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伟
在全面推进和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区域性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集中区域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学科教育高地和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是深化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重庆市渝中区建立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搭建起劳动育人立体框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基地牵头+校际联动+多元共享+品质服务”为特色的管理体系
重庆市渝中区劳技基地在实践中建设和发展了基地为主、各校配合为辅的区域共建共享的基地管理模式。基地每学年依照区教委的整体部署,针对区内各校情况拟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并在与各校及时沟通、协调中实现课程的顺利实施,还通过校园交互式网站、课程网络学习平台、问卷调查等方式完善基地与学生及各校之间的沟通与反馈,将基地学习与分校学习、课堂学习与课下学习、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等有效结合,促进区域劳动教育的整体推进与共享发展。同时,学校积极关注来校上课学生和带队教师的细节体验,努力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教学氛围,从融入人文关怀、提升服务品质的角度助推区域劳动教育优质开展。
以“精品课程+品质项目”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基地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品质项目,与时俱进,不断开发、更新课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依照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基础、拓展、研究(特色)”三级课程体系。基础类课程重在基本理念和基础技能的形成,拓展类课程重在设计和创新,研究类课程重在综合运用与深度探究,通用技术的特色课程重在个性与选择,从而逐步构建起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劳动技术和通用技术区域课程体系。
2.拓展、挖掘课程内容
以横向拓展与纵向探索两种方式对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进行开发和更新。横向拓展注重在原有授课主题的基础上拓展实践和探究内容,充实知识含量,在技术与制作层面进一步丰富制作类型与创意空间,不断提升课程的内涵和品质。纵向拓展注重深度挖掘与优化提升,将STEAM、创客教育、传统工艺有机融入课程,紧密结合国情、区情,以“理论+实践”的方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与科技发展相关、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特色新课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从新课程开发和新项目开发两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拓展与挖掘,使学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得以源源不断地更新和补充。
3.整合、完善课程资源
建设“统筹整合,共建共享”的区域劳技和通技优质课程资源开发管理模式,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整合、教学资源的优选与汇总,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形成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以实现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有效开发、收集、整理与利用,从而逐步建立起优质的劳动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库。
4.更新、提升教学策略
引入真问题,强化真过程,注重真发展。教学中注重创设和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提出实际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创新思维和技术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自然形成与发展。
“做-学-思-创”融合。努力探索“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究引领的教学手段、创新导向的教学方式”的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经历设计制作的全过程,发展创新思维,发挥创造潜力,提升综合能力。
任务推进与实践深化。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实作任务进行逐层推进设计,让学生在不断优化、提升中解决新问题、挑战新难度,深化实践体验,巩固知识技能,有效培养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基地不断增加和更新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机融合和创新运用,如网络互动教室的恰当使用、电子白板的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的创造性使用等,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以“实践创新+专业发展”为特色的保障体系
1.教学硬件资源建设突出实践、创新
基地在硬件建设中注重凸显技术文化和创新特色的教学环境建设,如校园环境的技术人文氛围营造,各类专用教室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不断更新、补充、完善教室的设施设备等。这些硬件资源的补充和完善,为劳动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的优质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凸显多元、发展
从多元、发展的角度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统一,丰富评价方式,增加评价工具,加强阶段性评价,优化学科网络平台的建设,不断积累过程性评价资料。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完善和细化评价管理,促进学生发展和学科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教师团队建设强化专业、协作
结合技术学科的特点,基地按照“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三级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学校经常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努力提高劳技和通技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技术素养。教研组常年有科研课题,工作中注重充分发挥基地教师的团队作用,强调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从而逐步形成技能技术扎实、专业素养突出、团结务实进取的优质教师团队。
以“竞赛活动+课程共享+资源输出”为特色的功能拓展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注重拓展功能的开发,以竞赛活动、课程共享、资源输出实现劳动教育的深挖掘与全覆盖。
1.以青少年竞赛活动实现课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基地努力拓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外延空间,以青少年竞赛活动的形式,实现课程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全力打造纸模服装、纸浮雕画、陶艺捏塑等创意制作类品牌竞赛活动,经常性组织开展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等区域竞赛活动,形成了活动与课程相互助力、彼此促进的有效机制。
2.以特色课程共享实现劳动教育由“校内”向“校外”拓展
基地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过程体验的深入性,吸引了众多社会单位和团体先后组织居民、学生到基地体验课程,多个居民社区课堂都有基地教师和特色课程的身影;同时,利用对外交流的机会,将篆刻、印染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带到温哥华等地,为海外华侨学生上课。学校以特色课程共享,实现了劳动教育由“校内”向“校外”的拓展。
3.以优质资源输出实现教学研究由“一点”向“全局”辐射
作为全国优秀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和重庆市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创新基地,学校积极交流分享课程实施中的研究成果,为全市教师提供教学研究、技能培训和教学竞赛的支持,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基地以优质的资源输出实现了教学研究的全面辐射,有力推进了区域劳动教育的发展。
“新時代劳动教育再发展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劳动育人形式,深化劳动育人内涵,扩大劳动育人实效,努力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研究,搭建起以课程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以资源为保障、以辐射为拓展的劳动教育立体框架,全力推进区域劳动教育的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