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张敏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寻求服务升级的途径,并开始积极打造智慧服务,通过区域协调的方式将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拓展到知识交流、学习分享、文化传承等更多的人文项目中,通过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来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公众人文素养,服务广大市民,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关键词:区域协作;智慧服务;图书馆
多区域内图书馆之间可以通过彼此相互协作的方式而实现共通的服务功能,一方面节约成本,提高数字资源与文献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沟通协作,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具体方法包括文献资源联合采购联合编目、数字资源统筹、展览讲座协调、读者证相互认证、文献传递服务、人员交流培训等,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和人员的交流。
1 图书馆的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传统的图书馆体制存在着灵活性不够、不能及时调整合作内容的局限,同时由于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图书馆在资金、人员储备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无法形成完善的图书馆分级体系,图书借阅、人文交流等一些服务无法覆盖到基层。
为了弥补传统图书馆的不足,有必要组织一定的区域协作,形成图书馆联盟,通过加强各地区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首先区域内图书馆以各方自愿合作为前提,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参与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既可以与其它各类图书馆合作,也可以与文献供应商、各企事业单位等合作,灵活方便地联合各界力量,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其次各图书馆实现文献联合采购与编目,能够提高图书馆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图书采购成本节省经费,在资源共享方面,能够实现跨库检索,融合各图书馆业务系统与服务平台,促进整体区域图书馆业务能力的提升;最后,在沟通交流方面,通过人员交流培训,能够实现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1]。
2 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时代背景
原则上来说,图书馆的建设与投入与本区域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养有关,根据国家对图书馆发展的规划,在重点地区和重点科研领域,文献资源的投入较多,省级图书馆服务人群广泛,在需要充分考量文献的涵盖面和专深度的基础上,对于涉及本省的文献或反映本省地方特色的著作进行充分收集,力求形成涵蓋面广、具备本省文化特色的文献库体系;市县级图书馆需要对当地群众所需要的出版物应加大采集,在体现本地区乡土特色的基础上满足市县群众工作、学习的需求,适应当地发展的需要[2]。
在“两微一端”逐步全民覆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各级图书馆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洪流和文献载体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逐步加大对数字资源的采集力度,推进新媒体终端的文献资源采集,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形势,满足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社会背景的群众的需求。
未来,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是发展的趋势,作为集合智慧仓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智慧图书馆不仅仅是群众借阅图书的平台,更是知识交流分享、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更好地学习实践,培养市民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感受国内外优秀文化的魅力。
3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3.1 资源的优化
开展各图书馆的沟通合作,推动全民阅读的服务体系的建立,形成涵盖面广、极具特色的图书馆分级体系。根据各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寻求各单位的资源整合,凝聚不同需求人群,例如高校图书馆文献大多为专业性书籍,可以重点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与学生,社会馆主要覆盖文学类与生活类书籍,可以帮助市民陶冶情操,为市民提供休闲服务等,基层阅读室主要提供生产技术类与服务类书籍,为基层群众提供农业生产技能培养,并为群众提供一个学习氛围浓郁的阅读场所,通过馆内资源的整合,服务人群可以涵盖社会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的市民;此外,通过区域协作,各图书馆可加强与民间机构与高校的合作,举办各类展览与讲座,开展各类图书活动,包括有奖征文、读者沙龙、名家讲坛、免费阅读、知识科普等活动,丰富馆内阅读形态,吸引更多的人来体验特色学习方式[3]。
3.2 新技术的融合
通过区域协调,借助新技术的发展实现数字资源的分享与传输。智慧图书馆可以融合物联网、大数据、AR等技术手段,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实现数字资源的二十四小时阅览、传输、分享,智能推荐、智能阅读,让不同地区的群众享受到先进、快速的服务。
首先AR技术与即时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讲座展览的电子化数字化,同一场展览或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多区域人员共同观看,有利于文化资源向农村与偏远地区的传播与流动,纸质文献可以通过扫描形成电子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图书的全民共享,随时随地的阅读;其次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向读者推荐一些借阅量高的热门书籍,使读者阅读体验更好,提高阅读效率;最后通过技术提升馆内的自助服务,实现借阅的自动化,延长馆内阅读时间的同时容纳更多的读者进馆阅读,节约馆内的人力资源,提高图书整理的效率,加快图书的流转,提升用户体验;搭建的智慧服务平台,能够实现智能应答,二十四小时为读者答疑解惑,提供开馆时间、图书预约、讲座活动等馆内业务的相关信息,提高咨询服务的时效性和灵活性[4]。
3.3 人性化服务的增强
人性化服务一方面是合理规划馆内空间环境,通过绿色、智能的装修设计,设置一定的视障阅读区、少儿阅读区、读者休闲区等特殊区域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为弱势人群的阅读提供方便;提供线上续借服务,寄送书籍,为残障人士、孤寡老人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是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比如构建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体系,增加一定的兴趣班、专题活动的方式,为读者排忧解难,提供工作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解决与处理方法,为读者制定阅读计划与学习档案,协助管理读者的阅读效果,在做到热情、主动的前提下,使读者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农村基层机构图书资源缺乏的情况下,通过区域协调的方式,可以在临近的县级图书馆调配一定的图书资源与人力投入,实现图书下乡,满足农村人口与留守儿童阅读与学习的需求,深入基层与社区,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
4 结束语
区域协调的方式有助于加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借助新媒体与新兴技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与便捷化,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不仅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便利,提供更方便的阅读方式,而且降低了图书馆的采购与运行成本,为全民读书打下了基础,助力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芳芳.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36-137.
[2]解宇.新服务——智慧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图书馆界,2015(3):10-12.
[3]王保成,孙九胜,莫晓霞,等.支持开放、合作和交互的国家科学图书馆智慧中心服务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8):11-15.
[4]杨前进.“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公共图书馆,2018,No.59(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