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演奏意识集梳
——以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为例

2019-11-09 01:29武晓亮
齐鲁艺苑 2019年5期
关键词:乐句和弦声部

武晓亮

(山东艺术学院现代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钢琴演奏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普通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在考学前通过业余时间学习钢琴,并不能像专业音乐院校附中附小的学生一样,接受系统的专业和理论学习,因此不论从音乐基础理论还是钢琴演奏意识来说,都有很多不足。钢琴作品是钢琴教学依托的重要内容,良好演奏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对乐谱的研究和对演奏技法的钻研,通过作品练习技能,体味情感,再通过技术和素养的提高,完成高质量的演奏,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演奏意识就是指演奏者对音色、技巧、情感、意境、曲目的背景、表现的主题等,通过意识认知的过程,将之结构化、程序化、系统化地表现出来的心理反映能力。

要想有良好的演奏意识,就先要有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简单地说就是先做案头工作,再做具体的实践工作。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即要重视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基础,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通过对一个又一个的作品严谨细致的研究分析并加以总结,才能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演奏意识,而只有具备良好的演奏意识,才可以更为全面地去表达作品内容和音乐情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笔者以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为例,具体说明如何通过作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意识。

一、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在开始练习一首作品时先要了解作品创作背景,这有利于把握演奏作品的基本音乐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审美等背景,西方同东方不同,国家与国家也不相同,作曲家虽有其特殊印记,但终究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人生经历,因此在弹奏每首作品时都要去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既可以是人物传记或奇闻趣事,也可以是关于作曲家以及他的作品的专题研究等。下面是关于《#c小调前奏曲》的基本创作背景简述。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20世纪俄罗斯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拉赫马尼诺夫在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音乐题材的实践创作,他的创作有着优美的旋律,富有创新意识的和声织体,犹如史诗般的壮阔。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体裁丰富,包括交响乐、钢琴独奏曲、钢琴协奏曲以及声乐独唱和合唱作品等。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众多钢琴作品体裁中的一类,共计28首。本文选取的是极具代表性的《#c小调前奏曲》(Op.3 No.2)。这首前奏曲创作于拉赫玛尼诺夫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不久(1892年),是他早期创作的艺术成果。

二、对乐谱进行分析

乐谱是用音符以及速度、力度、表情记号等来记录音乐的书面形式,是作曲家创作意图的体现,更是钢琴演奏的重要依据,对乐谱的分析包括和声、调性、调式、速度、力度、音乐元素等甚至包含以此为依据的音色概念等更为深层次的内容。这些因素都是构成作品内在结构力的重要部分,对演奏中呼吸、情绪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对《#c小调前奏曲》的乐谱分析,这是在练习、演奏这首作品前需要做的案头工作,对于更加清晰地认识乐曲并能更好地表现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c小调前奏曲》为典型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各部之间对比联系明确,结构规整,速度为慢板,4/4拍。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整部作品用四个声部写成,呈示段二、四声部同音,跨越两个八度。一、三声部构成跨越13度的六和弦,力度经过了ff-ppp-mf-ppp的变化。主要主题为A-#G-#C这三个音构成的音组,在一、三声部呈现,贯穿整个乐曲的呈示段,二、四声部构成类似歌唱的旋律声部,与主题音乐相对应。

中段转为#c小调的关系大调E大调,速度为激动的快板,力度经过了mf-ff-fff-sfff的大幅度变化。其音乐素材来源于第一部分主题中的二度进行,高声部以四音或两音下行音组连续模进构成,抒情的旋律配之以快速三连音中声部,形成了幻想般激情的音乐情感。此段音乐由两大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为13小节(4+9),第二乐句为18小节(4+14),基本旋律音调为乐曲开始4小节,之后的旋律变化均从它引申出来。

再现段为变化减缩再现,只有10小节,同呈示段相比减少了3个小节但增加了音乐的跨度,音响效果坚定饱满,富有澎湃激情,力度为极强,力度经过了fff-sfff-sffff-mf-ppp极为丰富的变化,音乐在此段达到高潮,将音乐情绪与音响推到极致。结尾句音乐在7小节之内迅速消退至ppp,好似狂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令人回味无穷。

由此看出,作品音乐素材看似简单实则变化丰富,以此贯穿乐曲呈示段和再现段,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乐曲中部形成多声部音乐,高低音声部组成旋律框架配之中声部的三连音型,使音乐充满动感,音乐形象激情澎湃,滚滚向前,中部音乐旋律每段变化重复,体现了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智慧。通过和弦和双音构成的连续三连音下行,使音乐进入到再现部,再现部为变化再现。通过上述分析,使得演奏者可以从音乐结构这个整体出发来布局作品的演奏,通过对音乐素材以及发展变化的分析可以有变化地演奏每个乐句,在和声半终止和终止式的位置可以安排音乐的呼吸,可以安排强弱的力度来和后面的乐段相连。这些具有规律性和概括性的分析对于其他作品的分析和演奏具有触类旁通的借鉴意义,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过程,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的演奏水平和音乐分析能力不断提高。

