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熙年间皇权与满洲贵族关系演变

2019-11-12 10:41
鸭绿江 2019年20期
关键词:清王朝议政皇权

王 晖

引言

清王朝作为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的封建政权,满洲贵族在满清政权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清王朝建立后,满洲贵族巨大的权力引起统治者的恐慌,康熙朝皇权与贵族的斗争尤为显著。从擒鳌拜到削减议政王大臣会议人员再到设立南书房,满洲贵族的势力逐步削弱,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一、满洲贵族在清王朝初期统治中的作用

在清入关以前满族还处在社会形态比较落后的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组织形式多以家族、部落、村寨为主。为适应当时社会,满洲部族多以部落家族间的联盟、联亲为主要的生存竞争方式。因而在满清政权建立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汗家为主联合异姓世家大族、带有强烈宗亲及姻亲性质的贵族政治。这些家族都在清初满族政权建立和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明天启二年(1622),太祖努尔哈赤按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命八旗旗主 “共治国政”,参加后金政治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军国政务,并赋予它议政与择汗之权。显而易见,当时满洲贵族拥有极大的权力。他们可以参与决策国家政事、选择最高统治者,拥有议政的权力。除此之外还享有最高决策权。这些都决定了它们在王朝中的统治地位。第二年(1623)又设八大臣辅之,称议政大臣,与八旗旗主一起议政。这一制度被称为“八旗宗室领主、大臣联旗共议国政制”,它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前身。除此之外,努尔哈赤于1615年设立理政听讼五大臣,札尔固齐十人。他们代表了满洲异姓贵族在满族政权的重要地位。在《清太祖实录》中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记载。 这些反映了清太祖将满洲宗亲贵族和异姓贵族有效的联合起来,令满洲贵族在政治上享有绝对的统治权。

二、康熙年间皇权与满洲贵族关系的演变

康熙帝在位的六十一年里,开创了清王朝的全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方面均有建树且成就突出。但这样一位成绩斐然皇帝却逃不开封建历史的客观规律——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在康熙时期,满洲贵族与皇权的矛盾斗争颇为突出。

1.盛极一时的辅臣政治走向衰落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0),顺治驾崩,临死之际特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担任四大辅政大臣。一改亲王辅政传统,开始利用满洲异姓贵族佐理政务。这一革新有效的打击了满洲宗亲贵族,却促进了满洲异姓贵族势力的增长,未能摆脱满洲贵族对政权的控制。

康熙元年(公元1661),康熙幼年继位,命四辅臣担当国事,裁决庶务,孝庄太后辅政。由此形成太皇太后领导,四大臣辅政为主兼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为辅的辅政模式。然辅政大臣间的矛盾主要集中于苏克萨哈与鳌拜二人。鳌拜强行圈换地行为,使其权势在满洲贵族中极速扩张。康熙六年(公元1667)六月,索尼病逝。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被鳌拜冠以“欺瞒藐视主上,种种任意诡饰之罪重大”之名处死。苏克萨哈事件致使满洲贵族内部分裂日益严重,权臣擅权、大臣专权的基础已经被破坏。曾经占主导地位的贵族保守势力被大大削弱,从根本上实行封建皇权专制的条件成熟。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康熙命令布库少年将鳌拜擒住并亲举其种种罪款,遏必隆被革去公爵,辅臣政治至此倒塌。康熙帝真正的亲政时代到来。这意味着满洲贵族在封建皇权面前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作用,而皇权逐渐有了提升和发展。但满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满族至上根深蒂固,其政治经济地位远大于汉族官僚集团。

2.议政王大臣会议走下巅峰

议政王大臣会议兴于太宗时期,大封宗室,将以前的旗主全部封为和硕亲王。八旗议政领主由此变为议政王,议政王大臣会议诞生。顺治七年到康熙十二年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巅峰时期。而这一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主要概括为:谳断刑狱;宗室王公、满洲大臣爵职承袭;商讨军务,议定作战方略及部署兵力;对汉藩王及其属下的处理;少数民族事务;调处满汉矛盾,维护满族统治者的经济利益等十一项。当时由满洲宗亲贵族所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基本占据了国家政务的主要方面。而康熙十二年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掌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十一项改为以下四项:议处军务;有关蒙古、西藏少数民族的处理;处理与沙俄边境有关问题;鞫审重大刑案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被皇帝严重削弱。

