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萍
【摘 要】自信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推行赏识教育、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等措施,以期促进小学生自信心培养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自信心培养;训练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279-02
前言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差,缺乏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容易因学习、人际交往中的失败产生自卑情绪。通过加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健康、阳光的成长。
一、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生年龄多数处于6~13岁之间,还处于少年儿童阶段。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充斥着两个声音,一个声音说“我能行”,另一个声音说“我不行”。坚信“我能行”的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能够保持从容的态度,而且跃跃欲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而被“我不行”支配的学生,却在这个年纪表现出不应该有的“谨小慎微”,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常常错失友谊、错失学习进步的机会。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而言,自信心水平决定了学生遇事时的态度,进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发展空间[1]。
作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通过采取科学的教育引导方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内容,并通过设计相关学生自信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水平。近年来关于校园欺凌事件、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等的报道仍然时有出现,容易对学生自信心培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即使抛开这些个别的负面影响因素,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也容易因学业上的挫折对自信心造成打击。因此,必须提高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重视度,积极探索可行的学生自信培训途径及方法[2]。
二、学生自信训练途径
1.通过推行班级干部轮选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合理选择学生自信训练途径,是改善学生自信心培养效果的关键。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信是一种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于自身成功的情感价值肯定以及对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心。从其客观形成规律来看,个体需要在体验成功后才能产生自信心。对于小学学生而言,考试取得好成绩是一种成功、成为班级干部是一种成功、结交更多的朋友也是一种成功。为了保证班级的正常运行秩序,教师可以在原有班级干部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增加轮流班长制度,在全班范圍内,轮流让学生担任“一日班长”,负责当日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并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感[3]。
2.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渗透自信心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取生本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在此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地位的翻转、实现课上与课下学习内容的翻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4]。
3.通过开展学生沟通交流活动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自信心培养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许多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主要是由于不善于人际交往,平时与同学接触较少,久而久之容易对学生自信心造成打击。这种现象即使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也容易出现。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活动,教师都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文艺表演活动等,增进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此情况下,有利于学生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
三、学生自信培养方法
1.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因材施教是从孔子的时代就开始奉行的教育准则,对于学生自信心培养也是如此。教师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采取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为学生自信培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2.积极推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研究提出的一种科学教育方法,通过明确表达对学生言行表现等的赏识,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心理因素,帮助其形成自信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容易与心理问题联系在一起,更有甚者推行“打击式”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不当言行的批评和纠正。针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客观情况,推行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打击不是一种教育,其本质是对学生自信的摧残。即使学生能够经受住打击,产生正向行为,也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和心理认知。推行赏识教育则可以放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心。
3.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非常重要。客观而言,没有什么人能够一直在挫折和失败中保持自信心,特别是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更需要通过体验成功这种直接的方式,培养其自信心。在平时的学科教学活动中,也应通过采取差异化分层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不同基础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体验学习进步的快乐。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客观而言,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挫折和失败是无法避免的。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失败。通过开展这样的教育引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性对待失败,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自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自信心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采用合适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对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作出耐心引导。同时应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对自信心的向往,主动配合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锐端.浅析学生自信训练途径和方法[A].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18年版第一辑)[C].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8:3.
[2]孙德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探索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4.
[3]刘文俊.学生自信训练途径和方法[J].科技信息,2012,(19):291-292.
[4]张素愫,张新炼.学生自信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7,(2):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