三、逐句分析演奏技巧

在对作品乐谱分析之后就进入到了实际的练习视奏阶段,这是将乐谱里无声的音符变成有声的音乐的过程,也是最为辛苦和困难的过程,需要学生付出很多有效果、有效率的脑力和体力劳动,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用合理的技术去表达作品需要的声音和情感,以下是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演奏技术及音乐处理方面的要求。

1.呈示段

作品开头的三个音(见谱例1)组合成主要主题,也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呈示段具有昭示和连接作用的旋律主题。乐谱标记的力度为ff,由钢琴的中低音区奏出,两个八度构成的音响深沉而悠远,好似“克林姆林宫的钟声”(据说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此曲的灵感来自于克林姆林宫的钟声)。在演奏中要注重力量的集中,要把重量集中在手指尖上,确切地讲是从指尖到身体肩部的贯通,指尖就是身体,身体就是指尖,二者融为一体。这需要从指尖到肩部之间所有的关节依次支撑好,自下而上,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力量的通道打开,让力量流动起来,并且能够控制其大小,这需要不断的练习和体会。

从第二小节开始,音乐的进行类似于行板,在高声部出现了另外的横向旋律声部(见谱例1),纵向是上下六个音构成的13度的六和弦,一纵一横形成一人领唱多人合唱的教堂颂歌效果,从音高位置上来看完全在人声的歌唱音域当中,同前面钟声的主题相互交错,在同一段音乐当中形成了有区别又依赖的交融情景。

第2小节至第5小节(见谱例1),一、三声部的和弦进行遵从由ppp到mf的变化,每小节的最高音在不断上升,在第5小节达到最高位置b3,由此可见音乐情绪是增强的。演奏时要特别注意这几个和弦,他们是带领其他音符前进的排头兵。从演奏和弦技巧上来说高音要突出,纵向和声要丰满,这需要把手架子搭好,特别是右手小指,尽力竖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力量贯通到小指指尖,才能把高音突出出来。

第6小节至第7小节是第一乐句的结尾两小节,持续音保持5拍,好似钟声逐渐消失,颂歌部分为二音组级进式模进下行,演奏中这部分模进应从强到弱结束在主和弦上,之后提手换气进入第二乐句的演奏。

谱例1(第1-6小节)

第8小节至第13小节为呈示段的第二乐句,同第一乐句相比音乐素材相同但排列不同类似照镜子,最终在乐段结尾处回到乐曲开始的音乐中,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足见作曲家对音乐素材的巧妙把握。在演奏中,要特别注意同音八度的力度是弱的而不是开始强的力度,力度的对比是音乐除旋律对比之外的另一对比原则,作为听觉艺术,音的所有性质的变化和改变都会对人的感受和情绪产生巨大或微妙的影响。

2.中段

中段为对比段,表情提示为激情激动的,旋律以半音下行或全音下行四音组或二音组模进构成,此段为四声部写作。旋律声部为四分音符保持音,演奏时特别要注意指法,不可都用小指演奏,应该用无名指、小指交替的指法,这样才可以保持旋律音的连贯。

此段重要的演奏技术是要把声部层次表现出来,难点在于右手控制的两个声部的不同表现。右手三连音首音为保持音,音符符干朝下的三个音为二声部,弹奏时需着重保持音,下方为内声部的音需要低一个力度层次,在练习时要注意把位的变化,每一组三连音都可以构成一个三和弦,先要同时弹下这三个音记住这个把位,然后再依次弹出这三个音,这样就可以把音一组一组弹好,保持音务必要提前准备好,小指或无名指先要把手指第一节竖起来,用来承接来自手指上方的重量,在弹内声部时要用稍小一些的重量,这样两个层次的变化才可以做出来。演奏第一乐句时高声部一条旋律线连贯不断,随着音高位置不断提高情感逐渐增强,演奏重量应随之增加,内声部总是在低一个层次随高声部变化(见谱例2)。

谱例2(第14-28小节)

第二乐句开始同第一乐句旋律相同,但是高了一个八度,演奏力度为ff,较第一乐句情绪更加激动,最终以连续三连音的双手震音结束此乐段,音乐力度在进入再现段之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sfff),可谓乐曲第一高潮。这里需要着重提到的是双手震音的演奏,难点在于速度快、力度强,需要准备好手架子,每一个用到的手指都要保持关节的相互支撑,当触键时能够承接所有重量不变形,整个手的重心要靠上靠前,最重要的弹奏感受是手臂紧而不僵,力量贯通,琴键与手指相统一。

3.再现段

再现段为减缩变化再现,是全曲的高潮段落,在中段结束的时候,力度达到了空前的强度sfff,通过从下属六和弦到属七和弦的准备,音乐进入主调#c小调,呈示段的主题再次出现。

三音组的主题在此段由两组和弦以及八度构成,颂歌部分也由两组和弦构成。从音响效果来讲,音区更高,音域更广,钢琴的声响效果在此刻达到极致。演奏力度从fff开始,并且持续保持经过三次力度提升达到sffff,足见作曲家在创作时对作品情绪的要求达到空前的高度,这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特征的直观表达。

