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机制与策略

2019-11-11 12:18闫宏昊
卷宗 2019年29期
关键词:习惯培养小学体育

闫宏昊

摘 要:习惯作为人类行为学中一项重要的理论课程,不仅体现着思维与行为方式上的特点,还体现着人类行为的深刻内涵。在小学体育锻炼的教育工作中,习惯养成是重要的教育工作之一,其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锻炼观念认知以及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实现高水平的体育质量教育,但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以及教学环境中,影响其习惯教育的因素过多,不利其深入发展与实施,比如网络游戏等因素。对此,需要在观念的引导上建立积极以及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再而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使其提高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与关注度。

关键词:小学体育;习惯培养;锻炼方式

当前阶段的体育锻炼形式主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与实施,部分学校在内容的编排与教学形式的流程上,存在滞后与固化的情况,对于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建立存在较大的限制性,因此,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认知,还需要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特点进行教学流程上的优化,由此加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如何采取简单有效的方式也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点研究项目。

1 习惯养成的内涵

习惯养成从其内涵层次的角度出发,指在长时间的规律活动中,思维与行为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固定性[1]。习惯养成从教育领域的角度出发,指在教育环境中学生形成的自我学习方式,该方式在观念与行为上具有显著的自主性。《春秋》中论述道:“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体育锻炼的教学以及学生的习惯培养工作上,天性不仅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揭示着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相关的谚语中这么描述习惯:“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在初期的体育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观念以及行为方面,还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习惯,难以受其的驱动进行自主的体育锻炼,但在后续的教育工作中,学生逐渐在稳定的情况下形成初步的锻炼习惯,进而可以受“绳索”的影响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另外,还需对习惯进行辩证看待,良好习惯可以促进人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而不良的习惯则会导致思想与行为上的止步不前。莎士比亚有着这样的论述:“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以体育锻炼作为参照,若学生在观念的认知上认为体育锻炼是多余的、不必要的,那么一方面将导致教育工作的难以展开,一方面也不利于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因此,在相关的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基础上,形成课上与课外的自主锻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

2 小学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现状

随着新兴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分布,出现了犹如沉迷网络游戏等社会现象,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观念的重要时期,若在此方面疏于重视和管制,不仅会阻碍其个人成长,也会影响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外界原因只是一部分影响因素,在教学方面的工作上,存在内容刻板、教学形式固化等现象,这不仅在起始阶段的习惯培养工作中,阻碍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与关注度,还在学生的思维上灌输体育锻炼无趣性的观念,使其投身于体育锻炼的觉悟降低。

3 相关的培养思路及改善方案

虽然当前在体育锻炼的教育工作中,进行了相关的改革措施,但总体上还缺乏一定的改进质量[2]。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目标,锻炼习惯的养成不仅意味着教学方式有效渗透,也意味着学生成长模式的改进,从固化的教学形式发展至更高水平的教学模式,对于此,具体的工作思路以及改进方案如下述所示:

3.1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以往的观念认知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在理论教学上存在偏重的情况,并通过相关的动作示范以及指导工作,就算完成了该阶段的指导工作[3]。从理论研究等方面上看,该教育工作中没有正确意识到习惯培养所产生的实际效用,教学形式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入至思想认知等领域,由此也造成学生在观念认知上,认为体育锻炼只是几组简单的热身运动,不需要进行持续的锻炼。对此,教师应对习惯养成的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树立正确的观念认知,并在思想与观念上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思想,以引导其体育锻炼的正确认知观念,进而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完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性工作。

3.2 完善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作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建设阶段,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需要改进以及完善以往固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与关注度获得双向提高,进而为教学流程的进行做好工作上的铺垫。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需要阐述体育锻炼的相关意义,以及锻炼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整体上对体育锻炼有初步的认识;在中期的教育工作中,不仅需要集合多种教学模式进行联合教学,还需要优化教学示范的流程,其在教学流程的占用比例不能过大,过大则占用了较多的教育资源,占用过少则不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分析,以提高习惯培养工作的科学性。

3.3 创建良好的教学引导模式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其难点在于学生的个体上,其较强的好动性使教育工作存在难以管理等情况[4]。然而,从其成长阶段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利用该阶段的特点开展良好的引导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間的互动,通过语言沟通上的引导,使其重新认识体育锻炼的形式,进而在此基础上更加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比如:在跑步的教学中,教师现行介绍跑步运动种类,如百米赛跑、接力赛跑以及马拉松等,引导学生了解跑步运动的组成内容,后续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开展相关跑步活动,通过逐项讲解及阐释,可以在良好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锻炼观念认知,进而逐步培养其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

3.4 创建形式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

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关注度的重要工作手段之一,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形成较高质量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体育锻炼活动。比如:可通过球类的相关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与以及比拼,详细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依次进行运球赛跑,并且将球放至指定位置。该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篮球方面的技巧,还能在小组的互动中相互形成合作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在课外进行组织与活动,进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另外,除了可开展游戏形式的习惯培养方案,还可组织运动会等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在正规的场合中建立体育运动的庄严感,使学生意味到体育锻炼的使命感,进而在活动形式的影响下,建立起持续锻炼的习惯。

4 结束语

本文根据习惯的特点、含义,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综合的理论探究及阐述,旨在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提高整体的体育教学与水平。虽然当前阶段还存在着工作上的局限性,但通过高质量的理论探究以及方法应用,可以更好帮助习惯养成工作的实施与建设。当前阶段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较多,比如社会娱乐形式的发展等,不仅需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认知,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教育工作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杨红.让“健康习惯”大于“体育教育”——从健康习惯谈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J].田径,2018(12):40.

[2]邬娴.习惯教育视角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及其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79):117-117.

[3]金玉华.影响大、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探讨[J].山西农经,2017:111.

[4]陈汝荷.基于身体练习体验理论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研究[J].体育师友,2018.

猜你喜欢
习惯培养小学体育
给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