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FL课堂使用真实材料及文化内容的分析

2019-11-11 12:20雷斌
卷宗 2019年28期

雷斌

摘 要:本文旨在回答关于何时、以何种方式在EFL课堂使用真实材料的问题,同时回答如何在课程设置中选择文化内容的问题。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真实材料的定义以及使用真实材料的利弊;第二部分是关于文化的定義以及使用文化内容的原因和方法的讨论。

关键词:EFL课堂;真实材料;文化内容

1 引言

在EFL课堂对真实材料的使用是近些年外语教学相关老师们热议的话题。一些人认为在外语课堂中呈现的英语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为了教学目的而创造的英语。一般来说,这里所说的真实材料指的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交流语境中自然发生的英语语言,或者是那些选自于以标准英语为规范的文本,比如:真实的新闻报道、真实的杂志文章、真实的广告、菜谱等等。大多数的教师都认可真实的文本或材料对于语言学习过程是有益的,但是不被广泛认可的是:真实的材料应该在何时,并以何种方式在EFL课堂得到试用。

2 真实材料

2.1 真实材料的定义

不同文献中对于真实材料的定义略有不同。相同的是这些定义都说到“对真实语言的接触以及在该语言自己的社区中的使用。”罗杰斯(1988)认为在涉及到目的、学习者需求和兴趣时语言应是“合适的”、“优质的”;在涉及到真实生活和有意义的交际时应该是“自然的”(p.467)。哈默(1991)将真实材料定义为为母语使用者而设计的材料;这些真实的材料不是为学习语言的学生设计的,而是为语言的使用者设计的。乔丹(1997,p.113)提到的真实文本不是为语言教学目的而写的。“真实的材料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它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习者能接触到“真实的”语言。 使用真实材料的主要好处如下((Philips and Shettlesworth 1978; Clarke 1989; Peacock 1997):

它们对于学习者积极性有正面效果;

它们提供了真实的文化信息;

它们提供了接触真实语言的机会;

它们和学习者的需求联系得更紧;

它们支持更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说学习者正接触真实的语言,他们感到正在学习“真正的”语言。而这些正是让我们感到兴奋并且愿意在我们的课堂中使用真实材料的原因。但是,当我们使用它们的时候,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

2.2 使用真实语言的弊端

理查德(2001, p.253)指出,与其好处如影随形的是,真实材料经常会包含一些较难的语言,不必要的词汇项目以及复杂的语言结构,这些都会对较低级别班级的教师带来负担。真实材料可能会在文化上存在偏见并且有太多结构混杂,从而导致低级别的学习者很难去解构文本。那么,何时在课堂引入并使用真实材料的问题就随之而来;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可以不顾学生的水平而随意使用真实材料呢?

2.3 使用真实材料:以何种水平

葛里恩托和莫利(2001)认为真实材料可以在中级以上水平的班级加以使用。这可能是由于在这一级别的学生掌握了目标语更广范围的词汇以及所有的结构。他们也提出,在较低级别的水平,使用真实材料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动力并感到沮丧,因为他们缺乏应用于目标语中的足够的词汇和结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除了中级以上和高级别,我们就不能再较低级别的班级使用真实材料呢?依据查韦斯(1998)的调查结果,学习者享受处理真实材料的过程,因为真实材料能使他们接触真实的语言及其用法。而且他们也并不认为真实的场景或材料本来就难。相反,学习者表明在听力环境以及阅读文学文本时他们需要教学上的支持,比如提供全方位的线索提示(听觉的、视觉的以及书面语言)。

2.4 如何克服我们遇到的困难

我们可以下结论说,只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他们提供教学上的支持,他们就可以在真实材料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真正的”语言。为了获得这一效果,我们有许多方法。

教师可以将真实材料做为听力内容让学生听出材料大意;通过使用真实材料,教师可以有机会鼓励学生去做快乐阅读,尤其是阅读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真实材料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加以使用;在不需要完全理解全文的情况下,是可以为学生布置合适任务的。依据乔丹(1997)的观点,在早期阶段,可以使用非真实材料。但是他强调,在处理涉及学生专业领域的材料时,还是应使用真实材料。

