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弓
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编纂的“书法经典赏析丛书”篆隶楷行草五卷本,即将再版合卷本,幸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贺信》明确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确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中华书法审美的源头与根脉,这套丛书的赏析书法正是从赏析甲骨文书法经典起步的。目前,台湾一家出版机构也在合作再版繁体字本“行书经典赏析”。这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书法经典、促进书法艺术事业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这里简要说一说这套丛书的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
2012年4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挂牌成立,当天荣誉院长罗清泉先生与笔者详谈了编纂出版“书法经典赏析”丛书的一些设想,主要是遴选书法历史上经典作品,邀请当代一流的专家学者撰写赏析文章,重点谈到第一部“行书卷”。作为执行主编,笔者感觉到清泉先生的设想,是从当代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粹这个高度来看待书法艺术的经典赏析,实际上是在全社会彰显书法艺术的尊严,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这个构想站位高、看得远、专业性强,这是编纂这套丛书的基本准则。
如何彰显书法艺术尊严?一要经典,二要赏析,要从历史的深度与时代的高度赏析,亟需专业的学术支撑。这套丛书被纳入湖北省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机构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还得到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的关心重视,中国书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洪武先生的指导与支持,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振濂先生鼎力相助。特别是全国四十多位一流的专家学者,包括诸多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获得者、书学研究诸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他们撰写的具有学术品位的赏析文章,使得这套丛书成为当代书法审美与审美研究的一个样本,改革开放以来书法审美演化的一个缩影,这是不可与社会上常见书法普通读物同日而语的。
中国书法是艺术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一脉相传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书法审美。古代书学两千年,学术精华在书法审美。古人讲书法作品的审美,基本上是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点到为止。比如说,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评述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定武本就只一句话:“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纯出天然。”这是对读书人讲的,书法艺术的语境大体稳定,人人知晓,所以这一句非常精准,成为书法审美的警句格言。近代社会转型、文化转向,书法艺术的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直到新时期改革开放,古老的书法艺术才真正得以复兴。进入大众化的新时代,怎么向社会公众讲述书法作品的审美,成为时代的新课题。经过上世纪80年代艺术新潮的激荡,步入新世纪,书法审美才逐渐沉静下来。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书法审美怎样继承传统又面向世界,这是现在书学研究、美学研究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却没有终极的结论。这套丛书的价值,就在于从书法审美实际出发,从社会文化发展出发,探索出从字体书体的审美源流中一对一讲述经典作品的新路径,既广大,又精微。
今天,从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高度去回顾六年来编纂丛书的全过程,可以更清楚看到:凝聚着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赏析丛书,本身就是一个书法审美的历史节点。专家学者对社会大众集体讲、明白讲书法经典作品的奥秘,这是任何一位理论权威、学术领头人的个人讲述所无法比拟的。个人讲述,可能体例齐整、理念一贯,但无法整体地映照书法审美的时代风貌,用当代的学术将高雅艺术与大众化结合起来,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一部《十大行书赏析》以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寒食诗帖》这三大行书为主体,包括其他行书名家。此书2013年出版以后,引起社会反响、书坛关注。及时召开了专题学术研讨会,听取入会专家学者的专业看法;也给诸多高校、中小学赠书上千册,广泛征询教师学生的意见想法,编委会再研究总结完善。从第二部开始正式定名为“书法经典赏析丛书”,各分卷更名为《楷书经典赏析》《草书经典赏析》《隶书经典赏析》《篆书经典赏析》,形成了总体性的完整系列。从草书卷开始,在单件书作的赏析之外,另设有关于该书体的审美演变的概述,如《草书概述》《隶书概述》《篆书概述》,特请术有专攻的学者撰写,便于从书体作品的审美总体发展态势去把握单个经典作品,强化了书法审美的历史性理念。
