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炜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是常有学生会问,学习怎么可能“不亦说乎?”我说,心有所悟,又有机会身体力行去实践所学,当然是一件乐事。你看“学习”二字的甲骨文,“学”字上方有两个“×”表现的是算筹,两边的手形似手把手地教,也有说是在编织渔网,都是在学生活必须的知识或技能,对生活有用当然学起来就高兴。“习”字体现的是雏鹰每日扇动翅膀练习飞翔,自己能独立在天空翱翔,当然开心啦!这两个字告诉我们,学习要有主体、有内容、有对象、有方法、有场所。
梁启超先生在《为学与做人》一文中,把君子的三达德“知、仁、勇”与知、情、意三种基本的心理活动相对应。“知”通“智”,指认知、观念,目标是智者不惑;“情”指情绪、情感,目标是仁者不忧;“意”是意志,目标是勇者不惧。怎么才能成为“不惑、不忧、不惧”的人呢?我想,要发挥学习的力量!发展“智”,要从常识开始,再到专门知识,进而发展跨学科的综合判断力;发展“仁”,要丰富情感交往,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最好的自己,进而服务他人、造福社会,成为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人;发展“勇”,要在心中树立大目标、大志向,才会产生大勇气,才能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转化为持之以恒的行动。
怎么能更有效地学习呢?我体会要重视感悟。如果画一个结构图,学与习都要指向“知、情、意”,并汇合到感与悟上。这里,感是前提条件,意为感觉、感知、感受;悟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包括醒悟、体悟、觉悟等,意为理解、明白。感是思维的质料,是量的积累,为悟提供待加工的信息;悟是思维的升华,是质的提升,由“感”触发,实现人内在的对世界创造性的建构。学习中,感的对象是自然、生活、社会的现象,悟的结果是观念、规则、规律;感的过程在观察与实践,悟的过程在思维与自主建构;感重在事实,悟重在观念、方法、精神。感悟就是从一个具体的内容导向对完整意义的把握,乃至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值得践行的有效学习路径。
在感悟中,我們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其中,学会做人是根本,而做事、做学问是路径,其内在逻辑是在做事、做学问中学会做人!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做学问指向文化基础,应格物致知、宁静致远,做到学思悟结合、自主建构,发展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做事指向社会参与,做到天道酬勤、知行合一,要有责任讲担当,能实践勇创新,提高协作与交流能力;做人指向自主发展,应诚意、正心、自强不息,要自我管理,发展健康身心、健全人格。在这终身学习的时代,让我们运用学习的力量,去追求心灵的解放、物质的富足、精神的升华吧!
编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