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才 周丽
摘 要:以高等数学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利用其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采用“擂台式对分课堂”教学法,把教师和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介绍了“擂台式对分课堂”教学法的实施环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准备工作,在教学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擂台;对分课堂;多边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51-02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老师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其特点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并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一半教学、一半讨论,这是“对分课堂”的直观解释。目前,对分课堂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堂中逐渐崭露头脚,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对分课堂”的第一目标是让学生喜欢学习,而不是能力培养。“对分课堂”理论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和自由。“对分课堂”重新定位了师生关系,认为知识应该一半是教师教的,一半是学生学的,师生权责对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必须有一部分让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掌控。“高等数学”是大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无论是理科学生还是工科学生,甚至一些医学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习“高等数学”,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觉得数学不好教,学生不愿学,且对数学不感兴趣,这里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没有到位,没有针对数学课堂想方设法,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们想到“高等数学”课程是否也可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呢?由于数学课程抽象、逻辑性太强,若只是简单照搬“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恐怕很难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在课堂讨论时,课堂只会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江西中医药大学的部分班级针对“高等数学”采用的是“主动式”教学,运用这种教学法会出现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搭便车”的现象,而且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没有体现出团队合作精神,都是单打独斗。为了弥补“主动式”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本文结合 “主动式”的教学经验,提出采用“擂台式对分课堂”的教学法,这种教学强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彼此之间以团队为基础,团队之间以“擂台”的形式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就是互相攻擂。
一、“擂台式对分课堂”教学法与主动式教学法的联系与区别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主动式”教学模式都是从灌输知识走向引导学习,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学生在小组内部首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其次进行分工协作,准备教学材料,最后达到学生共同进步,掌握教材知识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师生、生生的互动程度。但其又有一些不同,首先,“对分课堂”保留了教师讲授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它有利于课堂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和方向性,而“主动式”教学则以学生的课堂讲授、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主要是对细枝末节进行补充和完善;其次,“对分课堂”不鼓励课前预习,主张在教师讲授完重点、要点之后,学生再对教师课堂讲授的重点、要点进行学习,并查阅相关资料,而“主动式”教学则需要根据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内容进行学习,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和討论;再次,“对分课堂”把讲授和讨论分开,每一堂课讨论的内容都是上一堂课教师讲授的内容,即“隔堂讨论”,让学生在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而“主动式”教学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先讲授,然后师生、生生围绕学生讲授的内容进行讨论;最后,在“对分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导师”角色,而“主动式”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裁判员”角色。
二、“擂台式对分课堂”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设计思路
(一)上课前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对章节内容进行引导性、框架式的讲授,着重讲授重点、难点知识,但并不穷尽教材内容,讲授的主要目标是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理解内容、如何运用知识内容以及其与其他知识的关联等,通过宏观指导,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做到精讲留白。其次,进行教学分组。先把全班学生按照数学基础分为好、中、差三类,然后按照ABBC分组模式,即“一个尖子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这样的原则分组,使每位学生的意愿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并保证观点的多样性。再次,学生根据上次课堂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独自学习、查阅资料,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为课堂讨论做好铺垫。
(二)课中教学
首先,设立课堂“擂台”。由于“对分课堂”的课堂讨论可能会像“主动式”教学那样,成为少数人的“表演舞台”,因此,本研究设立“课堂讨论擂台”,讨论的内容包括概念、计算、证明、知识运用等。“对分课堂”有“理解、分享、互助”这一环节,即学生在课堂听课、研讨后,要总结出学习过程中自己理解最深、最善于运用的知识内容,这一过程称为“知识理解”。课堂上自己掌握了理解知识的诀窍与关键,但是觉得其他同学可能还没有掌握学习诀窍,用它作为问题来挑战别人,称为“知识分享”。把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在课堂讨论时求助其他同学,这个叫作“学习互助”。本研究把“知识分享”和“学习互助”的内容作为“课堂研讨擂台”,目的是让大多数学生都掌握该知识点。其次, 随机设立“摆擂组”与“攻擂组”。为了防止有些组或组成员在课后独自学习时偷懒或不按教师要求去查阅资料、完成作业,教师在课堂上随机确定“摆擂组”,“摆擂组”每个成员根据“知识分享”和“学习互助”的学习内容设立擂台的研讨内容,然后教师随机确定“攻擂组”,这就使每个组的成员课后都必须认真学习,认真完成作业,才能够找到“知识分享”和“学习互助”的擂台内容。再次,师生交流,总结提高。在学生讨论无果的情况下,师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对题材进行总结,并对题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开拓学生思路。
(三)课后交流
大学数学的教学必然会有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融合,是数学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升华。师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学习交流,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学习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包括课堂研讨学习评价和课后作业完成评价两部分。课堂研讨学习评价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研讨的数量和质量确定的。课后作业完成评价是把作业评价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上交了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富有思考和创新的作业”。课后作业也分为易、中、难三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基础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来完成,这样就照顾了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在獨自学习时产生的个性化差异。
三、“擂台式对分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索,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教师应尊重学生学习差异性,用学生自己的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创新,提升其学习效率。教师在交流总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释放教学内容的本质和教学重点、难点,另外需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擂台式对分课堂”教学还需要注意几点。首先,教师在对分课堂中要扬长避短,实现传统课堂与主动式课堂的有机融合,教师着重讲授重点、难点,但并不穷尽学习内容。其次,“擂台式对分课堂”一定要实行“隔堂讨论”,因为“即刻讨论”违反了学习过程基本规律:学生对刚接触的内容缺乏理解,无法展开有效的讨论,讨论常常是有名无实。 再次,对分模式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具体分割比例教师随时可以调整,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是“教”,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学”,强调教与学的平衡。最后,要防止出现散漫、无组织的现象,任由学生互相“攻擂”,这会使课堂教学进度受阻或延缓,从而影响教学计划。为此,教师需要掌控全局,把握好内容的时间分配,让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能按时完成。
四、“擂台式对分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擂台式对分课堂”融合讲授法和讨论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教学擂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分析与研讨能力在日常教学的每一堂课上得到认真落实。它既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又重视知识传递和延伸的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喜欢数学,传播数学文化,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它能显著减轻教师的机械性教学负担,形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打造闭环教学模式,让青年教师迅速提升教学能力,让资深教师打破瓶颈,进入教学艺术的新层次。
五、结语
“擂台式对分课堂”保留了教师讲授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这样既保证了知识学习的完整性、条理性和准确性,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只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和教学方向,让教学回归学生学习的主体本位。教师虽然讲得少了,但教师的作用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为教师像“导演”一样指引课堂进程,更能体现教师“师者解惑”的魅力。总而言之,“擂台式对分课堂”吸收了传统教学模式和主动式教学两者的优点。
参考文献:
[1]杨小萍.巧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上好“群文阅读”课[J].新课程,2018(1):64.
[2]张春强,艾国平,黄 慧.关于“主动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3(25):46-47.
[3]宋伟才,吴艳霞.IMO-TOPSIS法的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J].科教文汇,2013(1):40,65.
[4]宋伟才,周 丽. “打擂式”多边互动的教学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探讨与设计[J].才智,2019(6):124-125.
[5]宋伟才,吴艳霞,艾国平.大学概率统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5):48-49.
[6]宋伟才,艾国平,周 丽.专题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中的探讨与应用[J].教师,2016(2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