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传金
本文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例,试图以人物的“选择”为设计主线进行历史教学的尝试。
一、毛泽东在长征之前的“选择”
【问题1】1933年3月第四次反“围剿”结束后,中央苏区发展到全盛,一个愈“剿”愈强的红色根据地顽强地矗立在中华大地。那么,有哪些因素使中央苏区在毛泽东的领导之下,不仅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而且日益发展壮大?
教师:毛泽东在革命斗争过程中,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農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创造了中国独有的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同时,在反“围剿”斗争中,实行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运动战中发现敌人的弱点,速战速决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战术。毛泽东的这些理论与实践使中国革命,不仅没有被敌人消灭,反而在屡次“围剿”中逐渐强大,最终实现从井冈山根据地到中央苏区的巨大飞跃。
【问题2】中央红军为何没有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最终被迫离开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
教师:随着党中央的到来,作为中央苏区的创建者与主导者毛泽东不断受到批判,权力逐渐被削弱最终被架空,最重要的是关于反“围剿”正确的战略战术被抛弃。博古、李德等人以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提出“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红军开始与敌人硬碰硬的决战。1934年4月,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广昌战役,红军损失惨重最后被迫撤退。所以,中共此时不得不认真考虑整体转移的问题。
二、毛泽东在长征初期的“选择”
【问题3】长征初期,毛泽东如何实现从被边缘化到影响重大决策的转身?
教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通过第一道封锁线后,毛泽东提议不能一味避战,但没有被采纳。11月,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冲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是损三分之二以上,毛泽东在12月的通道会议上建议放弃去湘西汇合改向贵州进军,这次他会成功吗?
教师:从不被采纳到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说明他一直在积极努力进行选择。“通道转兵”,不仅避免红军北上湘西可能遭受的毁灭命运,而且为党和红军开辟了一条新生的道路,特别是之前就开始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担架上的阴谋”——为遵义会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毛泽东积极做思想工作很快就有效果。毛泽东不仅在通道会议上第一次获得了多数,而且在六天后的黎平会议上,周恩来采纳毛、张、王三人的意见,并决定了遵义会议的地点和内容。
三、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选择”
【问题4】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如何驳倒一把手的报告从而确立其正确的主张?
教师:遵义会议如期召开,会议由博古主持并首先发言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只承认在苏区工作的政策上有个别错误,在军事指导上有个别政策的错误,不承认是路线的错误,不承认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认为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敌人的强大,白区和其他苏区的工作配合不够。遭到其他人的反对。
教师:遵义会议不仅要解决军事错误问题,更要考虑党内的团结问题。因为这是非常时期的客观需要,否则内部再发生分裂革命就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体现了毛泽的政治智慧。遵义会议后,不仅新三人团(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取代旧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成为红军领导核心,而且毛泽东成为军事上的实际负责人。从此以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然后顺利落脚陕北,不仅结束了一年多的流浪生活,而且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基干力量与根本希望。
四、毛泽东在到达陕北后的“选择”
【问题5】面对新的形势与局面,毛泽东又做出那些“选择”?
教师:中央红军与党中央到达陕北后,虽然有落脚的地方,但形势依旧严峻:根据地正在进行“肃反”物资匮乏;红四方面军已经南下,红军与党中央面临最严重的分裂;同时,日寇制造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毛泽东需要再次审时度势。
教师:毛泽东及时制止根据地过左的“肃反”运动,不仅保住了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而且使根据地的领导力量得到加强,随后通过东征、西征等军事活动使陕北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那么,毛泽东又是如何应对日本扩大侵略的危机?
教师:通过瓦窑堡会议,中共针对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事实,指出党的策略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因此,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而且为一年之后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师:面对张国焘违背决议南下、另立中央与控制红军总部等行为,毛泽东选择一再隐忍因为他知道更需要团结并争取张国焘。因此,注意借助共产国际的威望和影响与之斗争,同时,欢迎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北上防止被张国焘控制,特别是随着张国焘在四川境内的惨败,毛泽东终于实现力促张国焘北上的目标。最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之力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正是在西北,中共经历抗战的洗礼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打败国民党夺取了全国政权。因此,我们不妨把长征看成是共产主义运动从南方到北方,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从中南地区到大西北的一个必要的总体转移。
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的发展,是毛泽东在选择中找到中国式革命道路的过程,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长征初期的严重失败再到遵义会议的生死转折,是毛泽东从被架空到被确立为核心的再选择过程,落脚陕北巩固根据地、提出国共联合抗日与妥善解决党内分裂,胜利结束长征更是毛泽东深思远虑的选择。从一个人(毛泽东)的选择到一群人(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从理论选择到实践选择,最终才有中国革命的成功。虽然我们说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但是毛泽东个人的选择贯穿了长征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