这次出版合卷本,仍保持丛书的原貌,没有另外添补“行书概述”“楷书概述”,似乎丛书分卷的体例前后略有差异。经过反复斟酌,最终还是选择了尊重丛书的探索过程。当然,为了合理的总体构架,调整为篆隶楷行草五体的构架,以适应公众的接受心理。
这套丛书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与学术品位:
(1)首创“篆隶楷行草五体”经典作品的书法审美的总体构架,折射出书法审美的历史发展规律。反复遴选出的书法经典,是按照字体、书体的序列:楷书作品11件、行书作品10件、草书作品13件、隶书作品13件、篆书作品11件和甲骨文、楚系金、秦权量诏铭3个系列,时间跨越殷商至清末的3300余年。这突破了书法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思维定式,直接从书法审美的实践出发,以字体、书体为书法审美的第一判断。
众所周知,书法国展是“篆隶楷行草”五体作品,这套书法经典赏析是“篆隶楷行草”五体经典作品,二者相互映照。为什么是这“五体”兼备?追根溯源,追溯到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书法展览,展览是引入的,作品是本土的;再追溯到北宋淳化阁帖,追溯到唐代张怀瓘的书学名著《书断》,追溯到西晋卫恒的书学名著《书体书势》,最后追溯到东汉许慎的文字学经典《说文解字》,其体例是“上篆下隶”,从字体规范性看,全书是古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五体”格局,其字体源流,核心是探究字之本义。所以,这套丛书的经典作品,是浓缩的书法审美的源流之理。
(2)首创王羲之今体的楷行草三体代表作品,在“篆隶楷行草”书法审美的总体格局中的典范地位,折射出今体三体格局与书法审美的标准的内在联系。文字学之字体,小篆之前为古体,隶书以后为今体,唐代楷书终止了字体演变;书学之书体,东晋王羲之今体之前为古体。所以在这套丛书中的书法经典,王羲之是唯一的三体兼善。今体格局中收入2件作品的书家,有王献之(楷、行)、颜真卿(楷、行)、黄庭坚(行、草)、赵孟頫(楷、行)、文征明(楷、行)、董其昌(楷、行)、王铎(行、草)、何绍基(隶、楷)。何绍基及收入1件的邓石如(篆)、金农(隶),是清代碑学书法的翘首。这套丛书,确定今体为主又溯源古体的书法审美大格局。
可能读者不熟悉书法审美的概念、理论,但翻检一卷一卷的经典作品,就会形成一个关于历代墨宝的基本印象,存贮在头脑里就会是这种字体、书体的审美构架。临帖写字,不是抽象性的“帖”“字”,而是楷书的帖和字,是行书的帖和字,或者是草书的帖和字,读一卷字体的经典赏析,这个字体的书法审美可一目了然。
书法是体验的艺术,书法审美不是单纯的静观,而是要有临帖经验,所以书法经典的遴选,还有临帖范本的考虑。例如,草书《古诗四首帖》严格地说不是张旭所作,能否视为草书经典是有尖锐争议的,但当代草书创作视为经典,所以赏析则重在分析优劣得失,不是一味赞美。
(3)赏析经典作品,融汇集体智慧,最重要的是不可众口一声,强求一律,应该是尊重各自的学术个性、学术风格,这是这套丛书的鲜明特色。从赏析方法看,有艺术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献学方法、历史学方法、图像学方法、临帖学的方法等。从解析作品的书法意象看,对照原作图版,从具体笔画、笔顺、结字、字势、字组、字行乃至章法,细致入微、鞭辟入里,表述也多姿多彩,形象生动,而且还解答了许多书法审美研究中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了开卷有益。
如此集中3000多年来“篆隶楷行草”五体六十多件经典作品,又是按字体、书体的总体格局与书法审美发展规律来排序,同时又是凝聚四十多位一流专家学者的书法审美研究的智慧结晶,这种书法意象的解析方式,对于全社会书法审美传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书法作品形体简单,奥妙无穷。赏析之难,难在笔笔落实、字字落实,从形质到神采,从字势到字组,从字行到章法,从章法到境界。专家学者的赏析,如同导游,引导读者游览书法的从古到今的奇观胜景。一边玩味字迹墨宝,一边浏览赏析文字,目击道存,其乐无穷。
这套赏析丛书的学术水准与学术品位是难以重现的。许多赏析文章都是其作者的学术精品,处于该研究论域的学术前沿,如华人德、丛文俊、曹宝麟、黄惇、李刚田、陈振濂、朱以撒、刘涛、祁小春、方爱龙、徐利明、胡传海、郑晓华、张金梁、陈志平、薛龙春等先生的佳作。
还可以提及的是刘涛《极简书法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开创以字体、书体为主轴的中国书法艺术史讲述的新类型,入围“2014年中国好书”。张天弓《书法欣赏》(书法出版社2015年版)是首部书法审美研究的学术专著,被列为教育部、中国文联“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专用书,在此基础上还完成了《认识书法作品的术语简释》,包括一级术语35个,已由意大利青年汉学家毕罗先生翻译为英语,正由著名英语艺术史专家在审定,即将出版中英对照本,这与参与这套丛书的编撰者有一定的关联。
这套丛书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遴选书法经典,对书法名家以外的无名氏书法有所遗漏,如北朝魏碑楷书,经生体楷书等,编者也意识到需要另编一卷;二是赏析文章有参差不齐之嫌,受多种因素制约,有的文章对书法家生平经历、社会背景介绍过多,针对作品的具体解析相对疏略,这也反映出书法审美研究进步的艰难。
值得探讨的是对于清代碑派书法名家及其书法精品的处理,虽然是置于书体的范围,但仍然存在着与传统碑派书法的概念不协的问题。碑派书法是以取法对象命名,与取法名家书法相对,这是合理的。不同的是,帖学是取法对象与取法者都是士人,而碑学的取法对象是无名氏书迹,取法者则是士人。所以这套丛书讲邓石如、金农、何绍基等碑学名家与帖学名家同列就有合理性,这是一个碑学书法的理论创新,所以出现了“士人碑学书法”的新概念,这对于当代碑学书法创作的审美提升是有积极影响的。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草书,在当代是艺术性字体,不懂草书“字法”则如同“天书”。一般大众不懂草书“字法”,而喜爱草书者甚多,这是社会文化生态崇尚个性。不懂“字法”则对草书作品的审美有障碍,这在理论上是清楚的,而在草书经典赏析中,怎样把文字“字法”与审美技法既相区别又联系起来,需要引起学者专家的关注。
书法审美是“目击道存”,书法经典赏析只是一种专业的学术引导,而真正的“目击道存”要靠审美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