康熙十一年,“准裕亲王福全辞议政大臣职。十一日,又准庄亲王博果铎、惠郡王博翁果诺、温郡王孟峩等辞议政。”亲王的请辞意味着皇室宗亲的议政权受到了削弱,康熙帝的批准也意味着收归皇权的野心。

康熙三十六年,康亲王书杰逝,从此以后就再无议政王之称了。因此在《清圣祖实录》中将其改写为议政大臣会议。康熙三十六年以后虽有王公贝勒授命议政,但也只是地位较低的议政大臣。

总的来说,议政王大臣会议是贵族性、民族性的议政机构,是满洲贵族参议政的一种有效渠道,且只能满洲贵族参与其中。从康熙八年始,议政王大臣会议重出朝堂后,便成了康熙朝前期中枢决策中的重要形式,一直发挥着辅佐皇帝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为康熙帝提供了许多参考性的建议。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散了皇帝的权利,这注定议政王大臣会议最终走下巅峰。

3.入直南书房巩固皇权

康熙十六年,康熙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南书房当直。入直者被称为南书房行走。从康熙十六年开始到康熙朝终,康熙帝共选拔34名。在这34位行走中大都是汉人;他们还是文学、经史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才学者。通过研究张英的《南书房记注》等其他在南书房入直的官员们的日记,将南书房行走的日常活动概括为四方面:第一,为皇帝讲解经史并提供咨询。第二,为皇帝编纂书籍。第三,陪皇帝日理万机之余作文化方面的娱乐消遣。第四,为皇帝整理、誊抄甚至代写文字资料或撰拟特颁谕旨等 。不仅如此,南书房的行走们与康熙帝接触密切,且与皇帝较为亲近,虽然官阶不高但在朝地位却少有人能及,南书房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入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举措。康熙帝亲政以后,朝廷的权力仍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此时,康熙帝逐步提升南书房的隐性权利以遏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影响力。南书房作为一个中枢机构,为皇帝谏言献策,参与拟写谕旨,参与到国家政治的决策中来。这些都反映了南书房行走职掌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

结语

明朝灭亡,清王朝建立,对于一个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进化的种族是需要过程的。其皇权的发展也不是一撮而就,始终离不开满洲贵族的帮助。因而,皇权与满洲贵族的关系不是敌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满洲贵族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强大提供了人力、财力的巨大支持。满洲贵族依靠军功、恩荫等制度在清王朝统治中拥有比较稳定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在清王朝的统治结构中,满清贵族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统治阶级中的重中之重。

虽然皇权与满洲贵族并非对立关系,但皇权的加强就势必导致满洲贵族势力的削弱,这却是敌对的。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清王朝的皇权制度发展几近完善,尤其是在雍正朝皇权已达到巅峰。那么满洲贵族的势力必将削弱。并且在此期间,由于汉化改革而实行的一系列亲汉政策,汉族官僚集团却有了长足的发展。汉族官僚的崛起对满洲贵族来说更是重重的打击。可这并没有使皇权与满洲贵族的矛盾愈加激烈,没有像汉族藩王、蒙古首领那样发动变乱,反而两者的关系十分平稳。一方面,皇权至上的原则在贵族的心中留下烙印,使他们恪守本分;另一方面,满洲贵族已经认识到他们地位下降、权势收缩,但却无力挽回。更重要的是满洲贵族心中的忠诚和团结的精神信念。因此,二者又相互依赖。总而言之,皇权与满洲贵族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彼此成就彼此克制,才促成了满清政权近三百年之久。

猜你喜欢
清王朝议政皇权
街道议政会:基层创新续接民意
西夏佛教图像中的皇权意识
民主议政会职工说了算
农耕文明的科技历史呈现
上虞区:推行街道议政会制度
县以下代表皇权的人员?——胡恒《皇权不下县?》读后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试析渤海世族家族与金朝皇权统治
浅析张之洞与清朝的世代交替
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清王朝的没落对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