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辉
教学目标:
1.会读“寇”、“葛”、“吼”等10个生字,会写“崎”、“岖”、“雹”等14个生字,理解“斩钉截铁”、“居高临下”、“气壮山河”等生词。
2.通过概括小标题,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通过朗读品评,学习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以及内容的详略得当,体会五壮士的英勇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详略取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检查字词
师:华夏大地,历经沧桑。 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八年。这八年中,我中华大地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今天让我们跟随狼牙山上的五位战士重温那段岁月。
师:大家齐读课题。
师:(出示字词,生领读)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这些词语在意思表达上的特点。
生:左边是描写五壮士的,右边是描写敌人的。
师:每个词语都是有感情的,带上感情再读读。
二、初读感知 理序点文
师:谁能用最简单的句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1941年秋,日军大举进犯,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杀敌,最后坠崖牺牲。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和宁死不屈。
师:你们认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
生:课文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
师: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请同学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一段的重点内容。
生: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坠崖。
师: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这段无法忘怀的故事,他们是?(指课件图片)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狼牙山五壮士”。
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了当时的情境,一起读。
生: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他们的壮志豪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画出表现五壮士“壮”的句子,做好批注,小组交流。
三、抓词捉句 边读边悟
生:(1)“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从“狠狠地打”体会到班长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还从“沉着”的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他是个有谋略的班长。
师:“壮”还体现在哪里?
生:(2)“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葛振林的动作描写“吼”写出了他的愤怒。
(3)“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宋学义的动作描写“抡一个圈”想把内心的怒火都附加在这可手榴弹上,把敌人炸得片甲不留。
(4)“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也是通过神态描写“绷紧脸”写出内心的愤怒。
师:他们的动作神态都在解释一个词语,“壮士”。掩护的任务完成了,转移的任务依然艰巨。在选择诱敌路线上,他们的选择是?
……
师:这样让句子更富有感情变化。带着决心,带着仇恨。残暴的侵略让太多的孩子失去父母,让太多的父母失去孩子,让太多的百姓无家可归。所以,我们的决心是?
生:把敌人消灭!
师:我们的选择是搬起石头也要狠狠地?
生:砸!
师:让我们读出决心(生读)
让我们再读,读出愤怒和仇恨。(生读)
当最后一刻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后,狼牙山上,上演了最壮烈的镜头。(师配乐背第六自然段)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屹立”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准确吗?
生:准确,本来是指像山一样高大的耸立,这里五壮士的精神和形象也像大山一样高大耸立,所以屹立用的很好。
师: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五位壮士昂首挺胸,相继跳下悬崖。接下来,同学们再读五壮士跳下悬崖部分,也把“带着....带着....”补充完成。
或许从一个表情,或许从一个动作,或者是一句口号。看看你能读出什么?
生:(1)带着胜利的喜悦,我从“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看出来。
(2)带着对敌人的愤恨。我从“把那支从敌人那里夺来的抢砸碎了”的“砸”看出。还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句口号看出。
(3)带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革命胜利的期盼的决心。我从“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句口号看出。
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壮士跳崖的镜头。这是所有中国同胞的呐喊 (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他们的声音代表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生读口号)
他们的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生读口号)
四、拓展延伸 读思相宜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千多年前,燕国太子丹曾在这里送别了刺秦的壮士荆轲。两千年后,五位八路军战士又在这铭刻着壮士遗迹的地方写下了更为壮丽的诗篇。让我们再次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接下来请你拿出笔记本,为他们写下颁奖词。
五、 感情升华 文系生活
革命战争时期,奔赴战场英勇杀敌是爱国。如今,远离硝烟的当下,我们应该怎样爱国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爱国不再是奔赴战场英勇杀敌而是做中国梦的践行者。
六、作业布置 练笔练文
作业:1.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
2.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续写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救后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