3 文化内容

3.1 文化内容的定义

韦斯特豪斯将“文化”定义为某一时期或某一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法律,科技,手工艺以及艺术。英语教学材料中的文化许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讨论的对象。在课堂使用文化内容的原因在于它可能会培养学习者积极性(麦凯,2000,p.7)。

语言学及学习理论的变化表明文化可以成为语言课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许多学生说他们并不想学习目标语的文化。这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同化进他们认为是奇怪的事物。此外,通过强化某些流行的刻板偏见并将这些文化固化为铁板一块静态的“其他文化”而不是动态的变化的实体,其结果将是无法使文化内容成为语言学习和教学有效的组成部分(格斯特,2002)。

如果由于在EFL课堂引入文化内容而产生的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合适地选择教学策略和学习材料,那么文化内容会是有效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关键。

3.2 使用文化内容的原因

总所周知,了解一门语言并不限于了解该语言的语法规则,词汇以及词汇的发音。成功的语言学习需要语言使用者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从而让意义得到正确体现。此外,茨奥(2002)认为文化会带来个人认知的变化,对于扩展个人的世界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依据斯图尔特(1996)的观点,学些目标语及自己语言的文化需要一些技巧,这些技巧会帮助学习者理解语义编码的交际及文化文本(p.432)。

此外,沙納汉(1997,p.168)表明,文化内容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接触活生生的语言的机会,而这正是他们所缺乏的。因此,文化并不是由需要学习的一些事实所组成的东西,而是使学生感受到使用目标语需求的有益工具。

3.3 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天,英语教师在教材上有诸多选择,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许多教师却只依赖那些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语法结构和孤立的训练上的无趣的教科书。而且,选择的教学活动也是基于“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常规模式。这些训练不大可能会引导学生发展出学习英语的真正兴趣。缺乏学习语言积极性的学生需要多样性及兴奋刺激。教师应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言不仅仅意味着我们学习者它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等等。

在课堂使用文化内容的原因在于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麦凯,2000,p.7)。像许多其他的专家一样,麦凯认为材料中包含的文化内容应多样化,而不是仅仅包含过量的西方文化。此外,学习某种文化并不意味着要接受这种文化。材料中文化的作用如果是培养了学习者对于内容的兴趣从而引发他/她对于语言的兴趣,这便是极可取的。但是在语言课堂过度使用文化材料会给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带来问题并削弱学习积极性。

3.4 教师应如何在课堂引入文化内容

为激发对于目标语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包含文化内容的大量的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教师应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以使学生可以在意义丰富的交际任务和活动中探讨自己的文化以及目标语文化。这可以确保学生头脑中带着目的来参与活动。

3.5 使用文化内容可利用的资源和技巧

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轻易并迅速地接触到许多有用资源。几乎所有的出版材料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其电子版本,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易地搜索到。因此,我们并去缺乏可以在课堂使用的文化内容。乔丹(1997, p.105)将文化信息资源列举如下:

报纸:报纸是文化信息的好资源,本地报纸会展现城镇每日生活的风味。

视频:大量出版的英语教育视频录像是文化信息的优秀视觉资源。(今天,我们有视频的CD/VCD版本,它们提供了更好的质量。)

会谈与讨论:某些话题适合为学生在全体会议上提供信息。

角色扮演/戏剧表演:这些可以被用来激发讨论和内省。

文化小测试

4 结论

真实材料使得学习者可以和真正的语言及内容而非形式相互作用。因为在课堂外他们也在使用目标语,学习者会感觉他们真正地在学习目标语。鉴于此,我们可以说,在任何水平阶段我们都可以使用真实材料以弥补语言学习者能力和表现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非母语语言者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就需要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训练语言的各种模式。因为学习某种文化并不意味着接受这种文化,而且材料中文化的作用仅在于激发学习者对于目标语的兴趣,因此在材料中可选择的文化就不应仅限于某一种,而应是广泛的。

参考文献

[1]Guest, M. (2002). A critical ‘checkbook for cul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LT Journal, 56(2), 154-161.

[2]Jordan, R. R (1997).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for Teachers. Camx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McKay, S. L. (2000).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mplications for cultural materials in the classroom. TESOL Journal, 9(4), 7-11.

[4]Richard, J.C. (2001).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Shanahan, D. (1997). Artic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oward a new agenda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1(2), 16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