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通识能力+”教学模式研究

2019-11-11 02:44孟文涛
知识文库 2019年22期
关键词:知识性通识科目

孟文涛

笔者以敏锐的观察视角捕捉国家经济改革风向标,敏锐地意识到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在“中国智造”时期需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重构,提出了课堂教学阶段实行“通识能力+”融入制;实训课教学阶段实行“能力型+职业素养”职业制;教学评价阶段实行“能力+行为” 考核制。

随着我国一些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大学过度,向来重视知识性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却没有改变,这严重影响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重构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探讨课堂教学阶段实行“各科目教学+通识能力”融入制;实训课教学阶段实行“能力型+职业素养”职业制;教学评价阶段实行“能力+行为” 考核制。

1 课堂教学阶段实行“各科目教学+通识能力”融入制

所谓“各科目教学+通识能力”融入制,就是把通识能力培养贯彻到所有学科教学之中。各科目教学,包括学院开设的所有科目,例如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文化基础课和任选课。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不在于掌握多少具体知识(对各科目概览即可),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完善智能结构、提高审美情趣、加强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全面发展。通用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道德关怀能力、理论到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等。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沟通;能够对遇到的事情进行恰当的判断,从而做到敬业、乐业素质的提升;能够凡事都有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独立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能够使他们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遇事能够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用幸福教育教育学生快乐工作,从而达到干一行爱一行的目的。

1.1 “通识能力+专业课”融入制

在“中国制造”时期的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点灌输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没有通识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体现出来典型的“工具人”特征,只能从事基层简单操作工作,没有能力继续进修,缺乏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无法跟上中国智造的步伐,無法跨专业转行,导致失业。

为此,建议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通识能力内容,通过各教研室教研活动以及集体备课的方式把通识能力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之中,要在教案中体现通识能力教学设计,和专业课教学内容如影随形,逐步渗透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道德关怀能力、理论到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等训练,从而为“中国智造”培养人才。

1.2 “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课”融入制

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偏重于知识性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知识灌输”的怪圈,从而把学生引入仿佛又置身于“中学课堂”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

为此,任课教师要“从知识性教材中找能力”,要设计出以能力为先导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每学期每门课都要对知识性教材的“二次能力开发”,做成几个项目,针对学生的爱好自己选择想研究了解的题目或课题。

(2)鼓励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找资料、收集数据、开始研究。(训练研究素养和能力)

(3)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报告。(训练逻辑思维、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

(4)每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训练表达能力),然后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学生对提问进行答辩。(训练思辨能力)

1.3 “通识能力+文化基础课”融入制

文化基础课包括德育、语文、体育、等科目,下面一一分解。

关于德育课程,我们始终有一个在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学了德育,课外却无德呢?”答案竟然是是因为我们把德育当成了知识交给学生,也就是通常说的“讲德育”,实际上德育从来都不是讲出来的,因为德育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行为,把德育当成知识来教,违背了做人素质养成的客观发展规律,虽然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很高,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之分却不及格。由此可以看出:德育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行动体验出来的。所以,德育要坚决改变在课堂上课的方式,而应该代之以体验式行动教学法,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德育内涵,进而把体验内容内化,最后通过校园行为、班级行为、岗位行为表现出来,最好取消课堂答卷考试方式,采取由学生处、学院领导、岗位领导、所有教师、寝室教工、食堂教工来当考官,考察遍及班级、寝室、食堂、图书馆、操场、厂房、办公室、工作单位等各个场合,然后做出评分。

第二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学了语文,却说不清楚话、写不出好文章、不会演讲?”答案是因为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却忽视语文素质的养成。什么叫语文素质?语,就是说话,学生学了那么多文章,分析了那么多文章,到了企业若想让他们做报告,他们一不会写文章,二不会讲演。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无需学生分析文章,但是必须会写文章,会演讲,这两个技能就是语文教学的素质。所以期末考试就不要让学生答题了,直接写篇文章,做演讲,比啥都强。

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他们的想法,利用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跟别人讨论问题时,学生一听到任何话,就能很自然地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能否站住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才能是个人物:对什么事都会有一番高见,每个人都能把他的思想、想法表达清楚,能够有足够的说服力。教师上课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灌输”。

关于体育课,学生不愿意参与是最令体育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老师讲解了篮球的有关内容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学生就会“东颠西跑不务正业”,我们不妨更换一下体育课教学的老三样“篮球拍球乒乓球”,换成和学生自身有关的内容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开设跆拳道项目、男生块肌练习、瑜伽、音乐花样拍球大赛等。

