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地区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探析
——以粤北山区为例

2019-11-11 11:08
图书馆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图书图书馆

(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 广东 东莞 523808)

1 儿童阅读推广的历史历程

阅读是指个体从文字、图表等符号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1]。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发展教育和提高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农村贫困地区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途径。

书籍是指引儿童走向未来的明灯,阅读对儿童具有至关重要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儿童阅读推广已成为一项全球化工程,世界各国都在为之共同努力。1992年,英国慈善机构成立了图书信托基金会,为每位儿童提供价值60英磅的阅读资料,并于2008年实施了“恢复阅读”计划。1998年,美国将阅读教育纳入法制化,美国总统还制定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的教育法案。2010年日本成立“推进国民阅读合作者会议”并设立儿童阅读日[2],每个财政年度都用130亿日元支持学校图书馆建设。2011年,奧地利联邦教育部拨款50万欧元,支持阅读推广项目,惠及全国297所学校[3]。我国在2004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阅读社会”的口号。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少儿图书馆以“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为主题,在全国范围举办了三千余场次的阅读活动。深圳市于2000年开始创办“深圳读书月”文化活动,通过少儿图书馆、书城、妇幼活动中心等平台推广儿童阅读活动。2008年至今,“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已为全国17个省市的贫困地区创建了135座“蒲公英儿童乡村图书馆”。

2 农村贫困地区儿童阅读推广的迫切性

贫困地区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其衡量标准是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低于一定数值。我国的贫困地区大都分布在山区,受自然地势条件影响,当地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居民文化素质水平总体不高,制约着儿童阅读活动的推广。深圳、上海、广州、香港、澳门等多个地区是我国儿童阅读推广的典范城市,其儿童阅读推广活动遵循先进理念和优秀做法,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活动,推动儿童阅读发展水平不断深化[4]。虽然在广东省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已经取得重大成效,但贫困地区的儿童,课外阅读现状与发达地区水平相差甚远,存在儿童平均阅读时间少、阅读环境差、阅读资源不足、阅读引导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儿童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制约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带来城乡贫富差距持续扩大[5]。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和推广儿童阅读活动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3 贫困地区儿童阅读现状调研

本文以粤北山区农村乡镇的幼儿园、小学生和中学生为调研对象,主要围绕贫困地区儿童阅读兴趣、阅读来源、阅读时间、藏书数量及家庭阅读氛围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粤北山区儿童的整体阅读状况。

3.1 贫困地区儿童阅读兴趣及阅读来源

表1 儿童阅读兴趣与来源

从表1可以看出,各个年龄段课外阅读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幼儿时期,寓言、漫画类占大多数,经典名著类则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科普类图书在每个年龄段都占有相当的比例,教辅类图书儿童兴趣不大。在阅读书籍来源方面:在幼儿阶段自己购买是大部分家庭图书的来源;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家里购买和学校图书室则是图书的主要来源,来自公共图书室的图书占比不高,由此可见乡村儿童前往公共图书馆(室)时间较少,大部分阅读时间在家里和学校。

3.2 阅读时间及数量

从表2可以看出,山区儿童各个年龄段课外阅读时间普遍较少,大部分每周阅读0~1小时,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15分钟。在幼儿时期大部分每周阅读时间少于0.5小时,在初中期阅读时间比小学期还少,这与学校功课紧张和课余时间需帮助父母干家务活有一定的关系。在阅读量方面,每月阅读1~2本的儿童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阅读7本以上者很少,而基本不阅读的儿童比例不少,平均有16%。这充分表明山区贫困地区阅读氛围严重不足,平时缺少阅读的习惯。

3.3 家庭藏书量及支持力度

表2 儿童阅读时间与阅读数量

表3 家庭藏书量与购买量

从表3可以看出,家庭藏书量“11~20”本的平均比例为58%,“20~40”本的平均比例为16%,而“60本”以上者很少,可见山区农村家庭大部分藏书很少,可供儿童阅读的资源相当有限。从家庭购买图书量调研结果来看,每月购买图书量随儿童的年龄增长而增长,这与儿童从小学到中学时期所学科目增多有关,而每月图书零购买的家庭也有平均22%的比例,相当于在农村有1/4的家庭常年不购置图书,基本没有阅读的习惯与兴趣。

