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华 闫业翠 周天俊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大力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的管理与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汽车服务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与思路。文章分析了信息与互联时代对于汽车服务业变革影响,指出了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探索结合以“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汽车新技术”三位一体的专业建设路径,着力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重构以及产教融合三个方面落实本专业高等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新工科;三位一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052-03
“新工科”建设是在我国逐步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以及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新世纪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培养的战略性举措。新工科建设不仅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科交叉复合与跨界整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是为一些新兴工科专业的发展明确了发展路径和努力方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作为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最为年轻的本科专业,是随着我国汽车产业从规模生产逐步向精品服务转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该专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学科交叉、跨界整合的特点。现代汽车服务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汽车全生命周期中某个或多个环节的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扎实汽车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充分领会并运用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术,为客户提供服务。因此,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协调、规划原有分属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与知识内容开展融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考虑汽车服务业在信息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发展规律,将产业发展融合于现代教学,充分实现学科交叉推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目前努力发展的路径之一。
作为地方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直坚持“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办学模式,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以学校产学研联盟为平台,在产学合作教育、校企联合培养、通识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面对信息化、网络化对汽车服务业以及对于专业教学的影响,开展在新形势下的专业改革与建设,适应新业态的发展,是目前本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一、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对汽车服务业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成为用户途径之一。综合电商平台的产品品类丰富,包括许多汽车类相关产品,有车族开始尝试购买汽车相关产品,逐渐形成后市场在线服务的雏形。随着中国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更专业化、透明化的服务需求凸显。以途虎、优信等互联网平台在汽车养护、二手车等领域通过O2O的服务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旨在提升服务效率等类型的在线服务平台开始进入市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化趋势愈发明显,后市场中诸多领域已经出现大量成熟的互联网企业,他们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服务模式,优化和重塑传统的服务体系,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效率。近几年,后市场在线服务渗透率不断提升,尤其在养护、保险、金融、二手车等领域,在线服务被更多的用户认知并接受。随后,借助资本的力量,以洗车、养护、维修、保险为主营业务,多种服务模式并存的在线服务平台,通过大量持续性的补贴活动,迅速吸引和积累大量用户群体,同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主机厂、传统OEM厂商、保险公司开始直接或间接进入在线服务市场,促进整体市场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为企业利用大数据平台向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成为现实,互联网技术将客户的选择权、参与度着实放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线上线下、充分挖掘客户资源获取巨大汽车后市场的收益已经成为行业制胜的秘诀之一。作为定位于未来企业管理人员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信息技术与网联网思维下的技术服务成为今后竞争的重点。因此,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方向就应该定位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汽车新技术为一体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塑造。
二、变革下的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路径
新工科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正是随着汽车后市场进入到成熟阶段以后,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的变化发展起来的。随着汽车服务业从专业化的汽车消费服务变化为综合性的消费服务[1],传统的以己为主、线下经营,甚至于只掌握传统内燃机与非智能控制汽车检修技术的企业与技术人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了。整个行业从营销、客户维系、技术保障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对于人才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汽车新技术三方面需求,因此汽车服务工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路径应从这三方面实施。
(一)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对汽车后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大数据的获取对于了解消费的终端需求至关重要。据公安部交管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亿辆,平均车龄已接近5年,即将进入汽车维修等服务需求的高峰。交通部门预计,中国汽车后市场年均增速将超过30%。与此同时,我国汽车后市场还存在数据不完整、数据不规范、互通性差等问题。对于汽车后市场企业而言,缺乏完备的数据体系支撑,是掣肘相关业务发展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随着汽车后市场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新技术大量融入汽车产品,以及消费者更加注重服务过程的体验等,这些都要求汽車后市场企业利用标准化数据资源与体系实现更加合理高效的经营管理。例如,汽车后市场大数据可以让汽车保险定价更合理、让理赔定损更精准简单;对维修企业与汽配电商而言,可以让配件查找更精确快捷。大数据在后市场企业中的应用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用户细分,更加高效的工作效率,更加个性、优质的服务体验。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发展定位应该着眼于汽车服务企业未来中高层管理者与经营者。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引入大数据分析以及对于信息技术运用与汽车后市场业态中的案例学习,有助于今后企业更好地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满意度,有助于提高专业人才面对新形势的工作适应性。