如上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重构基本解决了教师纯粹为了讲知识和技能而忽视通识能力训练的情况,通过把通识能力培养融入各科目教学过程之中,不但操作性强,还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为杜绝有知识无能力教学提供了实践实践参照,对改变课堂气氛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4 “通识能力+任选课”泛知制

所谓任选课“通识科目”泛知制,就是任选课的设计要以通识课程为标准,以便让学生对人文社科等知识都大概了解一些。

目前职业院校任选课程开设随意,一般都是根据本校师资情况和专业要求开设任选课程。笔者认为,任选课教学内容要为通识能力培养服务,建议开设通识教育有关的课程。其次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突破正规课堂教学模式,最好采取类似于《中国诗词大会》、《读书会》、《演讲会》、《概览会》(就是对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中至人类社会科学等科目进行大概了解)、为某电影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配音等节目。例如现在也开演讲课程,但是课上教师只讲什么是演讲、演讲的种类、演讲的策略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还没有逃出知识性课程教学的园囿,这就好比教游泳,教师只教给学生游泳的种类和动作,而不让学生下水练习一样,演讲课就上要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自己通过到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演讲的相关内容,观看名人研究视频,然后每次布置一个演讲题目,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课上演讲,然后师生进行讲评。最好开展班级与班级、系部与系部竞赛,从而调动学生充分利用早晚自习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准备参赛,每次都超越自我。建议教师要把每期节目录制下来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根据,同时这些音频和视频也是学院的宝贵文献资料,必要时作为专柜,向来宾开放。

2 实训课教学阶段实行“通识能力+能力型+职业素养”职业制

所谓“能力型+职业素养”职业制,就是把职业素养渗透到教学過程之中。实训课教师要和《职业指导》教师合作备课,专业课教师要求职业指导教师对《职业指导》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知识性教学内容开发成能力型和行为型教学内容,并和实训过程相吻合,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处处体现职业行为和标准,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心,因为通过调研发现:在企业有技能而没有责任心的人对社会和国家都没用,没有责任心是没有公众意识、自私自利和唯我独尊的根源,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心。

3 教学评价阶段实行“通识能力+行为” 考核制

所谓“能力+行为考核化”,就是用能力和行为考核代替纸上答题的知识性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达标代考、以赛代考、以作品代考、以表现代考等。

现在职业院校学生每考必抄、教师每次监考不得不放水!教师不放水,学生就不能及格,学生不能及格,就不能毕业,为了让学生能毕业,我们教师只好违心地给学生放水,甚至当有领导来视察时,监考老师竟然提醒学生把小抄藏起来。学生抄袭后果很严重,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诚信感,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后果之严重,触目惊心,笔者强烈建议改变这一现状,建议采取能力考核和行为考核的方式考核学生,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达标代考”和行为考核等方式,具体介绍如下: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采取每次课一达标,课课达标就可以免试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考试抄袭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学生期末东西多,背不下来的现实问题,每次课一达标,这种短平快的考核方式有效解决的学生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另外,尽量避免让学生背知识,而是采取变知识为行为的方式来考核学生,例如礼仪课,让学生背“什么是礼仪、礼仪有哪些种类”等知识性问题,纵然学生考试打一百分,对促进学生的礼仪素质毫无用处!如果想考核学生的礼仪,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平时在各种场合观察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走路的样子,站立的样子,班级坐着的样子,说话的姿势、语态等,从而让能力考核和行为考核踏踏实实落地,这是最立竿见影的方法之一。

4 结语

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活动,引领教师从知识性强的科目中找能力,变知识性教学为能力型教学和行为型教学,努力追求教学实际效果,变从考试分数看学生学习成绩为从课内课外看学生是否有礼有节、是否有思想道德规范、是否有语言素养、是否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从而让课堂、实训室、食堂、校园“旧貌换新颜”,让这些场所“清新”起来。

通过开展各种现场考核形式把学生从知识性考试中解放出来,让能力型和行为型考试代替知识性考试,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使考试变得更加实际,从而让考场“旧貌换新颜”,让学生期末变得快乐起来。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任选课,让知识性课程不再走入任选课的领地,引导学生为了准备各类大赛和活动而去图书馆查询资料,让图书馆“旧貌换新颜”,让图书馆从“门可罗雀”变得“座无虚席”。

教育回归本真,才能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才能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才能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

学生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学院的命运。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知识性通识科目
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的三条教学路径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考“新科目”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谜中谜
空中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