3.4 粤北贫困地区儿童整体阅读水平与珠三角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对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经济水平发展较快的城市调研对比发现,粤北贫困地区儿童阅读总体水平与城市儿童存在较大差距。如深圳市,目前共有638座公共图书馆,均设置了少儿阅读空间,其中,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藏书量达140万册,读者阅读区位达1200个,深圳儿童每年阅读量在20本以上者占60%以上,近一半儿童家庭藏书量达到100册以上。而在粤北偏远山区,镇区以下单位基本上无正式的公共图书馆,虽然近年来在村镇地区新设立了不少农家书屋,但由于设备、环境、资源、开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远未达到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与服务水平。山区儿童每天阅读时间平均不足15分钟,家庭藏书量一般仅有10~20本,22%的家庭甚至常年不购买任何课外阅读书籍,由此可见,粤北贫困地区儿童整体阅读水平与珠三角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4 农村贫困地区儿童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公共阅读环境设施欠缺

农村山区所在的村镇公共文化设施甚少,农村文化氛围薄弱,村民生活仅满足于物质追求,以儿童阅读推广为主题的活动甚少举行[6]。近年来,虽然在村上文化站区建立了图书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但存在经费短缺、图书资源总量少、阅读空间有限、设备不齐全、管理制度不规范以及图书馆员不专业等诸多问题,有的农家书屋甚至建在村委会办公室内,仅陈列几排书架。由此可见,农村社区公共阅读环境设施欠缺,并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

4.2 学校图书馆阅读资源匮乏

2004年,《广东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正式颁布,明确了学校图书馆建设的具体指标,但接受调查的山区农村学校远低于规定的标准。农村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的配置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教育部门购买的书籍基本上按照学生阅读需求配备,大多数是全新名著小说、励志故事以及科普读物等,符合儿童阅读兴趣。但受捐赠的图书资源却利用率不高,捐助图书多为捐助者家庭剔旧闲置书籍,并不适合儿童阅读。因此,教育部门的投入是学校图书主要来源。由于贫困地区各项资金短缺,添置图书缺乏持续的配送周期,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远低于教育部的标准。目前山区农村学校图书馆虽然基本普及,但在藏书总量少、室内环境简陋、开放时间不合理等条件限制下,学校图书室资源利用率仍然很低。

4.3 家庭阅读氛围淡薄

在儿童时期,培养儿童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离不开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加之文化水平有限,家长们基本上缺乏阅读习惯。目前农村家庭的家长们也重视教育,并对下一代寄予厚望,渴望以知识改变命运,从而摆脱贫困,但他们能为孩子提供的阅读环境极其有限,阅读意识淡薄,普遍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看教辅书、作文选,或是一些经典名著,如果看其他故事、漫画书等,则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因此,家长们除了购买学校规定要买的教辅书外,一般不主动购买其他类别书籍。山区农村家庭家长多为体力劳动者,平时基本不读书,更谈不上陪伴和引导儿童阅读[7]。他们的教育观认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仅仅是学校,所以农村家庭严重缺乏阅读氛围,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4.4 社会阅读意识落后

“阅读空间”是2014年“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提出的概念,随后几年间,全国的书店纷纷改造转型,读者不仅可以在书店里购书,还可以阅读、听音乐、品茶,参加活动等,书店成为文化活动场所,读者在书店阅读转变为“悦读”[8]。但在走访的山区里,这种现代化多功能的书店是没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书店。在当地居民的意识中,开书店远不及开服装店、农家餐馆等带来的经济效益大,所以他们也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组织亲子阅读、儿童读书会等阅读推广的活动上。农村山区的社会阅读推广意识落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课外阅读的发展,是亟待改变的落后观念。

