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娟 高凤莲
摘 要: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不断增加,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共享时代经济形态发展,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深层次的根本性变革,对会计专硕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目前会计专硕培养现状出发,分
析产学研结合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的意义,并提出产学研结合推动会计专硕人才培养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061-04
产学研是通过高校、企业和研究所协同合作,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地融合,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密切呼应,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适应现代商业环境下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高校、企业和研究所一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实务操作强,专业性强的高层次人才。基于高定位高要求,需要高校与实务界、研究所协调发展、协同互助。
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随着会计的服务对象、服务领域、工作职能、工作手段、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重大转型和升级,我国正由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迈进。要达到会计强国,急需大量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提高学历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路径之一。
一、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全国首批21家高校成为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试点,获得招生资格。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培养单位逐步增加,由首批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在内的21所院校,发展到目前177所院校具有招收会计专业硕士学位资格。截止到目前,各培养单位累计招生已超过4万人,有不少学生已经成长为会计行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是随着“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的诞生和发展,国家经济转型加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需要迫切。我国培养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主要通过培养会计专业硕士,不断构建专业硕士的培养体系,调整会计人员队伍结构,向会计强国迈进,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国内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目标笼统宽泛,培养方式陈旧,独立进行相关专业管理工作的能力不够等问题,就业时的专业优势没有体现,降低了学生报考会计专业硕士的热情。
(一)培养目标笼统宽泛
根据《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方案》,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1]。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计划使受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素质上达到的基本要求。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会计专业硕士是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硕士是有国际视野、很强的实战经验的应用型高层次会计管理人员。目前部分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笼统宽泛,将培养会计学术硕士的思维复制到会计专业硕士培养上,甚至会计学术硕士、会计专业硕士一起培养,只是最后取得的文凭不一样,导致培养出的会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等都不突出。
(二)培养方式陈旧
1.课程设置碎片化。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合理设置课程,使其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课程设置要求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目前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参考会计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学生根据将来就业方向不同,在选修课程库选择一些专业性、业务性强的课程,这样难以突出职业特色,课程设置模式让学生学到的东西和学术型会计硕士没有本质区别,学到的知识比较广和浅,没有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很难培养提高会计专硕的实战经验和管理能力。另外,实践课程相对较少,缺乏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2]。
任課教师由于职称等需求偏重于学术研究、理论研究,缺少实践经验,造成知识结构存在缺陷;教师授课过程中习惯以课堂的主宰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同时校外导师数量配备不足,而且只是名义上的导师,实际上无法提供充分的实践指导,因此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就存在缺陷,达不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教学方式平面化。会计专业硕士授课方式应侧重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目前部分高校案例教学有些是举例教学,不仅案例教学课程比例较少,实践课程安排比例也比较少,就没有凸显出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特色和要求。教师给会计专业硕士授课时,学术与专硕培养区分度不大。为了显示会计专硕和会计学术硕士授课间的不同,在为会计专业硕士授课时增加一些案例,但没有解决问题。
实践课程是联系学生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的纽带,对职业操作技能、沟通、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企业工作站、校外实习基地,扩大实践教学办学资源,邀请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实务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开座谈会、讲解课程,但实务专家的授课方式没变,仍是理论教学,理论课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占比偏高,造成学生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不足,培养出的学生的实务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有些距离。所以高校应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培养会计专业硕士。
二、 共享时代的挑战
会计行业政策日新月异,而共享经济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它与会计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了会计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行业必须顺势而为,紧抓机会,直面挑战。
(一)共享时代给会计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无纸化报销的发展,电子发票、电子会计档案已发展成熟;新型财务软件一体化更新,全过程软件系统智能化、自动化处理;财务共享中心发展,大数据系统智能化,原来由人工操作转换成系统统一集中处理;人工智能上线,实现财务规划与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功能。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应用财务共享模式,因此对了解、熟悉运用财务共享的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需求也增多。
面对各种新的会计核算形势,以及会计行业发生的变革,会计专业硕士人才要适应共享时代带来的变化,接受、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充分利用财务共享平台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的技术手段,熟悉国际市场、资本运作、战略规划、风险管控等,积极参与公司的决策制定,提高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增加公司价值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当下唯有不断创新和变革,会计专业硕士人才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越走越好。
(二)取消证书门槛,凸显能力要求
最新的《会计法》修订草案中,对于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取消了“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要求,改成“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显而易见,证书不再是一道门槛,没有专业能力的会计将陆续被淘汰。从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来看,一方面会计行业基层人员过剩,另一方面高级会计专业硕士人才严重短缺,高端会计师将会成为我国会计的重点培养对象。
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应积极顺应行业发展、改革的需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表明自身对迎接新技术新挑战的决心,加强专业能力的训练,拓宽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
三、产学研结合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的意义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途径,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在大学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实际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有利于明确办学定位,开展科學研究
把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学校办学和谋求发展的依据,是高校与社会发展确立联系、增强适应性的最重要方面。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特色以及制定的发展战略,明确办学定位,充分依托会计行业和区位优势,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努力将丰富的行业资源和优质的区域资源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资源,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3]。
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加深与行业的联系,跟踪行业与社会的发展,促进科学研究和专业发展,把服务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主动参与到行业的法规建设、课题研究、人才培训中。高校整合行业和企业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复合型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对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和技术创新。