(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与互联网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技术融合各大产业成为新世纪的“宠儿”。O2O企业的进入给予传统汽车企业前所未有的压力,加剧了整个汽车行业的竞争。电商的进入、传统市场小病大修等弊病,互联网时代的透明化都在驱使产业的变革和市场格局的重新定义[2]。消费者可选择的售后服务渠道已经逐渐被电商企业通过庞大的信息系统所网罗,消费更加透明化。消费者通过线上系统完成服务的各大流程(预约、支付、评价)。这样的过程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是对服务企业资源利用率的大幅提升以及服务质量和规模的更严苛的考验和要求。
(三)汽车技术的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
伴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作为集众多领域为一体的产品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从动力系统的电动化到驾驶方式的智能化,从车内外网络的一体化到整车材料的非金属化,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的应用,使汽车服务领域的内涵越来越延伸。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机电维修工了,更应该是能够掌握更大范畴新技术发展前沿,对于网络服务、电子技术以及智能控制等诸多领域有所熟悉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从目前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来看,应对新技术尤其是加入非传统汽车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明显不足,对于汽车发展的新方向不够明确,这样的培养结果直接会导致毕业生面对新技术发展茫然失措。
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路径探索
作为定位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等工程应用型大学,在面向产业、面向先进领先技术、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方面,既需要对原有专业基础进行整合,以产业需求引领改革方向;更要对面向技术前沿与应用型极强的原有专业进行深入改造。打破“学科陷阱”和“路径依赖”,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在“学科交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选择与发展空间。以此为准则,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以新技术服务体系为出发点,确立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目标
汽车服务工程培养的人才面向将是市售甚至于未来概念汽车运行过程中的保障服务体系。以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为例,其服务体系涵盖了动力系统维修技术、电池状态监测与回收技术、充电设施保障与维护技术以及行车与交通网络通信技术等诸多领域。以上这些技术领域,仅靠原有的传统的培养定位及范式必将难以实现。因此将汽车服务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汽车新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必将要将解决涉及机电液、控制等方面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之一。培养过程将以此为目标从课程到实践、从课堂到课余进行系统设计[3-4]。
(二)以交叉复合为切入点,重整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现代汽车服务体系具有明显技术交叉性的特点,将本专业课程体系从之前的专业核心课程分解为“专业核心基础课”与“专业核心方向课”。其中“专业核心基础课”主要以汽车基础机电知识为主,如汽车动力系统原理与结构,涵盖车用动力系统的基本要求、典型结构与功用,包含了之前的内燃机及最新的电动机知识,为后续有关电驱动技术的应用打下基础。此外,对于汽车理论、汽车底盘构造这类通用性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更多地以现有技术与实际案例为导引,既保证知识的基础衔接又将陈旧内容摒弃更新,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在“专业核心方向课”方面根据本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分别将“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与现有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课程体系中充分结合,以实用性与技术前沿为核心进行案例讲解与分析;将“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融入于现有汽车营销、保险、金融等商务类课程中,体现更多的学科共融的特点。搭建以上“核心基础”+ “核心方向”的新工科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的路径始终与技术发展相适应,也更好地满足人才发展需求[5-6]。
(三)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构建具有新工科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解决当前新工科建设经验缺乏、教师能力相对不足的瓶颈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紧密依靠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利用企业资源、调动企业积极性,以新工科的人才回报吸引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7]。近年来,本专业利用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百长好车”构建汽车金融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以企业专家、行业领袖为校外导师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定岗培训、技能大赛、课程设计等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专业有效利用学生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制度,引入企业现实待解问题作为学生创新与实践课题。课题的调研与实施以校内导师指导、校外专业辅助为主,其内容既结合实际又与专业相关,正是产教融合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典型应用之一。
四、结论
据统计,我国开办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校累计超过180余所,每年毕业生超过万人,且开办学校大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汽车新技术、信息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准定位,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关键。通过分析新技术对汽车服务业的深度影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搭建围绕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汽车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工科核心课程体系,以产教融合平台为抓手,积极引入校外优势资源,着力瞄准本专业人才解决复杂技术服务领域问题的能力开展联合培养。通过以上探索,逐步构成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体系,为汽车后市场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冯华亚,李磊.汽车相关专业职业教育应对汽车后市场 发展变化策略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5).
[2]李盛,章松枝.中国汽车后市场商业新模式——“互联网+” 汽车后市场[J].科技创业月刊,2017,(2).
[3]马其华,罗一平,王岩松,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平台的架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4]马其华,王岩松,张春燕,等.卓越计划模式下交通运输 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 探索,2014,(9).
[5]鞠晨鳴,徐建成,李涛.“未来工程师”能力的集中培养 大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
[6][7]窦新华,谢鸿,王华丽.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