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群 麦月晴
摘 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大量现实案例表明,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为乡村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時,也帮助当地农民提高了相关职业技能或技术水平。然而当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突出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接轨不融洽,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本文旨论述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理解乡村等满足乡村振兴要求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校企合作;渐进式全程化育人
1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历史延续性,也有历史创造性,是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需求与国家建设需求的有效契合和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第二条明确指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职业教育者有义务为社会培养“一懂两爱”的新型“农业从业者”。只有立身社会,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出发的人才才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人才,才是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才[1]。
2 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真实项目和课堂接轨不融洽
真实项目与课堂接轨问题是职业教育多年以来的“顽疾”。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而言,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实践能力较优,但是进入课堂的真实项目不合适,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势难以发挥出来。大多时候是因为从教者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引入的项目与人才培养阶段不匹配,或滞后于真实市场,或超前于学生实际技能。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2]。
2.2 师生跨专业组建项目团队困难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项目往往比一般项目更复杂,知识更密集。以项目制、导师制实施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能熟悉其它专业的一些相关知识。然而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在此方面比较薄弱,这就需要由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组队,互相取长补短。此外,高校教师大多缺乏企业经验,教授内容或轻或重滞后于真实市场,企业导师实战经验丰富,教学方式却不擅长,同专业师生项目团队优势越来越差。而学生跨专业组队学分问题、教师跨专业教学绩效问题并未有完全的应对良策[3]。
2.3 校企合作深度浅、持续性差
校企合作在各高校之中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不少校企合作项目是高校火热,企业冷淡,浅尝则之,双方简单签好协议,然后全交由学校负责,或者学校只负责输出学生,企业全权接管。校企双方之间没有联动,彼此分离[4]。此类校企合作往往难以深入、持续性差。比如电商专业,大多校企合作是学校为企业输送学生,学生充当客服,进行实训,若企业销量达不到预期时,很多合作可能就此终止。而学生若想转岗位运营或者其他岗位也十分困难。
3 渐进式育人模式
渐进式育人模式具体含义是指分阶段、分层次地培养有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人才, 根据专业教学规律,推进实施“理论知识→项目模拟训练→真实项目训练→顶岗实习/自主创业”四阶段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每一个实训阶段都系统、科学地设置教学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易到难,一步步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1 夯实专业认知,德育技术并重
传统教育往往重视学生的就业而忽视了学生的就业或创业的方向和领域以及思想品德教育,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回馈社会的情怀。乡村振兴是当下时代的主旋律之一,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是社会的内在需求,也是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专业认知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是高职教学的主线,更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核心。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知度不高,或者认知错误。大一阶段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与思德教育,包括基础专业知识、专业方向及应用、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及其与专业结合案例、仁爱礼信文化等教育。为后期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专业细分方向的选择、人文情怀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2]。
3.2 强化专业技能,三方联动育人
大二阶段,重点培训学生项目实操技能,以项目为导向,采取项目小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项目模拟训练,强化学生技能。下学期引导学生主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细分方向,学校教师连同企业资源引入真实项目进课堂,采取精英小班教学制,聚焦精准领域,集中力量培养跨专业的精英种子,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
同时校、企、政三方联动,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为导向、企业为基础、行业为依托、研究为方向,学校与政府、企业、建立联动链条,将政府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企业需求、行业方向、研究项目引入学校,形成项目导向的人才培育机制,共建实训平台,改变实施主体单一、闭门造车的现状。学校与企业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发展、职业能力要求来开发和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完全与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校企双方界定好各自职责,以真实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借助学校孵化园等相关资源,依靠企业丰厚的项目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训练、模拟项目训练、实战项目训练以及相应实习岗位训练[5-6]。
3.3 打造跨界团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当下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有一个通病,即或完全把学生丢下乡,或把学生与乡村实际剥离,停留在教室,或者以专业为单位组建学生团队做相关项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也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同时也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助力,避免专业同质化带来的思维局限。
大三阶段允许学生跨专业(乃至跨学院)组建以乡村振兴为主旨的项目团队,根据实际需求配备相应的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下文统称项目导师),以项目难易程度、完成情况、取得的成绩计算学生学分,以课堂学时与课下学时计算教师工作量。课堂上,项目导师针对具体项目,传授相应知识点与经验,课堂外,项目导师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应的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获取项目所需的一线数据资料,并实地初步验证项目可行性[7]。
4 结束语
渐进式教学育人模式的核心是“能力导向、项目驱动、真境实学”、“学中做,做中学”,以项目为载体实现 “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下、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延伸。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按步走,分段行,来日可期。
参考文献
[1]佛朝晖,赵倩倩.新时代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意义、内容与策略[J].职教通讯,2019(05):28-36.
[2]张猛.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创型”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9(05):63-64.
[3]蓝新波,杨善友.新时代广东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9):275-278.
[4]霍芬.校企合作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实训课程开发与实践[J].时代金融,2019(12):73-74.
[5]唐夏韵.校企深度合作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35):221-223+296.
[6]邓志新.行业学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途径——以跨境电商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2018,17(11):34-38+47.
[7]张朝晖,杨继红,杜振宁,郑伟,李峰博.“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视角下涉农高职院校双创水平提升路径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5):221-223.
作者简介
王淑群(1991-),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初级,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与文化创意。
麦月晴(1991-),女,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初级,研究方向:创意设计与品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