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意象辨析及教学实施路径探析

2019-11-11 09:03邱育平
教师·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诗词教学

邱育平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诗词是向学生们传授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际的教学方法直接关乎学生们对于古代诗词文化的吸收与理解程度。文章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意象进行研究,阐述了意象的基本含义,并分析了其在诗词的运用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结合实际的教学实例制定了相应的诗词教学路径,以便为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改进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意象辨析;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22-02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古诗词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学生们虽然能将诗词熟练地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可能并未有深层次的理解。这时就需要借助于诗词中的意象,使其在古诗词的言意转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借此打开当前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窘境,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小学古诗词高效教学路径。

一、古诗词意象概述

意象是古代文人作文时的一个重要概念,将意作为抽象的情感寄托,象则是具体的事物表达,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形式。诗词的创作是将自身所见、所感,经由反复斟酌后借助文字来进行表述,对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重现。作者将过去经历所引发的情感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进行表述,使之能够饱含诗人的内心情感,并创建出相应的艺术情境,令诗词阅读者能够在这一情境中对作者进行了解,还原作者最真挚的感情色彩。[1]

诗词中意象的合理运用,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物化,为诗词增添了美学色彩,并通过这种空白的留意增强了诗文整体的张力性。同时,意象的运用可以帮助作者确立诗词的描绘中心,使其能够明确自身所写,在此基础上对思路进行梳理,为读者带来更为精美的诗词、字句。此外,在当时的封建思想下,通过意象的运用还可以避免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发生冲突,并起到一定程度的“避讳”作用,令诗词歌赋可以传承至今。

二、小学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注重诗词形象还原,细读文字

诗词在表述时涵盖了鲜明的形象及古典的意韵,并在吟诵时极具韵律的美感,因此,在对诗词的意象进行教学时,必须先对其形象进行还原。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让学生对诗句进行理解,并对分析理解方法进行积累上,对诗文进行解读时也通常是借助教材下方所标注的注释。这种方法一方面在更为专业、理性的角度上为学生构筑起了古诗文的阅读理解框架,另一方面却也使学生忽略了诗词表述时的形象美感,使其在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理解而理解的过程中固化了思维理解模式,对诗词的学习兴趣骤减,并且在这个单一的教学方式下无法将自身的思维进行发散,对今后的学习过程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例如,在对王冕的《墨梅》进行教学时,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多会先将诗文中的象征手法进行讲述,随后再让学生们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并将其作为自身今后的学习榜样。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并未将诗词中的形象进行还原表述,其中所包含的诗人情感也无法与形象有效地融为一体。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将诗词中的形象进行良好的还原,并使其紧密地与诗文的学习、解读过程相结合,必然会极大地提升实际的教学成效。[2]

首先,在对该诗进行理解时,应该对当时的作诗环境进行了解。这篇诗句是一首题画诗,而作诗的人本身是一名画家,所擅长的是景物的绘画,这首诗则是对其所画梅花画作的注释,是画作整体格局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从墨梅的画作欣赏开展,让学生们对梅花作品的形色与姿态进行欣赏,在脑海中对诗句所描绘的事物形象有更为直观的认知。同时,将画作中的梅花与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进行充分地对比,并引导学生们对诗文中“墨梅”的“墨”字进行细致的推敲,分析诗人的实际用意。

其次,应该在对诗句的逐句分析中,感受诗人所表述的真实画面。“吾家洗砚池边树”一句,通过寥寥数字就描摹出了茅屋、池塘与梅树错落有致的景象,同时,在诗句中还蕴含着潜在的景象,就是在“洗砚池”边作画的诗人,通过教师的带动分析,使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具体的画面。“朵朵花开淡墨痕”一句则又将读者的视角拉近,令学生们感受到梅树上朵朵花开的场景,“淡墨”的运用则将梅花的生动姿态凌然跃于纸上。“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则是着重突出了梅花的清香之气,借由“流”“满”二字,将香气进行具象化的描绘,并构筑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使诗文中所写的梅花香气仿佛已经突破了文字的束缚,扑面而来。

再次,由教师将诗句中的各种形象进行梳理,使学生能够学会对诗文进行系统化理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发散思想,进一步地对诗文进行理解,搜寻文章内蕴的主旨,并由景而知情,这是进行诗词理解所应必经的路线。