5 提高贫困地区儿童阅读水平的有效措施

5.1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资金持续投入是保证公共阅读服务平台全面开展活动的重要支撑。贫困地区以农业收入为主,当地乡镇政府可支配资金短缺,所以只能依靠国家支持,建立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专项经费,给予持续精准的投入。不仅如此,国家教育经费应当继续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2011年,国家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指出,重点扶贫公共文化建设,健全地方图书馆、文化站服务体系。2012年,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作出相关规定,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和综合文化站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配置公共文化服务必需的设备和图书等文化资源,并有计划地更新、充实[9]。资金和政策是保障贫困地区公共阅读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儿童阅读活动顺利开展提供环境平台,各级政府应当把贫困地区保障机制作为推广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切实满足农村儿童的基本阅读需求。

5.2 帮扶贫困地区实现资源共享

5.2.1 建立总分馆服务模式

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资源丰富、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把乡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等纳入分馆建设管理,形成“省总馆——县分馆——镇(街)分馆——图书流动站”级层分馆管理模式,定期为分馆配送文献资源,并给予全面的业务工作指导。大连少儿图书馆依托政府实施的惠民政策,以总分馆的服务模式,在偏远地区建立了80所分馆,把大连少儿图书馆资源配送到农村地区,让全市每一位儿童读者最大限度地共享文献资源,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为全体市民服务的基本使命。2011-2018年间,广东省先后在省内各县区建立了85个流动图书馆,实施集约型总分馆制体系,总分馆建设坚持“以读者服务为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原则,建立有效机制,积极发挥了省市级中心馆的作用,对分馆配置图书资源、进行业务指导以及提供技术支撑[10]。在边远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室),以分馆模式,统一系统平台、统一资源管理,建立通借通还机制,定期对分馆的文献资源进行置换,加大资源共建共享,让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丰富的图书资源,切实解决山区儿童资源匮乏问题[11]。

5.2.2 实行精准对口帮扶

实行“对口帮扶”是响应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以期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改善贫困地区文化服务能力。经济发达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发起“精准对口帮扶”举措。深圳市指挥部帮扶陆丰市图书馆实施了“让书香充满陆丰”精准扶贫举措。据实地调查,陆丰市图书馆由于资金有限,馆藏量仅有10万余册,而陆丰市作为人口过百万的县级市,当地人均馆藏量不到0.1人/册,无法全面满足当地群众的阅读需求。为此,指挥部拨款帮扶陆丰市图书馆新馆购置图书7万册,大幅扩大该图书馆的馆藏,有效解决该馆目前存在的问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扩充,激发了当地民众的阅读兴趣,丰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明显享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举措对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地区文化服务能力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12]。2017年,深圳市坪山街道对口帮扶的汕尾市陆河县北中小学图书馆正式开馆,图书馆设于北中小学内,建筑面积约100平米,现有新书2000册,并承诺今后五年,每年负责更新图书总量的15%[13]。“对口帮扶”是国家制定的重大战略,建立对口扶贫文化专项资金援助,专款专用,定期投入,使贫困地区文化设施、文化资源的建设具有精准资金的来源支持,是改善贫困地区公共阅读环境的重要举措,效果显著,深得民心。

5.3 完善教育部门职能规划

5.3.1 加大学校政策支持

教育部门的规划目标指引着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方向,学校作为儿童受教育的一个摇篮,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注重学生阅读教育开始,调整课程安排,完善儿童阅读推广的实施与开展,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为目标。山区学校阅读环境相对落后,学校领导对图书室应加强规范管理、增加开放时间、扩大阅读空间、添置资源设备,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当前,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以学生成绩作为考评标准,教育部门应转变观念,平衡学生的课程教育和素质教育,制定新的教师考核方案,激励教师从注重分数教育转变至全面素质教育上来。在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的短缺使众多优秀的教师不断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提高山区教师待遇,是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前来贫困地区任教的必要前提。

