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佩芳
摘要: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对学生技术技能的传承与提高,更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三观塑造、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4-0024-02
習近平主席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多年来,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果卓有成效。然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特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存在着令人颇为担忧的缺陷——人文素质偏低,致使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但却不能人尽其才,不能立足于社会,制约了其职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教育内容,应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是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表现为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的体现。同时,人文素质也蕴含了民族精神之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为“三观”的外化体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武装自己,如何提高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人文素质内化于心,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1.人文知识缺乏,文化传承断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电子设备、智能手机已成为学生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时刻相伴。业余时间许多学生除了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手机的“低头族”;不看书、少写字,不能正确读写文章,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加之,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兴趣,不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缺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熏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这也说明了学校的人文知识教育的实施力度不够,没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人际关系紧张,意志品质薄弱。目前,高职学生多为“00后”独生子女,众星捧月般的家庭教育环境造就了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感恩和宽容;缺乏合作意识,不能和谐地与人相处,更不理解“换位思考”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要树立的重要理念,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无法融入团队,缺乏集体荣誉感。许多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常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常常以逃避现实应对,而非积极面对;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许多学生在实习阶段,由于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与团队关系处理不当,对工作拈轻怕重,动辄调换实习单位,更有甚者直接中止实习,导致不能完成实习任务。
3.“三观”偏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人的一生中如影随形。许多学生缺乏人生信仰,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淡薄。一些学生在专业选择和择业目标上缺乏个人主见,更多的是家长代劳,盲目被动的心态,使之学习、生活的方向和目标模糊,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进取精神。一些学生,将混张文凭谋生、求得丰厚的收入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眼高手低,不去了解社会、企业对青年人的期望与要求,我行我素,缺乏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办学理念,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目前,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是很多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的教育教学重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技能课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无意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益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护好全方位素质教育这块土壤的墒情,充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泛指一般知识、礼仪、习俗等。要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文化熏陶,让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与行为,灌输爱国情怀、爱岗敬业、与人为善的理念,在有目的的文化“传道”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只有当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时,才更有助于其学习掌握一门技能后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2.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强化人文精神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其教学内容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利用。首先,全面推进“课堂思政”活动,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讲授中融入育人思想,将“立德”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利用“课堂思政”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巩固能力目标的获得,优化素质目标的培养。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应该伴随着具体的实施途径,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其次,着力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将课堂转移至“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场景教学;还可以举办“红歌比赛”、“情景剧比赛”,将思政课程内容以不同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课变得更为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确理想信念,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最后,在公共选修课中加大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开设比例。目前高职院校各类基础课、专业实训教学的比例较大,所以必须利用课余时间选修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业成绩中。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培养情感,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情商。
3.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注重专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渗透人文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精神。我院经过多年的办学经验的积累,各专业都总结出“专业座右铭”,以此激励学生热爱专业,丰富情商,执着追求。“健、坚、尖”为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座右铭,释意为:厨师必须树立健康餐饮的理念,修炼健康身心,制作健康饮食;要具备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坚守职业道德的恒心,苦练基本功;要具备始终追求厨界尖端的品质,具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气魄和追求卓越的勇气,争做业内精英。“净、竞、精”为西餐工艺专业座右铭,释意为:以“净”为标,将健康理念和卫生意识深植于心、外化于行;以“竞”为进,树立竞争意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精”为求,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唯美的最高境界。专业座右铭作为入学教育的第一课,要植根于学生的思想中,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标准,成为学生的努力方向,更是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体现。
4.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养成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之中。职业素养养成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步入职业生涯的必修课,学习并认识企业文化,是学生尽快融入企业、融入社会的有效方法。院校要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订单班合作企业经理进校园宣讲企业文化、行业大师开展“名師讲坛”活动、“校企融合活动月”——房车进校园、最美工装秀;持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企业见习、社会服务,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接近社会。同时,还可依据行业规范要求,根据专业特点编制《职业素质手册》,分别通过着装篇、卫生篇、安全篇、法规篇、传统篇、国际篇、企业篇七个方面使学生对所学行业的内涵、外延,对企业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使之成为提高职业素养最接地气的指导手册。
总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策略探析[EB/OL].百度文库.
[2]喻维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提升的路径探析[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3]董文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J].文学教育,2015,(12).
[4]冯志伟.高职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
[5]吕丽梅.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提高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