(二)结合诗句历史背景,解读诗魂

言发乎于情,诗词的言辞字句就是对作者内心真挚情感的表述,而一个人的情感又与其实际所经历的社会生活背景息息相关。古代大多数的诗词作品中,都通过言语将诗人所经历的社会生活情感及人生价值追求进行反馈,因此,在理解诗词中的意象时,应该对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与思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会对诗词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只是在讲述时略显片面,无法为学生们构建出易于用意象理解的作者生活背景情境。[3]

例如,在讲解唐代王昌龄的《出塞·其一》时,可以发现这是一首描写边塞的乐府旧题。诗人当时正处于盛唐时期,唐朝在对战外夷时屡战屡胜,使整个民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当时对边塞进行描写的诗集,大多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慷慨之情和朝廷将士能够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心。同时,自古以来所描绘的边塞诗集,多是表述了诗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由具体的诗文描写中可以略窥其情。

这一首诗运用平凡、簡练的语句,将边塞将士的雄浑豁达之情凌然跃于纸上,诗句气势昂扬、一气呵成。诗人运用雄劲的文笔,将边塞将士的战争生活以艺术的手法进行高度概括,将叙事、写景与抒情在诗文中紧密结合体现,通过综合的运用,使诗词的意境更为深远、令人回味。诗文由对景物的描摹着手,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塞画卷,如有一轮高悬的明月映照了边塞关口的城墙,粗略的寥寥数笔,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边塞苍凉之情,从而就凸显出月光的幽冷及边塞那如铁般的墙壁。同时,又在所描绘的景物前加上了“秦”“汉”二字,仿佛于须臾之间将读者带到了秦汉时期的边关要塞,更突显出其历史的苍凉感,这种描写也就自然而然地使读者联想到历史上血洒边关、马革裹尸的无数将士们。“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又运用夸张的手法从空间的角度对边塞的壮阔进行描绘,而边塞的“未还人”既指那些已经战死沙场的将士,又指那些因边防紧缺而仍无法归还的士卒。最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寄情于诗句,一方面阐述了诗人期望戍边将士能够巩固防线和自身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自身浓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感慨当世战乱不断,国家无良将可以震慑胡虏的悲惋之情。诗句字字铿锵有力,在抒发自身豪迈之意的同时又饱含弦外之音,吐露诗人对当朝将帅无能的不满。

(三)加强学生诗词诵读,提升思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对诗词进行诵读,为了提升这一教学方法的成效,还可以运用多元信息化的方法来增添诵读的趣味性。学生可以在抑扬顿挫的诗文诵读中,体味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从而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例如,某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文讲解时,就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网上下载了优秀诗词诵读人员的视频文件,通过在课堂上的实时播放让学生们对诗词的诵读进行体悟,并适时地组织学生们进行跟读,通过一遍遍的诗词阅读过程,加深学生对诗词意象的体味与对诗词所表达情感的体悟。此外,对于部分被编成歌曲的诗词,教师还可以将相关乐曲进行下载与播放,通过这种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加深其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

(四)注重进行诗词对比,深入意境

在小学教材的编排中,多将意境相近的诗词并列到同一篇文章中进行讲解,这种排版方式绝不是简单地将诗词进行叠加堆放,而是为了通过对诗词的对比学习来进一步地加强对文中意象的探讨,从而提升学生在今后阅读同类意象诗词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同一篇章内的诗词进行对比讲解,通过综合的对比分析来提升学生的诗词理解素质。此外,在进行诗词讲解时,并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上,还应该对诗词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既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又利于其对诗词内容进行理解。

例如,在讲解杜牧的《山行》一诗时,由于该篇诗作描绘的是关于秋天的景色,短短几句展现出了动人的山景秋色图,诗中描写的山路、人家、白云及红叶构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还凸显了秋天枫叶不畏严寒的精神。比如诗中的那句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正是由于傍晚的美景與枫叶相互交织,导致诗人流连忘返、不舍离去,他更将枫叶鲜艳的色彩与二月春花进行对比,表现枫叶更加耐寒。

三、结语

古诗词具有深远的含义,蕴含了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体悟古人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缕缕情思,更可以感悟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诗词意象的辨析中,探索出更为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通过对诗词形象、作者生活背景的深层次解读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认知,并通过趣味朗读及对比教学的方法来提升最终成效,从而使学生们的诗词理解能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华 颖.诗风意蕴,飘香课堂——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实践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45.

[2]李 娜.融合古诗情境,培养文学素养——谈情境教学观指导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5):213-214.

[3]刘 潇.从王崧舟诗意语文视角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1):44-49.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材诗词教学
简析数字在唐诗篇目中的妙用
有效运用小学语文教材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阅读教学
注重诗词教学,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