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文 王旭 罗素云 翁文涤 孟征云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是教育界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现阶段由于缺乏规范性指导和可抓可查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对理工科课程,研究如何“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及实践逻辑,让专业课程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更能突出育人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弹性力学有限单元理论及工程应用》为例对此进行了揭示和诠释,明确了理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协调的各方关系、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教学内容的筛选与实践、课时安排及实施。
关键词: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4-0145-03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称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教育的提倡无疑是符合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冲突等社会特征的要求。研究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难发现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同等重要,甚至个人修养在涉及特殊行业时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工程师个人修养尤其是与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相关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做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培养未来工程师的人文素养。因此,“课程思政”教学目的主要是以此为载体,探索如何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目前“课程思政”研究多停留在柔性倡导和要求阶段、缺乏规范性指导和可抓可查的制度安排等情况。尤其是对理工科课程来说,在本身课时紧张的情况下[1],研究如何实现“课程思政”,让专业课程不仅仅能完成传授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更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以《弹性力学有限单元理论及应用》课程为例,研究工科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及实践。
一、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系协调
推进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以往强调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之上,考虑如何进行思政教育或者加强有意识的思政教育。这就涉及专业授课教师的观念转变与学识提升;涉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程度与教学评价;涉及如何提炼并选择与本专业课相关的思政教学内容;涉及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制定、如何植入思政教育相关内容;涉及如何把握思政教学内容的占比、教学课时的安排、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除此之外,整体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还涉及组织、已有资源、文化背景、学校、学院等之间的关系协调,如何发挥党委主体责任等[2]。以《弹性力学有限单元理论及工程应用》为例,该课程为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等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考虑这类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实施逻辑及实践时,主要涉及教师队伍组建、课程板块设置、讲义编制以及理论的应用教学法等几大块内容的协调,尤其是理论的应用环节应考虑工程素养、工程伦理包括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的自然贯穿。如图1所示为“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框架图,抽象出本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其中涉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模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以及教学实践等。
二、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遵循的原则
工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是为了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当前知识转移、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强调加强价值引领。因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3],总结如下:(1)遵循工程教育的三大原则:实学原则、集成原则与创新原则。实学原则就是不要纸上谈兵,要实践;工程教育改革讲究创新,面向创新,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是创新,新方法解决老问题也是创新。(2)原有课程板块不能完全打乱的原则。(3)“思政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生硬地强行加入,注意结合已有理论、实践内容等潜移默化地展开。(4)教学课时的分配要合理,不能减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课时。(5)教学管理制度需做相应的更新,包括课程方案、大纲、讲义及教学评价等。
三、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择
专业课程应需根据以上原则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以《弹性力学有限单元法理论及工程应用》课程为例,图2为其教学内容框图,其中“课程思政”内容隐含在理论教学和工程案例实践两部分教学内容中。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强调现代文化人的要求、力学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和介绍对弹性力学、有限单元法贡献巨大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华人如钱学森、林家翘、钱三强、冯康、胡海昌、钱伟长、钱令希、钟万勰等,以期达到目标指引、精神引领及内省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工程项目实践的教学中,强调工程问题的协同解决,着重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即工程师基本素养的培养,包括:(1)能对数学、科学及工程的知识加以应用,进而筹划及进行试验,并能分析和解释数据,能识别、形成和解决工程问题;(2)能协同作战,在跨学科小组或者某一个小组中发挥作用;(3)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及交流;(4)具有社会责任感,能了解工程对全球或社会的影响等。已故院士茅以升先生提出工程師成功需有六个要素:品行、决断、敏捷、知人、学识和技能,其中的前四个都可归纳为工程素养,也就是“课程思政”教学应该培养的品质。图3展示出《弹性力学有限单元法理论及工程应用》课程的工程项目实践教学实施及工程师素养培养的对应关系图。在项目不同的实施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工程素养要求,即适当加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
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时分配方案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入,势必会对原有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及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原则,《弹性力学有限单元法理论及工程应用》课程专业知识传授分为三块——弹性力学、有限元法和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这块占主要部分;课程考核、理论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等三块占比相对较小;各部分最佳占比暂不明确,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凝练。
五、总结
本文以《弹性力学有限单元法理论及工程应用》课程为例,首先探讨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协调的关系,进一步制定了其实施的原则,提出了教学内容的遴选依据,规划了课时的安排等,为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逻辑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01):119-122.
[2]李江.领航课程思政: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与行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8-20.
[3]高德毅.构建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应遵循六大原则[N].解放日报,2017-03-2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