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无偿献血档案是对献血者和血液信息的详细记载,其为血站资源管理、输血科学化发展等提供重要支持,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深度应用又为对无偿献血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对此本文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无偿献血档案价值有效利用的研究,探讨具体的档案管理制度与模式,以期为我国无偿献血档案管理工作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无偿献血档案;共享;数据分析
相对于传统管理模式而言,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保证档案信息的标准化、完整性,从而使档案具备超越传统留档功能的新特性,例如档案共享与大数据分析等。可以说档案管理的“互联网+”改革是大势所趋,我国无偿献血档案管理工作也开始了大范围的信息化升级,但尚未高度普及,同时档案信息管理尚未实现深度共享,这也对无偿献血档案价值的开发造成一定阻碍,对此本文提出了对档案管理模式讨论,提出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档案价值利用的管理模式。
1 “互联网+”背景下无偿献血档案管理的新型内容
1)档案信息丰富化与集成化。我国无偿献血工作档案的信息化正处于普及阶段,目前仍处于数字化应用这一初级阶段,在“互联网+”应用背景下无偿献血档案的信息化至少还需要进行信息集成化处理,例如血站档案信息化系统中的血样信息多维独立存储,档案检索通常只能以档案编号、日期等元数据为关键字,而血站业务管理系统中较为完善的献血者个人信息未能与之有效关联,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档案信息的深度调取与利用条件,因此将血站业务管理系统与档案信息化系统进行集成化开发更有利于挖掘档案信息价值。
2)档案信息管理的网络化与共享化。档案信息网络化与共享化是“互联网+”背景下档案管理的核心内容,以往我国无偿献血档案也有一定的网络化基础,但这种网络化管理通常局限在一个地区或特定组织体系内,例如我国红十字会与公立医院间的无偿献血档案共享度低,同时同一组织体系内、不同地市间的无偿献血档案信息共享度也相对较低。从根本上看,“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强调数据海量化和一体化共享,这更有利于降低档案信息化改革与管理成本,提升献血、输血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因此未来的无偿献血组织、机构间可以在经鉴定可以解密的档案信息基础上,更大程度的开放档案共享,进一步挖掘档案价值。
3)海量档案信息的挖掘与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使信息资源高度整合,并由此获得更具挖掘潜力的大数据价值。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对无偿献血档案价值的深度开发与利用还需要新增两类工作内容:其一,海量数据整合,构建高度共享且统一的档案库,形成档案大数据;其二,开发无偿献血档案大数据分析技术,基于日常献血、输血管理、智能化管理等需求,对档案数据进行合理聚类分析,为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的经验信息支持。
2 “互联网+”背景下无偿献血档案的特色价值
1)提升档案安全性。无偿献血档案的信息的安全性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献血者信息安全,即保证献血者信息不被用于血液管理外的任何领域,同时保护其基本因素;二是献血信息安全,即避免档案因各类人为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滅失(如无备份纸质档案烧毁等)。数字化档案较之纸质档案更易管理且更容易备份,而“互联网+”背景下的异地共享能够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例如避免一地硬件损毁造成的档案彻底灭失。
2)提升档案管理与跨区域调用效率。无偿献血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其中最突出的是采集后检测成本,在以往的低共享化管理模式下,部分献血者捐献的血液无法应用于临床急救,而献血者未收到信息反馈并在异地再次献血时必然导致献血管理成本的不必要浪费,而全面的档案共享能够有效避免此类问题,这种优势在血库资源调用、输血管理中医院与血站间沟通方面也有明显体现。
3)丰富档案对血液管理的价值。传统形式的无偿献血档案的基本价值在于完善保存血液资源的溯源记录,一是记录血源信息,二是记录操作信息,三是记录用血信息。在“互联网+”管理模式下无偿献血档案可高度共享并进行大数据化处理,进而为无偿献血工作决策、献血志愿者队伍发展、血液资源的科学储备与高效调用提供支持。
3 基于特色价值实现的“互联网+”无偿献血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策略
1)全面推行统一的无偿献血档案数字化处理标准制度。档案在信息化高度共享前还需要解决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间档案记录信息类型、格式的差异化问题。建议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主导建立新型的无偿献血档案标准,着重对以下三类信息标准进行规范:第一,档案记录信息条目的标准化,规范无偿献血档案信息记录范围,以献血者为核心建立关联性的个人信息、血液信息、献血操作信息、用血信息,所有信息应关联献血者、具体血站、用血单位等;第二,档案记录形式标准化,在具体信息条目的信息录入形式上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条目信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第三,献血归档信息文件的标准化,建立无偿献血档案的存档标准,例如在不同机构、地区的血站间约定使用一种或几种有较高兼容性的文档格式、数据库表文件格式等。通过上述标准化处理,可以实现对无偿献血档案数字化信息的统一,由此降低档案共享时的数据标准化处理成本,保证档案顺利共享。
2)建立大范围无偿献血资源信息库共享机制。“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共享包括血站间的档案共享,还包括面向献血者和医疗机构的共享。其中:血站间的无偿献血档案共享应强调全面共享,即对档案进行完整共享,以此保障血站资源的高效调配、在采血期间对献血者信息的高效查询等;面向献血者和医疗机构的档案共享应以保证献血者隐私为前提,仅为前者提供血液去向查询,仅为后者提供血液资源信息查询,由此既满足各方需求,提升对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有效保护献血者隐私与献血积极性。此外,在共享无偿献血档案的过程中也有必要逐步应用云存储技术,解决传统数字化档案保存中的安全风险问题,在未来档案信息标准化、站间档案共享化发展较为完善后可以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的云存储系统来实现这一目标。
3)大力开发并应用无偿献血档案数据分析技术。信息标准化和共享化的本质是扩大献血档案价值受益群体的规模,其本质上是对档案价值利用度的提升而非档案本身价值的提升,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集中整合、大数据分析为档案价值提供了增益空间。因此在未来建立无偿献血档案统一化管理制度后需要及早开发档案数据挖掘技术,具体可以从如下几类需求出发来创新分析技术:其一,献血前后血液检查结果的深度对比分析,进一步挖掘不合格血液的献血前体检指标特征,降低不合格血液采集率以降低血液检测成本;其二,献血活动特征分析,深度学习和挖掘献血活动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为献血志愿者队伍组织与发展、无偿献血车停放地点与时间筛选、无偿献血活动组织方式等提供参考;其三,输血档案特征分析,将分析结果与GIS信息(如区域人口分布的地理信息系统)关联,以合理分配区域内血站资源等,提升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应急供应能力。
4 结语
综合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是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一种升级,在升级过程中要先完成配套的信息标准化制度建设,此后再构建高度互联与共享的档案信息体系,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档案数据整合与分析技术,发现并利用无偿献血档案的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穗群.基于PDCA的无偿献血档案建设[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4):58-61.
[2]姬艳博,陈元铎,李萌,等.无偿献血者保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8,31(06):82-85.
作者简介
罗俊(1973-),女,汉族,广东省肇庆市,本科,档案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