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教学原则

2019-11-11 02:19高级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颜渊子贡子路

高级

孔子开办平民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人才,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原则,《论语》中记载的有:

一、“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原则

孔子眼里的人才,应该兼具文化素养与行为规范,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就是要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再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6·27》)。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博学于文,这个文不仅是文学,而是代表了一切学术文化。以现代名词来说,包括了文法、文理和一切知识。所以说要博学于文。博就是渊博,样样要懂,才能成为通才。但是渊博的人,常是样样都懂,门门不通。所以先求渊博;后要求专精。要渊博而专精,并且还要约束自己,做人处事最在合礼。

孔门的思想要讲礼,礼并不是教我们行礼,而是《礼记》所包涵的文化精神。孔子说如果做到这样,大体上人生的道路,可以走得出来,不会离谱太远了。“弗畔”,畔通叛,“弗畔”,就是没有离经叛道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二、启发性原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7·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这是教育方法也是教育原则。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愤心理的一种。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句话,就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

“启发式”教学原则,不到学生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学生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再随机指点,并且还须“举一反三”,广泛联想相关事例,做个通情达理的人。

三、由消极转向积极原则

所谓消极,是指“不做”某些坏事;而积极是指“要做”某些好事。譬如,子贡请教“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还不错,孔子进而肯定了“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论语学而篇1·15》)。当子路以“不忮不求” (《论语子罕篇9·27》)自满时,即不嫉妒不贪求自满时,孔子提醒说:“是道也,何足以臧?”这样固然是正途,但是还不够好啊!谈到交友,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篇13·21》)。”孔子认为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即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必须找到狂者与狷者。狷者“有所不为”,正是指“不做”坏事而言;狂者较为理想,是指“进取”的人,“要做”好事。这里也涉及“被动”与“主动”的关系。颜渊请教有关“行仁”的方法,他认为要先由“四勿”做起,即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篇12·1》),不合符礼的不去看,不合符礼的不去听,不合符礼的不去说,不合符礼的不去做。要先约束自己不要违礼。然后,再化被动为主动,做到“克己复礼”,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人格挺立的关键,不正在于“化被动为主动”吗?

四、因材施教原则

世人熟知的“因材施教”原则,在孔子更是运用自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11·22》)子路与冉有请教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亦即听到可以做的事就立即去做吗?孔子的回答是:对子路说不急,对冉有说快做。理由是:冉有个性比较退缩,子路个性过于急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篇11·16》)师:颛孙师,字子张。商:卜商,字子夏。当子贡请教:子张与子夏谁比较杰出时,孔子说子张“过”而子夏“不及”, 子张的言行过于急进,子夏则少嫌不足。然后结论是“过犹不及”。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孔子认为,学生只要各有专长,就可以从政做官,为国家做事。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也?”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论语先进篇11·24》)子路果决、子贡通达、冉有能干,但还只是“具臣”,拥有专业能力。孔子希望他们以“大臣”为目标,就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如果像冉有那样,只知为季氏服务,以税收增加其财富而忘了照顾百姓的初衷,孔子就会生气,要同学们对冉有“鸣鼓而攻之”。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篇11·17》)周公:指作为周公后代的鲁君。当时鲁国由鲁君与三家分而有之,而季氏独大,又增加田赋,求即冉有,就是忠于季氏而忽略大义的人,孔子对他的失望,溢于言表。

孔子赞赏颜渊,因为颜渊安贫乐道。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篇7·11》)他不吝于肯定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方面,只有颜渊与他可以做到。当子贡承认自己比不上颜渊时,他安慰子贡说: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篇5·8》)。”我与你都比不上颜渊!他清楚了解弟子的个性、专长与志向,因此在他们请教如何从政与如何行仁时,他都可以立即回答,使学生得到启发。

可惜的是,孔子也曾感嘆:“莫我知也夫!” (《论语宪问篇14·35》)他觉得没有人了解他,因为他对人性与人生正途都有一定的见解,而那不是书本上找得到的。

猜你喜欢
颜渊子贡子路
孔子“教训”子路
子贡如何花钱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