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技巧

2019-11-11 12:20孙莹王震
卷宗 2019年28期
关键词:写作技巧新闻记者广播电视

孙莹 王震

摘 要:进入到新时代以来,广播电视记者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只有提高新闻写作技巧,才能够提高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闻写作技巧在广播电视记者创作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其次探讨目前记者新闻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分析提高写作技巧的路径。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写作技巧

写作能力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进入到新时代以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进步,信息化传播方式已经占据了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在创作过程当中不断进行创新,提高写作水平。

1 新闻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新闻在人们日生活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很多人都有在闲暇时间观看广播电视的习惯。在新闻创作的过程当中,记者不仅要保持语言的连贯性,还要采用正确、规范、全面的写作技巧,提高新闻稿件的专业化程度、标准化程度。与其他写作方式具有显著区别的是,新闻写作自身的严谨性要求比较高,记者要应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让观众快速通过观看收听新闻,把握事件要点,抓住观众注意力,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也就是说,在现代广播电视新闻播出过程当中,新闻写作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广播电视的播放收看率[1]。

2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写作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针对性不强

很多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与撰写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后期的撰稿过程当中,素材搜集不足,还有一些记者过于重视前期采访工作,而没有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整合与归纳,导致采访内容的提炼不准确、不全面、不系统,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记者后期杜撰的情况,极大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2 导语引入不规范

新闻导语是整个新闻内容播出的关键,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导语的吸引力,直接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打开率。一些记者在创作过程当中,语言比较枯燥无趣,过于重视真实性与事件的前后发生顺序,而没有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兴趣进行激发。或者内容过于宽泛,语言过于粗糙,导致观众没有兴趣打开节目。

2.3 语言逻辑问题

在一些比较复杂事件的新闻播出过程当中,很多记者在稿件撰写方面缺乏逻辑。甚至有一些记者在前期采用时间叙述方式,在后一部分采用分级叙述方式,这种冲突化的描述方式,导致观众在观看收听过程当中会存在较多的疑问。还有一些新闻记者在新闻稿件撰写过程当中,只是简单的罗列事实,甚至用数据堆砌的办法,导致稿件的吸引力下降。

3 提升写作技巧进行新闻创作的对策

3.1 建立差异化语言描述体系

在进行稿件撰写的过程当中,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运用更加精准的语言,提高对于不同新闻事件的描述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技巧:

1)对于同一件事情来说,使用的语言描述方法不同,达成的新闻播出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观众的受限程度也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记者不仅要强调语言的精准完整、全面,还要突出个人化的风格表现语言的魅力,带给关注视听享受。

2)记者在撰稿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详细把握所有的采访内容,结合本次新闻采访的主线与支线,进行稿件素材的全面收集与了解,保证所选择的稿件题材符合本次采访的主题。

3)既要注重广泛信息的挖掘,也要注重内在信息的整合,分析目前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信息变化程度,根据观众最为关心的题材与内容,全方面多层次广角度地展现新的信息。

4)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件过程当中,还要与后期人员进行相关配合,尽可能的保证文字与画面的一致性,避免文字与画面不匹配,影响观众的收看体验。

例如,美食新闻节目《老广的味道》,就运用这种文字与画面高度匹配的撰稿方式,将一些美食制作场景无法体现出来的食物本味、食材搭配、食材运用独特性,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展现出来,大大增强了观众的收看体验。

3.2 导语切入技巧练习

导语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的先导语言,对其进行精准的创作,不断练习提高导语的吸引力,有利于全面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帮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主干性的内容有一个大致性的了解。很多有经验的新闻稿件撰写人员,都认为导语是整个新闻稿件的“题眼”,甚至可以说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内容,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因而:

一方面,记者要從内容入手,做到精简化、明确化,避免长篇大论、冗余夹带、拖泥带水,影响观众的观看收听体验,导致观众缺乏耐心,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重点,切换节目,影响收视率。

另一方面,在创作过程当中,要针对本期新闻重点的内容,从差异性的角度进行切入,时刻紧扣主题,向观众灵活介绍本次新闻内容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事件等相关因素,帮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

3.3 注重新闻内容创作逻辑

新闻写作的逻辑主要遵循时间先后逻辑、事件主次逻辑、声画结合逻辑。

新闻记者在传稿之前要与剪辑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确定本次新闻播放的脉络以及重点,尤其是针对剪辑师选择的重点画面,要进行较长篇幅的系统介绍,以提高生化的配合匹配程度。

对于新闻播出过程当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新闻记者还要随机应变,在信号中断、画面空白等极特殊情况下,对播放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快速吸引观众的兴趣,循序渐进,娓娓道来,让观众了解主要的新闻内容。

例如,在我国嫦娥月球探测器发射过程当中,新闻记者就首先写了“嫦娥来了”这个导语,再系统介绍嫦娥月球探测器首次试飞的具体情况,解释嫦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对本次发射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快速激发观众兴趣[2]。

第三,记者在创作过程当中,还要跳出客观事实陈述的限制,在此基础之上,融入充沛的个人感情,注重观众价值观的引导,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和态度。

4 结论

综上所述,新闻记者在创作过程当中要不断进行技巧练习,引导正确价值观,从事件本身出发,提高写作的趣味性程度。从本文分析可知,研究新闻记者写作技巧,有利于我们发现新闻稿件撰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而我们要加强系统性研究,避免主观臆断,避免虚构事实,为观众传达高质量的新闻内容。

参考文献

[1]钱舒昊.新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写作技巧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1):185+187.

[2]杨伟东.新媒体形式下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写作技巧[J].电视指南,2017(20):122.

作者简介

孙莹(1978-),女,吉林省白城市,汉族,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写作技巧新闻记者广播电视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有“技”可循
挖掘最佳训练点渗透写作技巧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