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芳
摘 要: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教学问题,教师如何将其渗透到具体教学中成为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个数学核心素养,其中排在首位的是数感,它是数学课程标准一直强调的核心概念。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一个人数学思维的敏感程度,包括数学与运算的综合理解力。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良好的数感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良好的数感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感培养;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44-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数感”进行了准确定义,数感是指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是一种用数学感觉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数学问题的态度和意识。数感的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在生活情境中启蒙数感
要想让学生养成好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只有有效运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并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将身边的学习素材灵活应用,不断提升数感体验,才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感知、发现生活处处有数学。加强元认知训练,有效促进学生数感发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大胆地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现实中的数学现象,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数的概念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概念。学生从用手指数实物,感受数的大小、多少,到口数,再到心数,从而达到估而不数,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数感就形成了。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之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估计百羊图时存在困惑,而估数在生活中应用颇广。为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估数建立联系,培养学生估数的意识和能力。笔者设计:①以10为标准,估出实物的数量。这是10颗糖果,猜猜旁边这个透明的罐子里有几颗呢?说出你的想法。②以5为标准,估出实物的数量。这里有5颗圣女果,猜猜旁边这个透明的袋子里有几颗呢?说出你的想法。③不给出标准,独立估出实物的数量。猜一猜这一小袋有多少颗弹珠呢?这是20顆弹珠,那这个袋子里大概有几颗弹珠呢?④请抓出一把花生米,估一估大约多少颗呢?
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注重数感的培养,向学生渗透估数的方法,以10个为单位,以5个为单位,甚至以更大的数为参照标准估计一袋物品的个数,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数和估,借助直观形象培养数感,从而实现“估而不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在操作实践中发展数感
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关注知识的形成,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探究、交流讨论、总结反思等活动建立数感意识,对数感有敏锐性,为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学习,不但可以化解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克和千克”教学时,笔者在操作实践活动中旨在让学生理解不同单位中数量的大小,真切感知不同数量单位的具体实际意义,从而发展数感。质量单位毕竟不像长度单位直观具体,那么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呢?即如何让学生对“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少”形成一定的基本认知是教师备课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课上不妨开展如下教学环节:①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一些物体重量的认识。学生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物体尽管质量一样,物体有很多种形式,在形状、大小、材质上存在差异。②称一称:将常见的较轻物体(口香糖、黄豆等)拿出来称一称,让学生体验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称一称较重的物体如洗衣液、油等,让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③找一找:大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还有哪些?④估一估:这袋花生、橘子有多重?1枚硬币有几克呢?1克的绿豆大约有几颗?从操作活动入手,让学生说一说、称一称、找一找、估一估,把抽象的1克、1千克质量单位与生活中具体的常见物品联系起来,这些活动很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数感的增强。这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操作能有效体验到1克、1千克的质量,将数感培养的任务真正地落实到学生的认知上。
三、在探究交流中优化数感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就事半功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交流和探究,以及教师正确的引导。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从来不缺乏调动课堂、活跃气氛的办法,其课堂往往都是生机勃勃的场面。课上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融洽的课堂讨论氛围,这就是众多教师所追求的高效的数学课堂。为此,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这就得益于教师有效地组织,鼓励学生大胆地讨论、思考、交流等,逐步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
例如,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出示课件:一个1000 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猜一猜是多少块小方块拼成一个大方块?那到底有多少个,怎么办?怎么数?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一列是 10 个,10 个一是 十。
生2:可以十个十个地数,1 个十、2 个十、3 个十……9 个十,十个十是一百。
生3:可以一层一层地数,也就是一百一百地数。
生4:我发现满十就可以向前一位进一。
生5:我发现如果小的数就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多的数可以十个十个地数,再多的应该一百一百地数,更大的应该一千一千地数。
生6:100 里面有 10 个十,1000 里面就有 100 个十。
生7: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注重生成中发展学生数感,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的认识由 100 以内扩展到 1000 以内,数目多了,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更高了。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 再到一百个一百个地数, 10 个一百是 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强化,让学生建立1000 这个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新思考。
又如,当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加深对数的了解,笔者刻意设计了一个效果颇好的教学互动环节,让学生先搜集自己家里的数字,然后讲一讲和数字有关的故事。不少学生对家中的数有了发现,有的找到了水费单子,发现水费需要用数字来表示;有的找到了父母的工资卡,知道工资的多少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有的将自己的压岁钱的钱数写出来;还有的写出自己家中用电的度数;更有的学生将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写出来,通过互相交流各自搜集的数字,学生对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广泛。当然,通过比较,学生也产生了不少疑问,如为什么宝攀家的水费要那么多?为什么勇凯家的电费才三十几元?为什么一度电有的是按0.61元算,有的是按照1.2元算,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呢?
再如,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笔者出示一张1平方米大小的纸,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后提出要求:“我们的教室会是多大呢?”激发学生运用已有表象,利用数形结合做出判断。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真切切地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数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积累了更为深刻的数学活动经验,良好的数感自然就慢慢积累起来了。
四、在综合应用中提升数感
数感的发挥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指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根据自身良好数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让数学回归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方法获取数学猜想,感知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参与综合应用中有效拓展能力、发展数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9加几”时,当学生快速地回答出9+7=16时,追问学生是怎么想的,生1回答:“ 9 比 10 小 1,10+6=16,所以9+7=16。”;生2回答:“9 从 7 那里先拿1 凑成10,7 少了 1 就是 6,10+6=16,所以9+7=16。”;生3回答:“我用数数的方法,9 再往上数 7个数就是 16,所以9+7=16。”……在解说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出学生多样化的算法。笔者在归纳的过程中优化算法,进行“凑十法”的训练,推而广之,在本课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 8、7、6、5、4、3、2 加几也能够融会贯通了,因为在这里已经学会了一种方法,而不是一道题的解法,所以学生的数感对算法的体验得到升华。
又如,学习了“元、角、分”后,笔者让学生利用周末帮助家长购物,在商品的选择中、购物买卖找零中体会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更加深入理解对人民币面值的应用,体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数感。还有,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模拟了一个“母亲节”送长辈小礼物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包装小礼品送给长辈。要选用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如何包装?这都将是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再如,学习“连乘、乘加、乘减”时,让学生为教室的地面铺地板砖,并提问:“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选择这样的素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用多角度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感。
总之,数感的培养是可以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努力钻研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数学活动中都能不断学习和强化数感。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数感培养的道路上,教师应该不厌其烦,日积月累,要走的路还很长。作为教师,要发掘生活中的素材,为学生精心设计操作、交流、探究、练习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感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林小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81-82.
[2]闫久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