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隐性教育德育渗透效应的实践研究

2019-11-11 14:14莫才能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隐性受试者

莫才能

【摘 要】体育与德育存在一种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隐性的元素进行德育渗透,是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以内隐学习理论为切入点,通过运用通过个案研究的实验表明,体育隐性教育的干预对于受试学生的锻炼态度、体质健康等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且容易涉及到显性课程难以达到的心理层面,影响更加持续久远,故应当重视体育隐性教育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德育渗透;体育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43-01

前言

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在体育教学全过程利用各种隐性元素进行德育渗透,充分挖掘体育的德育教育功能,将是当前学校有限教育范围内实现德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体育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以体育活动为手段,为受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活动条件,有意识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认知,使受教育者受到教育的过程。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制度与非制度的体育文化、教师的人格与教学方式等精神因素,及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地理位置等教学硬件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学生的道德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个案法研究体育隐性内容对初中生德育效应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取了6名有代表性的初中生进行个案研究,以探索体育隐性教育对于初中生德育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2.问卷调查法。

采用由毛荣建针对青少年学生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包括70个题目,分别有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共八个维度。分量表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都在0.8或以上,总体信度良好。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也证实了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

3.实验法。

选取体质差初中学生(体测成绩不及格) 2名,男女生各1名;体质中等者( 体测成绩介于60-80分之间)2名,男女生各1名;体质优秀者( 体测成绩80分以上) 2名,男女生各1名。进行为期16周的体育隐性教育干預,采用不定期访谈、体育日志、执行运动处方等的形式跟踪研究。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受试者相关指标。实验结束后对访谈内容和日志内容做综合分析,了解体育隐性教育对于初中生德育渗透的效应及机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限于篇幅,本研究选取受试者C的个案进行研究与分析。

1.体质健康水平变化结果与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针对性的体育隐性教育干预措施和自身的积极锻炼,受试者C的体质健康各项指标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其中体重减轻了3公斤,达到了实验前制定的目标,为此他感到非常兴奋。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1000米跑、引体向上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体质健康测试得分增加了7.5分,由实验前的不及格进步到实验后的及格状态。受试者C非常满意自己的改变,并表示会继续努力锻炼,争取在下一年的体测中达到良好的水平。

2.锻炼态度变化结果与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受试者C在实验前的锻炼态度测试中,所有分量表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分,得分偏低。表明受试者C在实验前不太热衷于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的效果有怀疑,未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意志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价值,比较容易受到锻炼中的困难影响,经常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锻炼难以持续,未能形成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

实验后受试者C锻炼态度各个维度都获得了改善。其中“行为认知”维度增加了14分,表明受试者C通过实验,对体育锻炼价值及作用获得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其他各维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受试者C在锻炼中体验到了比较多的乐趣,自信心也获得了增强、对于锻炼计划的执行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各种主、客观因素对于其锻炼行为的影响大大减小,并正在逐步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锻炼意愿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本实验的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受试者C的锻炼态度。

三、结论

1.体育隐性教育具有德育渗透性。

体育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的教育方法,它不直接说明教育的目的、内容,而是隐藏于各种体育活动之中。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其所受到的隐性教育目的也有所区别。比如,参与体育比赛,要受到体育规则的制约,这对被参与者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促进其行为规范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作用。经常参与集体项目为主的体育活动,对培养参与者的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很好的作用。总之这些作用都是在被教育者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所受到无意识影响,它不带有强制性。这对受教育者来说,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抵触情绪。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和接受这些教育目的。而对教育者来说,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教育作用。

2.体育隐性教育在德育渗透的过程是愉悦的。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而隐性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情感原理,触发受教育者的种种激情、灵感和向往,使受教育者在愉快的情感中被潜移默化。从实验前后“情感体验”的对比结果可以印证体育隐性教育在德育渗透过程的愉悦感得到改善。

3.体育隐性教育德育渗透效果是持久的。

隐性教育是通过教育者自身的同化、接受和顺应而起作用的,在隐性教育中,个体的顿悟和内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受教育者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稳定的道德礼仪及优良的道德品质,相比单纯的说教或从枯燥的书籍中获得的要稳定的多。体育隐性教育引起了学生“文化心理层”的变化,这些影响比体育显性课程的作用更加持续久远,且容易涉及到体育显性课程难以企及的心理层面,对于学生德育渗透极具价值。

四、建议

由于体育隐性教育不仅可以学习抽象的、复杂的材料,而且通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虽然自己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难以意识,但是它却实在地影响了人们的活动。这就启发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获得德育教育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内隐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既要重视显性教育的效率,也不能忽视隐性教育的效果,必须协调好二者,使之产生相辅相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治良.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3).

[2]王来红.内隐学习中的注意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李林.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整合研究趋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

[4]陈立国.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5,(9).

[5]郝牡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教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5(19).

[6]张楚廷.教育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7]贾克水.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8(8).

[8]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隐性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