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仿模块”现象的症候及消解

2019-11-11 09:03喻婷,陈国质
教师·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症候作文教学

喻婷,陈国质

摘 要:“仿模块”是学生作文不可回避的阶段,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运用不当,势必助长学生的惰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让学生由“仿模”上升到“反模”,从而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仿模块”;症候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32-02

“模块”本是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原意是指大型软件系统中的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部分,移植到人文学科中指的是潜藏在人类记忆中的人、事、物的块状形态。这种“模块”,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直接形成,也可以通过他人的作品或语言间接形成。在写作实践中,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模块”,都有可能是任何一次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模本。只要作者开始进行写作,思维“模块”便会在记忆中活跃起来。

我国当代作家李传锋在《南窗谈艺》中对“仿模块”的写作价值进行了阐述说明,他说:“作者所写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只不过很多人为了维护和保持创作作品的神秘感,彰显作家的天赋异禀,不愿意去揭开模仿的技巧。”

学习写作,一般都经历过由“仿”到“创”两个阶段,“仿”对写作的意义不言自明。但在“仿”的阶段,必须走出一些误区,一味模仿,难免掉入思维惯性的陷阱。

一、画虎类犬,助长写作惰性

“仿模块”是中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经验和阅读量少,中学生在“仿模块”写作方面极易出现偏差。长期从事写作学研究的金长明教授指出:写作思维的“仿模块”现象可以分为两种,即“仿生活模块”和“仿成品模块”,它们几乎都是以事物、形式、情感等为模本。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阅读信息更加便利,有的中学生不把教师给的作文题目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写作素材,而是以别人作品中的一些事件和体验作为写作对象,很少注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只会鹦鹉学舌、编故事。这是一种典型的“仿生活模块”现象,也是造成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学生“仿成品模块”现象主要是模仿他人文章的体裁、辞藻、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对初学者来说,这种“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不加选择地依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结果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学生大都是未成年人,年龄比较小,生活阅历相对成年人比较少,阅读量不大,大脑里面没有与作文相关的素材。第二,有些学生喜欢看课外书,具有广泛的阅读经验,但是写作文的时候不会构思,即使有许多实用并且恰到好处的素材也无法通过联想激活。第三,学生自身的文字运用能力比较弱,心中有想法,也有贴切的素材,却无法组织好语言表达出来。

只要有固定的模块和影子存在写作思维中,在往后的创作中,自身的写作思维也必定会受模块的影响,出现趋势偏向,最终会导致写出的作品水平不佳。

在中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这种“仿模块”影子,严重缺少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常常喜欢依靠他人的作品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选择一部分和自己作文题目相关的句子或段落,进而把这些篇章、段落混杂在一起,根据范文的篇章结构,模仿一些必要的写作手法,构建成自己的文章。这种做法,除了自我欺骗外没有任何意义,无益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制止,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日常的写作实践中变得更加懈怠,更不愿意去独立思考、认真观察,从而写不出拥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二、囿于自我,风格保守僵化

古往今来,优秀的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一些作品风靡一时而后却印记全无。我们深入研究这些作品便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风格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变化。再去观察对应的作家,也就不难看出,他们往往是因为“仿自我模块”而走了下坡路,把写作的激情与活力消磨殆尽。有时候,成功的作品也会给作家带来不利的影响,限制其创作的思维,这也是很多优秀作家的文学创作水平呈下滑趋势的原因。

名家都是如此,中学生也不例外,在作文实践中,也存在“仿自我模块”现象。当代的中学生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常常会陶醉于老师和同学的赞美声中,仿照自己成功的文章继续写下去,文风与成名之作相差无几,风格越来越僵化,囿于“自我模块”的深渊,无力自拔。

仿“自我模块”是写作的误区之一,这是每一个作者、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警惕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基础好的学生不应“捧杀”,应引导这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尽己所能丰富自己的生活,观念要与时俱进,同时进行广泛的阅读,开阔视野,要注意适当地调整自己所处的环境,尝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打破“仿自我模块”的魔咒,写作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写作水平才有可能稳步提高。

三、“仿模块”癥候的消解

中学生的写作思维往往会经历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仿模块”的写作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阅历,开始有一点创新的意味。刚开始的阶段,千篇一律的作文是可以理解为正常现象的,但是如果这种阶段持续时间太长,创作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的写作激情不高,不愿意写,其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难提高。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有的放矢“仿模块”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仿模块”呢?首先,上课时提供多篇范文模板供学生选择,使 “仿模块”的途径从单一走向多元。其次,注意学生“仿模块”训练层次。教师要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套对应的引导方法。再次,对于作文后的评价,教师可以按照单项 “仿模块”与综合“仿模块”分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等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仿模块”写作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余映潮老师曾经执教作文指导课“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他首先给了学生范文,每一篇范文都是写人,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包括郑传省的《父亲的三句箴言》、杨晖的《健忘的教授》、毕玉才和金悦的《时光带不走的美好回忆》三篇范文,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李镇西老师在他的“温馨的记忆”作文讲评课中也不忘提供自己的下水文给学生欣赏和借鉴。

猜你喜欢
症候作文教学
更正说明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年代剧”中的时间叙事与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