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化背景下出版融合的演进路径

2019-11-11 02:34宋海波
新闻爱好者 2019年8期
关键词:知识服务扁平化闭环

宋海波

[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移动互联代际变迁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出版载体、出版样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流媒体拓展了出版的边界,富媒体丰富了出版的形态,让出版更加高效、即时、立体。从出版传播的角度讲,信息化催生了新兴出版到实现出版融合,为出版带来了从形式到理念的深度变革。从信息获取的角度讲,大数据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信息质量更高,出版活动更加活跃。从以生产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判断倒逼出版企业进行组织架构扁平化探索。从技术层面而言,是跨界联合还是构建产业链闭环,我们从行业探索的实践中已不难作出判断。信息化背景下,出版企业正在融合的进程中经历比以往更加复杂的深度博弈。

[关键词]信息化;融合;跨媒体叙事;发现力;知识服务;扁平化;闭环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阶段(第一次浪潮)、工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和信息化阶段(第三次浪潮)。这也成为科学界的共识。随着工业时代的不断衰落,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人了跨越式发展的高速通道。信息化背景下,出版业经历了传统出版到新型出版共存与融合的过程,一些出版企业取得了成功,但更多的企业还在进行路径探索。重新梳理和思考信息化背景下出版活动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会,更新理念,是出版融合突破藩篱的前提条件。

一、从相加到相融

信息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决非一路坦途,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到融合出版,是信息化在出版业从形式到内涵的渗透过程,是出版业态的化学变化。从一开始的跟风介人、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到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整个出版的业态迁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新思路孕育新业态

信息化融入出版业经历了从信息化行业应用到行业信息化思维的深度转化,当出版业把信息化看作一种技术趋势时,萌生的新兴出版业态虽发展迅猛,但此时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并没有给出版带来深刻革命。通过对出版生态的不断观察和重新审视,伴随《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整个出版业才算真正找到了信息化时代的新路径,融合出版成为出版业共识度最高的新业态。但真正的融合首先是传统思维和信息化思维的融合,这是出版融合摆脱形式主义的先决条件。

(二)从多媒体叙事到跨媒体叙事

信息化背景下,出版的媒介形态日益丰富,传统出版产品经过媒体转化以多种媒体进行展示,这是一种典型的出版业多媒体叙事(这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叙事学概念)。多媒体叙事在今天看来完全是新旧出版相加,是一件产品的多种形式,缺乏内在关联,是形式上的融合和理念上的割裂。所以我们引人麻省理工大学亨利詹金斯提出的跨媒体叙事这一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融合出版的本质。跨媒体叙事不是多个媒体的简单相加,它是将“故事”系统性地分散于多种媒体,各媒体以发挥专长作出独特的贡献,并最终通过有机的叙事系统协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2]譬如,学乐出版社(全球最大的儿童图书出版社)推出了《无限环》“书+游戏”产品,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历史知识学习系统,用户通过阅读图书寻找线索,并借助攻略地图帮助用户在多平台完成游戏任务。纸质读物在这一产品系统中变成了历史小“秘笈”,自然引发读者更大的兴趣。叫这一案例为出版企业深入理解融合出版的意义大有助益。

(三)深度融合、整体转型

如果一个产品的融合不足以阐述出版融合的实质,那么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将成为出版企业融合的高级形态。以解放日报社旗下的《解放日报》和“上海观察”两个平台的深度融合为例,在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的形势下,如何发出铿锵之音,如何占据舆论制高点,是摆在传统主流媒体面前的一个难题。《解放日报》在一支队伍、两个平台、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思路下,摒弃眼球营销,坚持内容为王,通过《解放日报》及“上海观察”的“观见”“上观访谈”“着调青年”“舆情”“伴公汀”等子平台跨媒体发布一手权威信息,各平台交互传播,展现了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4它的成功为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树立了典型,充分说明内容为王是融合的前提,思路彻底转型是融合的根本保证。

二、从累积到获取、从推演到发现

传统意义上,出版具有厚积薄发的特征,处于竞争上游的大企业,其品牌、人才、市场应变力的累积都远远领先于同行业,其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随之膨胀,无形中建立了行业壁垒和难以打破的竞争优势。融合意义上,信息化使出版业步人了数据蓝海时代,只要找准信息需求,通过与信息提供商合作或通过自主平台生产大数据产品,出版企业之间获取信息的能力差距就可以不断缩小。出版融合是打破信息垄断的最优路径,出版竞争从信息意义上也转向对数据挖掘能力的竞争。

(一)信息更对称、出版更活跃

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已跨人信息蓝海。对于传统出版企业而言,其信息捕捉途径在大数据时代几乎已被淘汰,大数据生产活动在出版融合进程中已迅速形成产业覆盖。对于出版行业而言,大数据搭建了供需双方的沟通桥梁,信息更加对称。同时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更加公平,信息的透明理论上缩小了行业内部各企业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实力差距,出版活动变得更加活跃。

(二)数据更直观、考验发现力

传统的选题策划除了考验数据捕捉能力外,更多的是考验出版从业人员的信息推演能力,经验要求高,推演的结果还受信息准确度的影响,很难实现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融合出版背景下,大数据已将这些障碍一扫除。大数据蕴含的信息更庞大、更准确、更具时效性。譬如在目标用户分析方面,大数据可以提供用户画像性别占比、年龄占比、区域占比等数据。这些数据更加直观,但要发掘其价值却考验着出版从业人员的数据发现力。发现力是一种信息化的思维能力,是洞悉数据内涵和外延的综合能力,是信息化背景下融合出版重要的创新力。譬如,京东联合新世界出版社打造的《大卫·贝克汉姆》,就是京东对1700万用户进行大数据收集与发掘的结果。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类和比较,他们发现,用户对人物、文学、经管、生活类图书更有阅读热情和购买力,接近六成的读者為男性,年龄构成以22岁至40岁为主……因此他们结合世界杯等关键信息点策划了这一选题,并利用贝克汉姆的粉丝效应进行多平台营销,结果大获成功。[5]利用大数据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大数据也成为融合出版的重要生产资料。数据发现力正逐步成为出版融合进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知识服务扁平化闭环
扁平化设计在手机界面中的发展趋势
单周期控制下双输入Buck变换器闭环系统设计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双闭环模糊控制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研究
扁平化的球星Ⅱ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
最优价格与回收努力激励的闭环供应链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