5.3.2 激励教师充分引导

学校教师是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主导力量,尤其在贫困地区,儿童家长知识文化有限,受教育程度较低,比发达地区的家长更加相信和依赖老师,所以,引导儿童阅读推广的重任必然落在学校教师的身上。教师们应积极配合学校开设阅读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制定阅读推广计划,包括选择阅读书目、指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兴趣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指导,全方位提升农村儿童的阅读能力。在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故事讲演、征文绘画阅读活动,给学生布置手抄报、写心得体会等作业,并为阅读积极分子给予表扬和奖励,由此营造活跃的阅读氛围,培养孩子们的读书习惯,引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享受阅读的快乐时光[14]。

5.4 提升家长思想认识观念

阅读观念和阅读意识是影响阅读推广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阅读的起点,农村儿童家长对阅读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儿童最初的阅读态度,也将影响儿童成年后的阅读习惯。当前,贫困地区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孩子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温饱层面,平时只注重孩子的成绩排名,并不了解孩子的阅读需求,也很少购买教辅以外的图书。为了使家长认识到阅读对儿童的重要性,应深入农村儿童家庭,努力搭建农村儿童与家长共同的阅读平台,举办系列亲子活动、定期开展讲座和提供阅读指导。村委可以用奖励的方式邀请家长积极参加,大力宣传阅读对儿童的重要性,使家长认同并支持儿童的阅读活动,让家长们充分认识到培养儿童阅读的良好习惯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陪伴[15]。通过亲子共读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而且可加深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并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让孩子健康成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应舍得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添置充足的阅读资源,为孩子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5.5 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扶持

5.5.1 与民间阅读组织联合

民间阅读组织是推动儿童阅读发展的社会力量。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公益民间阅读组织,如民间读书会、公益团体、小书房等,其组织结构灵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民间志愿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主要由热心的家长、学生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组成。广州、深圳和东莞等城市的民间公益儿童阅读团体开展阅读活动已有多年,已形成自己特有的活动流程,从经费筹划、活动安排、场景布局、秩序维护以及后期的网络宣传等一系列工作,均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贫困地区可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与社会力量合作,为农村儿童阅读推广工作提供阅读援助。广州“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是一家民间公益机构,已获得社会各界的资金、技术支持[16]。它通过开展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致力于培养乡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目前,该中心共建立了81所公益图书馆,捐赠图书48.2万册,进行了268次大型阅读推广活动,有55 098 名乡村儿童从中受惠[17]。

5.5.2 与实体书店合作

贫困地区儿童家庭藏书量少,阅读资源有限,制约着孩子们阅读水平的提高。村委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采取提供场地、减免税收、扶持补贴等手段,鼓励村民在本地区开办公益性实体书店,以解决农村儿童阅读资源缺乏、阅读空间有限等问题。实体书店灵活性、自主性强,它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又具有公益行为,能积极地带动民众参与实干。实体书店可通过陈列丰富多样的图书、布置舒适的阅读环境、举办特色的阅读活动等吸引儿童,激发其购买和阅读图书的兴趣。鼓励书店与出版社合作,每周定期举办各类型适合农村居民参与的阅读文化活动,包括影视播放、作家演讲、文艺表演等,并为积极参与者派送图书、文具、体育用品等,吸引乡民全家共同参与,把农村家长用于打麻将、买六合彩等民俗娱乐的时间转移到亲子共读的阅读活动上来,营造全村人民热爱生活、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儿童热爱阅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6 结语

儿童阶段是培养一个人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重要时期,阅读对其未来的思维和学习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展贫困地区儿童阅读推广工作能为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奠定基础,也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大成就。由于贫困地区存在经济条件落后、公共阅读资源贫乏、村民文化素质较低等客观因素,所以贫困地区儿童与发达地区儿童的整体阅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提升贫困地区儿童阅读水平,需要政府政策、资金的持续帮扶,需要省市公共图书馆资源、技术的长期支持,需要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需要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爱和付出。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图书图书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图书推荐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