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娟
一些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进展不甚关注,对其性质和本质,开展目的、特点、要求的理解也没有达成共识,这既不利于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态度和理解。教师这种认识偏差来源于受传统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的影响,在思想上也有让语文综合性学习为考试妥协的倾向,最终造成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地位的尴尬。
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解的偏差将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教师在把握教学环节,选取活动内容和形式,指导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环节有待完善和创新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活动设计不科学,严重降低了学习活动的质量;过度依赖课本,没有创新,很难吸引学生参与,导致活动缺乏有效载体支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流程在完成度和创新性上差强人意的原因:一是缺少适合教学实践的有典型借鉴和操作意义的模式,教师只能按照经验和教学实际进行摸索,有时难免走进误区;二是从年级的差异性折射出教师的想法: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看成课堂的附庸和点缀,或受应试压力的影响,造成教学模式固态化、操作流程缩水等问题。
(2)活动内容和形式折射出“唯语文”倾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最能突出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但教师并没有与其它学科或领域深度结合,像调研走访、辩论比赛这类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既能综合训练学生语言、思维、交际、应变能力,又能密切的联系各领域,是具有更多可发挥空间的活动形式,但实际教学中开展次数较低,可见教师整体上较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对其综合性、实践性的关注不够。
(3)教学方法指导缺乏科学性
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给予及时、恰当、有效的指导,然而,像撰写调研报告对于学生来说新奇又富有挑战性,却往往缺少教师的关注和有效指导。另外教师忽视了指导学生思维训练的方法:首先“以学生为主体”不等于放任自由,不点拨指导;“教师为主导”也不是包办代替、过度干预。其次教师在方法指导上欠缺计划性和系统性。最后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造成教学方法指导的不连贯。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观念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厘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框架,将其诠释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不仅指导着高中语文课程,同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具有统领意义,特别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具有启示和引领作用,教师应借此契机,依托于新课改和综合性学习的专业培训,主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具备现代教育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修炼驾驭课堂的艺术。
(2)开发课程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并通过网络等各类技术手段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但是很多的现实因素使实践活动无法实现,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直观体验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精心设计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要会合作、能组织、善引导。充分考虑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利用辩论、演讲等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词语接龙活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2)转变角色定位,实施科学指导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利用活动主题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分享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朋友和监督者。
总之,教师要探索语文核心素养下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可行路径,,通过学生、教师、文本和环境多因素的整合,达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并重,实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真实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