动中,拈出张怀瓘“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这句话,提出了中国书法创作中依据儒家思想的“君子书法”作品类型的概念。

第三类注重对经典作品本身的解读,同时这种解读依托赏析批评者一贯的观念和模式,这以陈振濂、张天弓为代表。如陈振濂在对怀素《自叙帖》赏析中,应用了其一贯的线型、线律、线构(包括空白与空间)等观念对该帖的图像形式进行了解读。张天弓在对传统经典进行解读时,同样努力在作品的图像形式上去开掘其内蕴,他也使用了他一贯坚持的关于字组、字势等概念,这在对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和《石门颂》等经典作品的分析中有详尽的展现。

从话语风格上来说,第一类比较平实理性,第二类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体性,同时还沿袭着传统书法批评诗意化的语言特征,而第三种话语则具有现代文艺批评的思辨性特征。

上述这些类型无疑集中囊括了当代书法作品鉴赏批评的基本类型和模式,这也是这套丛书最有价值之所在。

五、建立鉴赏批评话语系统的有益尝试

此书在总体的结构设置上也具有独特的考量,如在每一卷的前面都对某一书体有一篇概述的文章,这样让读者避开了在阅读具体的作品赏析文章时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而由主编撰写的后记也将每卷的编撰主旨交代出来,同样会帮助读者阅读。从概述到每篇的赏析,再到后面的后记,由此形成了每卷总、分、总的话语篇章编排节奏,由此体现了该丛书构建批评话语系统的有益尝试。除每一篇的鉴赏文字外,每一本书前面围绕某一种书体所撰写的综论加在一起构成了系统而富有现代学术含量的新五体书法总论,而且其撰写者皆为当今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其学术价值自应值得重视。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楷书丛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古代丛书与《丛书集成》
楷书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