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河北实践

2019-11-11 15:50唐任伍李楚翘
人民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农村改革以人民为中心

唐任伍 李楚翘

【摘要】在正定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习近平怀着对基层群众的拳拳情意,深入探访百姓疾苦;以人民利益为先,减轻征购粮负担;大力推行改革、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人民获得感;超前发展教育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群众幸福感;招贤纳士,重视育才留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习近平在主政正定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与民生发展实践,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得以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实践 农村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科学定位并全面认识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和工作规律,对民生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阐述和统筹部署,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充分彰显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逻辑和价值追求。真理的长河离不开实践之源的汇聚。从实践渊源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形成,与习近平个人的人生阅历和从政经历密不可分。通过系统梳理和研究习近平在河北正定的民生实践,了解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实践情景,对我们准确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内外结合,推动正定经济协调发展

力推改革开放,焕发农村经济活力。虽然在1982年1月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但河北的所有县区仍处于观望状态。习近平与县政府主要领导商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就自己探索,没有前人铺平的道路就自己开拓。要紧的是敢不敢迈出这一步”。在习近平倡导下,1983年1月,正定在河北开创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先河,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承包后5年或更长时间不变;在经营管理上,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1985年正定全县农业总收入达到 4.3亿元,比1982年翻了近两番。

发展商品生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在中央鼓励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战略指导下,习近平在正定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商品经济发展。针对当时基层群众对商品生产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干部满足于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改革成绩,对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不够的问题,习近平态度鲜明,对发展商品经济需要正确处理的六个方面关系予以清楚阐释,即正确认识当前和长远关系、优势和劣势的关系、积极性和科学性的关系、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关系、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以及生产与服务的关系。六大关系的理顺,为正定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扫除了思想意识层面的障碍。

明确发展思路,实施“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一个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腾飞离不开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便对这一理念和思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落实于正定经济社会发展实践。1984年4月,正定县政府制定出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正定特色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方案》,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合理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个方案也引导正定开始走利城富乡之路,打破了行政壁垒,打消了人们的干事顾虑。农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迸发,利用自己的劳力、产品等优势,叩开城市市场的大门,在为城市服务中发展自己。通过实施“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正定在1984年全县经济实现了“九翻”“十超”,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等九项指标比1980年翻一番,粮食总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十项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

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以旅游为中心的文化产业

1982年,习近平到正定就职不久,就跑遍了全县所有学校进行普查。在调研和检查后,他严肃指出了正定文化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教育上看,危房校舍大量存在、设备简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很差;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民办教师待遇得不到落实。从文化上看,文化发展基础设施落后,相关单位领导同志对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把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去抓。为此,习近平筹集多方资金,采取有力措施,彻底消灭危房,并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落实民办教师待遇,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在社会营造尊重教师光荣劳动的氛围;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他要求办好公社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大力恢复和建立农村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学习平台,并组织各种专业和业余文化团体为人民群众演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正定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的丰富文化古迹。1983年,中央电视台为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政府共建“荣国府”临时外景基地。习近平敏锐地洞察并把握了这一文化旅游发展契机,与中央电视台达成协议,并通过多方协调,克服困难,将“荣国府”打造成了永久性建筑。1987年,随着电视剧《红楼梦》的热播,正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旅游收入成倍增加,“荣国府”景区也开创了将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新业态有机结合的旅游业“正定模式”。文化旅游产业的兴盛,既推动了正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提高了正定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指数。

大念“人才经”,多渠道开发人才

念好“人才经”是习近平主政正定的一大亮点。“人民要富裕,国家要富强,中华要振兴,就必然要求涌现出一大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各种有作为的人才。可以说,没有人才我们的经济就不会振兴;没有人才,我们的现代化目标就会化为泡影”。慧眼识才、大胆用才,是习近平在正定进行人才选拔和任用方面的大胆创新。非党人士贾大山是正定土生土长的作家,对正定的文化资源非常了解,而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习近平唯才是用,任命他为县文化局局长。培育出“冀棉二号”优良品种的岸下村青年农民黄春生,习近平不拘一格,破格录用他为国家干部。后来的实践证明,破除旧的思想意识和体制机制对人才发展的制约,为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搭建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正定经济社会的发展。

1983年3月,正定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在县内外引起很大反响,许多有志有识之士纷纷表示愿为振兴正定贡献一份力量。此后,習近平又提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的重要性,不仅要识才、用才,更要养才、育才,通过“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实现人才的多渠道开发:“内用”,通过普查把全县知识分子的学历、爱好、志趣逐一登记,建立起一本正定“人才账”,充分合理使用本县人才;“外招”,把握人才流动规律,多方面创造人才流入条件,广招四方英才,工作上量才使用,生活上妥善安置,多为人才办实事、解难事;“上请”,聘请专家、学者当顾问,组织顾问团,习近平亲自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组建正定顾问团;“下挖”,发现、培养和使用在商品生产中崭露头角的青年,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致富的领路和示范作用,由点及面,搞活全县经济;“近补”,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全县干部、职工加强文化学习和知识更新,积极搞好职工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远育”,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抓好正规教育、民间办学,以及官民结合,送选代培,重视智力投资,搞好人才培养。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思想研究”(批准号:18AGL01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项目批准号:18ZDA0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一)》,《河北日报》,2017年8月14日。

②郭冠清:《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10期。

③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

④《正定县志(1986—2005)》,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欢
农村改革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深化农业改革,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农村改革视野下土地产权制度的构建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改革从农村开始”论之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