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语文名师基质的意义、困惑与路径

2019-11-11 10:25刘飞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6期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

刘飞

摘要:追寻语文名师基质有利于破译名师的成长密码,反思检讨自我的职业选择,递升语文教育教学境界。追寻语文名师基质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选择,更是语文教师全面发展的核心路径。但因语文教师发展普遍存在内在动力不足、理念导向不明、路径模糊不清等问题,对此拟从研究形式的选择、研究思路的确定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等角度进行具体化阐释,以期促进年轻语文教师在系统探寻与全面把握语文名师基质的基础上,获得有效的专业提升与健康的职业成长。

关键词:语文名师基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B-0076-04

基础教育视域内的“名师”是一个普遍性概念,虽广为人知,但很难界定。一般意义上主要是指那些在学科教学里取得过卓越成绩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名教师。而“名师基质”则主要“是指名师成长中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它具有‘基因的作用,具有整体性和创生性”[1]。因此,“语文名师基质”就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取得过卓越成绩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那批语文人身上所共有的本质与根性。下面我们将从语文名师基质的追寻中把脉语文年轻教师(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发展的现实困惑与基本路径,以期有所收获。

一、追寻语文名师基质的价值意义

(一)窥探语文名师基质,破译名师成长密码

教师发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课题。可以说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知识背景、文化环境、成长经历、人生机遇等。對于名师而言,亦然。我们所了解或能看到的每一位名师的“样子”都是由其漫长的教学生涯所赋予的。名师从来就不是一天修炼而成的。他们也有迷茫和困苦,当然也有喜悦和兴奋。透过名师职业初期的彷徨和忧虑,有利于我们年轻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时刻反观、提醒与督促自己;研究名师成长关键期的经历与选择,有利于我们年轻教师避免职业困倦,及早确定职业的发展路向。此外,最关键的是通过名师群体的共时(横向勾连)和历时(纵向贯穿)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搜索语文名师的基本特征,进而明确语文名师的成长规律及语文名师的发展策略。

(二)反思检讨职业选择,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研究语文名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名师和学习名师,其中还有一点就是帮助教师更充分地感受和认识语文这门学科,比如语文学科的“独担之任”(对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和“独特魅力”(熏陶渐染、品鉴体悟等)。对于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而言,做语文教师可能并非本意。甚至有教龄数十年的老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一份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普通工作或一种求生之道。这自然也就限制了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观愿望。语文名师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渗透与影响,有利于我们年轻教师反思并检讨自己的职业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定自我?是顺其自然还是早做打算?如果在出发时就明确了奔跑的方向,那么后面剩下的就是我们与目标的距离了,也就不用担心误入歧途的可能或折返重来的危险了。

(三)递升语文教育境界,重塑教育生命气质

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2]语文教学境界据此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看语文是语文,第二层看语文非语文,第三层看语文还是语文。年轻教师教文言文可能侧重文言字词句的解释和文章结构的分析,尽力去读懂读通;稍微成熟的教师可能侧重文学和文化的挖掘;而名师却往往可以不露痕迹、行云流水般地在解词释义中完成对文言的“解码”和“评鉴”。我们所指的语文名师,也就是那些公认的、真正值得研究的大师,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叶圣陶、夏丏尊,七八十年代的于漪、钱梦龙等,他们很显然已经处于第三层。年轻教师研读这些大师的课堂教学,精思他们的主张做法,有利于洞悉语文教育名家的理念思想,窥探语文教育名家的精神风采。同时,在与名家大师的多样对话(观摩课堂视频、精研教例、阅读文论专著等)中,我们的语文教育生命气质也会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和重塑。

二、追寻语文名师基质的现实困惑

追寻语文名师基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教育生活中,追寻之路却显得困难重重。

(一)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有余

笔者在与身边的教师打交道时,提及自身发展问题,大多数教师都是没有多少规划的,缺少对职业价值的自觉追求,基本都处于“被发展”“待发展”状态。他们对外在的如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教学研修、课堂观摩等活动熟视无睹,简单地将自己的工作演变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流水线形式,不在乎新课标也无视新理念,埋头于对文本与考卷的分析讲评上。他们一轮又一轮地原地打转,无视教师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可以说这是一种变相的“自断经脉”“自废武功”现象。很显然,教师发展是教育行业的一个永恒性话题,既要有外部力量(外驱力)推动,也需要有内部力量(内驱力)支撑。只有“两种动力相结合才会建构一个完整的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并且后者的作用往往更重要,更为关键。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言,任何他人的建议或意见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然而我们所缺乏的正是内在心灵对专业发展的自我诉求。