(二)有助于促进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地方,社会力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影响了高校的发展,高校积极联系、主动参与、有计划地推进产学研合作,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增加固定校外实践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的产学研结合,且协调发展,促使高校关注社会需求,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从而促进高校的师资队伍、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提升。高校定期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及时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达到共赢的效果。
(三)有助于加强会计专硕的实践能力培养
目前选择报考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大部分是全日制本科生,还有部分跨专业报考的本科生,这些学生都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故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研究生了解会计实务、工作流程等,在学校期间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时,采用沙盘演练、案例教学、参观研讨、参与企业咨询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参加社会实践时,建议顶岗实习,“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有助于加强会计专硕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专业硕士人才规划》中重点强调: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职业道德高尚的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人才。根据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本科生必须学习“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更要重视对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将来成为高层次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都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参与管理的会计职业道德精神,走上岗位后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产学研结合创新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的对策
(一)立足行业动态需求,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商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因此,会计专硕人才培养应紧跟行业需求动态和国际趋同准则,更加强调行业信息对业务的综合诊断和辅助决策作用。有效履行这些职能需要会计专业硕士拥有良好的职业判断、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管理能力等。产学研合作办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对于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显著的优势[4]。
因此,课程设置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开设行业动态趋势讲座,重视职业素养课程,增开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和选修课,核心课包括教指委规定的3门公共必修课:政治、英语、管理经济学,4门专业必修课: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在产学研结合培养理念下,适应行业需求和学生专业成长需求,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二)整合行业与企业资源,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借鉴中外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通过整合行业与企业资源,探索出“学历教育+执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吸收国外著名大学、会计行业组织与大中型企业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内容,将职业素养训练嵌入于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引入校外实务精英走进课堂,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熏陶,培养其有高素质领导能力为基础的会计人才。
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会计专业硕士教育转型升级,与知名企业合作,创建“校内培养+校外指导”会计专业硕士育人模式。
(三)实施开门办学,创新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路径
1.会计国民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深度融合。会计学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树立把会计学引向社会的理念,实施开门办学,按照行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将中国注册会计师(CPA)和会计中级职称培训课程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有机衔接。
2.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习体验深度融合。企业家进课堂,建立了校内外实务精英共同授课机制,定期输送学生到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开通学生与单位、实习与就业的直通车。与知名企业产学协作共建省级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创建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基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丰富专业教学案例库。
3.建立校内师资与校外企业家团队联合导师制。实行“导师组制度”,补足高校理论基础扎实且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不多的短板,利用优秀导师组的优势,积极发挥导师组对于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及实践的指导作用,校内第一导师的选择尤为重要,可以在校内选择科研能力突出、理论知识过硬的专职教授担任,加强学生会计理论基础素养,同时聘请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和事务所等实务界精英担任会计专业硕士的实务导师,成立由校外实务导师、校内专家组成联合课题组,充分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及聚集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上的优势,结合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及对科研成果的市场需求,与优势资源形成互补,共同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承担行业发展课题,吸收学生参加调研;实务专家走进课堂,传递行业需求,讲授会计实务前沿专题,辅导实习实践,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提供指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领导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
(四)搭建资源共享平臺,丰富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
1.依托“互联网+”资源,构建立体教学互动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启发式新思维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占比,启迪学生自主学习,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借助考试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过程与结果的有机融合,超越时空限制,变期末单一时点考核为全程动态多元化考核,形成了面对面、无纸化的零距离互动教学。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微课、MOCC兴起,教学平台互动更加便利。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高校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化改革,快速适应新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2.依托行业资源,丰富MPAcc专业案例库。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案例教学是提高MPAcc领导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根据实际业务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的案例,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依托高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产学合作,联合整理会计专业课程的案例素材,在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加强对原创案例的筛选和整理,动态保持专业案例教学的典型性、客观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五)构建人才数据平台,完成产学研合作共赢
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研究生寻找到高层级的就业岗位难度逐渐加大。部分研究生借助产学研结合培养,通过参加企事业单位社会实践的优异表现,解决就业问题。
高校利用行业资源搭建专业人才数据平台,做好用人单位和研究生信息交流沟通的桥梁,做好就业咨询、就业服务工作,不仅保障和完善传统的现场招聘会的举行,还要搭建专业人才数据平台,促进企业实时招聘、研究生就业,形成产学研结合育人的良性循环。高校通过平台实时了解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匹配高尖企业需求;企业发布企业介绍、岗位需求等信息,通过人才数据平台,企业能以高效的方式完成人才的吸引、识别、筛选及录用工作。高校通过平台还能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未就业的优秀研究生进行实时推荐。
五、结论
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行业实务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人才培养必须面向行业,与行业合作,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会计核算业务逐步被信息系统替代,因此,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思路必须注重会计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和决策能力的训练。因此,既要加强与行业协助、强化实践能力,又要适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主动适应会计高层次人员能力结构需求变化的要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产学研结合,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专业能力的训练。为了提高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动态需求,关注行业发展,积极探索“以产促教、以产促学、产学协同”的教育改革,推进“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强,宋怡璇.国内外会计硕士(MPAcc)培养模式比较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1).
[2]邱玉兴,韩佳,袁博.基于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构建[J].商业会计,2015,(6).
[3]汪利,蔡则祥.财经类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与实践—— 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4]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