(二)理念价值不足,技术价值有余

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曾总结:“当下教师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我们不缺理念,缺的是技术;确立、拥有理念较为容易,而把握上课的技术很难;把握技术比确立理念更重要,也更紧迫。”[3]这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大家一门心思、不假思索地去模仿名师的课堂技术,以致出现“东施效颦”或“削足适履”的现象。名师课堂往往有很多精彩独到之处,或是活动设计,或是智慧引导,或是情境创设等,学习名师应重在对思想观念理解与传承,绝不能将精力简单投放在教学行为的生搬硬套上。并且,名师课堂教学的成熟与艺术化,一定是一个缓慢递变的过程,其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必然是在大量的实践操作与反思总结中形成的。比如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其研究不停地处于转变、完善和创新之中,这也是其教育理念日臻完善、教育生命持续旺盛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技术性的效仿、模拟、吸收时,必须要明白每个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理念价值。换言之,要将名师研究的“技术价值与理念价值融为一体”,过于偏颇任何一方,都是不当的。

(三)全面发展不足,专业发展有余

在一般的教育话语体系中,教师发展就等同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不然。教师专业发展侧重专业理念的更新与专业行为的矫正。而教师发展则是从教师的整体(包括生命气质、生活状态以及生涯尊严)的角度来说的。教师专业方面的发展只不过是教师发展中的一部分。如果片面关注与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很容易会淡化或消解了教师全面整体的发展。如一名语文名师仅在学科教学能力上突出,而对道德、理想、情怀却很漠视,那么其就不能被称作真正的名师。我们所指的名师,一定是以教学为第一己任的,在业务上精湛、精神上崇高、人格上明亮的好教師。因此,教师发展应尽可能地从“专业发展”走向“全面发展”。

三、追寻语文名师基质的基本路径

显然,在追寻并成为名师的路上,困难远不止这些。为此,我们需要提供一些路径和方法,尽可能地去全面把握语文名师基质,进而获得科学化的成长与专业化的提升。

(一)研究形式的选择

每一位名师都有自己较为系统的理念主张,而每一阶段的名师群体都有时代发展的印迹。因此,在我们进行名师研究的方式选择上,应有所区别。

首先,我们要明确是选择某一个语文名师进行全面系统的跟进研究,还是根据需要选择某一类语文名师进行纵横比较式研究,抑或是选择某一时期语文名师进行群体式的综合研究。比如研究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与“共生课堂”就是第一种,研究王崧舟和董一菲的“诗意语文”就是第二种,研究“改革开放后”或20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时期的语文名师就是第三种。其次,我们要明确是研究语文名师的文论著述,还是研究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还是研究语文名师的工作常态。由于20世纪上半叶语文名师(如叶圣陶、夏丏尊、张志公等)的影音资料很少,想要追寻他们的语文教学思想,基本只能依靠他们的文论著述以及后来者对他们进行研究的文论著述;而对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走上全国舞台的语文名师(如于漪、李吉林、钱梦龙等),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间接学习他们的教学实录与课堂视频;而到了新世纪后,随着交通的发达与沟通的便捷,我们甚至可以直接联系新一代语文名师(如肖培东、熊芳芳、王君等)进行现场观察,与他们进行深度交流和研讨。当前很多硕士生为了系统研究某位名师的教育思想,往往会采取这种方法,从而获得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但不管是文献搜查还是田野考察,最关键的还是知识、能力和方法的获取。最后,我们要明确是单打独斗式的个人思索还是线上共享式的协同创生,是学科教研组的独舞还是学校、地区间的共建,也就是说要搭建一个什么样的研究平台。如“语文潮”和一些名师工作室网站(如褚树荣名师工作室),还有一些语文教研QQ群、微信群,这些都是典型的线上共享式的协同创生研究模式。

(二)研究思路的确定

依据需要选择并确定了特定的研究形式后,下面需要进行的就是路径、方法的选择了。一般而言,不管是个体研究还是基于个体的群体研究,大体都要按照名师的“成长经历—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艺术”的思路进行具体的研究。

梳理与了解名师的“成长经历”,有利于我们体察名师的思想转变,有利于我们认识立在人生关键口的选择问题。任何一位名师的成长,未必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挫折时,他们是如何解决的?面对机遇时,他们又是如何选择的?面对荣誉时,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的?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我们年轻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判断力与对未来发展的思辨力,帮助我们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以便在职业发展的每一个路口都能有所参照和定位。

总结与领悟名师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名师的教学行为的选择依据。比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于学生的“智慧引导”和“语言训练”,这是因为他的“三主四式”理念在引领;再比如黄玉峰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对于学生“人文思想”或“文化精神”的启发,这是因为他的“大语文教学观”在导航。当我们明白甚至摸透了语文名师的教育理念主张时,再去研读他们的文论,观摩他们的课堂,必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收获。我们始终要相信,观念指引并驱动实践。正如于漪先生所言,有什么样的语文课程本质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观[4]。可以说,“成长经历”只是让我们走近了名师,而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与领悟则是让我们走进了名师的“思想世界”。

概括与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和艺术”,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条分缕析地了解名师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系统化地对名师教学艺术进行反思。语文教学是门技术,也是门艺术。如果说教育理念主要侧重于对语文课程本质或语文教学本体的思量,那么教学经验与艺术应该主要侧重于名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抽象化概括。比如余映潮老师是怎么进行“主问题”设计的,曹勇军老师是怎么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王栋生老师是怎么进行“写作指导”的,等等。对这些具体的课堂环节或教学领域,这些名师往往有其独特门径,并且形成可迁移、可操作的范例。另外,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取与使用上。因此,总结名师经验的过程也是探明并获取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例如散文阅读教学教什么、小说阅读教学教什么等,名师的课例与教学经验往往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就教师个人而言,可以说学习名师最直接的效益可能就是对自我课堂教学的行为改善了。

(三)研究成果的展示

当我们选择了恰当的研究形式与确定了清晰的研究思路后,下面就要实施研究的行动了,过程中应边研边思边展示。

研究名师,实质上要有一种“拿来主义”观。但这种“拿来”不是简单地“直接移用”,而是经过个体内化后的“为我所用”。年轻教师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切勿一味地崇拜,以致忘了自己的存在,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当然也不要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好像别人的教学理念或教学经验都不值一提,唯有自己认为的那些才是真理。这种封闭式的学习态度自然也不可能对自身发展有何益处。在研究的过程中,时刻需要思辨性的提醒与倾注。在阅读名师的观点时,我们要认真思索他这样坚持的理由是什么,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道理;在研读名师的教学实录或观摩他们的课堂视频时,要反复揣摩名师是如何引领学生慢慢走近文本的,又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在评鉴名师的教学艺术时,要摆脱光环效应,跳出来思考名师做法,自己是否用过,是否能用,名师的语文课堂教学风格,自己是否能学得来。只有边研边思,才能不断地反观省察自己,才能不断地完善与超越自我。

当然,除了边研边思外,最重要的还是实践与展示。不管是阅读还是研讨,抑或是观摩交流,都有“纸上谈兵”之嫌,唯有将所学化用于实践,才能真正验证所学是否适合自己所用。不经反思的实践不是科学的实践,同理,不经实践的反思也不是正确的反思。年轻语文教师不能只顾着书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勇于在课堂实践中进步,当遇到各类的公开课、展示课的机会时,不要害怕出丑,不要畏惧挑战。偶尔“死”在公开课中,才能真正地“活”在家常课里。笔者一直相信,有时“上坏一堂课”可能要比“上好一堂课”的价值和收获更大。当然,展示方面除了上各种公开课,还可以尝试撰写代表自己观点的教学论文去投稿发表。一定程度上,后者的影响往往比前者还大。当你将行动中的问题或过程中的反思付诸文字时,你所经历的就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思考了,并且这是一种全面系统性的思考。总之,通过边研边思边展示的做法,年轻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会慢慢提升,语文教育理念会有所转变和深化,语文教师素养也会逐渐发展与提升。

我们祈盼在追寻语文名师基质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为语文的明天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3]成尚榮.名师基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16,5.

[2]马彦明.语文教师的境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8(25):1.

[4]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 1995(6):2.

责任编辑:石萍

Abstract: Seek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famous teachers is conducive to decoding their growth, reflecting on their own professional selection and improving the realm of Chinese education, which is the necessary selection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ore path of their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Ye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with teachers development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rnal motivation, unclear idea orientation, and opaque path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lans to select the forms of research, decide on the thread of study and display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hoping to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n effective and healthy way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exploration and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famous teachers.

Key words: essence of Chinese famous teacher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