演奏时要特别注重对把位以及手架子的掌控,在极强的力度要求下,不仅仅是将力量集中在手指上,更要提高演奏思维意识。头脑要富有想象力,身体才会相应配合,动作也才能做到有力不僵,演奏声音厚重宽阔而不失弹性。具体来讲就是先要在大脑当中建立起来空间的声响效果,包括它的强度、高度、远度,同时要准备好重量和牢固的手架子(注意这里笔者讲的是重量而不是力量,这点在后文中有具体的表述),这就好比箭在弦上,此时的箭已经具备了动能,当放开弓子后箭会立刻朝向靶子迅速飞驰,从物理学上来讲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硬度越强,撞击力越大。按照这个思路手架子越牢靠,下键速度越快,力量越大,演奏出的声音才能够声如洪钟,不散不破。

当演奏和弦连接时,第一个和弦弹完后要利用手腕这个关节放松手,之后两个和弦依次弹出,改变把位由一个重量完成,横向移动、纵向保持。旋律音所用到的手指第一关节一定要保持站立的姿态,这样旋律音才能清晰可辨。

4.结尾

乐曲的结尾由7小节构成,力度依次减弱,最终以ppp结束,低音为主音,和弦经过五次色彩的变化最终落到主和弦上,音乐效果如渐行渐远的钟声,直至消失。演奏时要注意声音弱而不虚,不因为弹弱音而使力量停滞或悬起,还是要有重量的概念,弱声就是轻重量,但还是可以放下来沉在琴键上,在音乐需要时可以配合使用弱音踏板,让音色发生改变。

四、总结音乐及技术技巧规律

这首前奏曲难度适中,音乐对比明显,曲式比较好分析,演奏当中技术同音乐相得益彰,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能够完成此曲并从中获益。通过此曲的练习与演奏,从中获得很多有关钢琴演奏的规律启示,这些启示是培养良好的演奏意识所依赖的重要元素。

(一)音乐表现规律

1.对比原则

音乐的表现离不开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音乐上就是对比,这里包括速度的对比、力度的对比和音色的对比,只有对比才有变化,只有变化才会有音乐情感的起伏,因此在演奏中要重视对比原则,目的就是要把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2.连续性原则

演奏的首要原则就是连贯和完整,这是完成作品演奏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一部作品是一个整体,它有各个部分构成,这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或是说音乐的乐思是完整的,这就要求演奏者以此为目标进行刻苦钻研和练习,不能因为个别难点而放弃完整,连续表达乐思是演奏者的基本素养。

(二)技术技法规律

1.和弦(包括三、六和弦以及七和弦)

各种和弦在这首作品中的使用使得和声不断变化,但是对于弹奏来说,各种和弦也代表着不同的把位手型,三和弦右手用1-2-3-5指弹奏,左手用5-4-2-1指,手型为左窄右宽型。六和弦右手用1-2-4-5指,左手用5-4-2-1指,手型为等宽型。四六和弦右手为1-2-4-5指,左手为5-3-2-1指,手型为左宽右窄型,不同的手型之间频繁转换,需要不断调整手的姿态以适应音乐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能够松弛地变换手型并且保证每个和弦的准确演奏和力度,是练习的难点和重点,需要不断感受、体会和思考,运用准确的动作意识来指导演奏。

2.保持音

保持音出现在乐曲中部右手部分,旋律用小指、无名指交替完成四分音符时值的连贯演奏,中声部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完成其余音的演奏,技术难点在于保持住一个长音符即旋律音并且突出这个音,在此基础上用更轻的力度去弹其余的两个音,整个段落都是连续这样的演奏。在乐句中还要体现强弱的起伏变化,这无疑又增加了练习的难度,通过练习能够达到上述目标,才能对此类音型有较好地把控。

3.八度

八度双音的弹奏在钢琴演奏中属于高难度技巧,和速度、力度因素成正比,一般用大拇指-小指演奏,也会用到无名指或中指,在该曲中并没有过快的八度连奏,而是作为重音和旋律音出现,不是难点却是重点,在练习当中特别要注意手指尖支点的稳定,这样才能弥补小指天生纤细的不足,把声音突出出来。

4.连奏和断奏

几乎所有的钢琴音乐作品中都会包含连和断两种最基本的音之间的连接方式,它具有普遍性。在这首作品中掌握连和断的演奏方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借鉴到其他作品当中。连奏或是断奏既包含了技术层面也囊括了意识层面,也就是说不仅仅手指上的动作是连或是断的,在心理意识当中也是相同的感受,这需要内心的歌唱和自然连贯的呼吸去配合。

5.力度控制

建立起重量的弹奏概念要比力量的控制来得更加重要。对于重量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手里提的东西沉不沉、有多重,我想大家都能说出大概,而要让大家讲一讲你用了多少牛顿的力恐怕没几人能说出一二。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多体验拎起不同重量的物品时用力的不同感受,所以钢琴弹奏与其说是用多少力量不如说是用多少重量放在手指尖。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手架子要牢固。打一个比方,凳子腿是不结实的,人坐在上面会掉下来,因为凳子腿不能承接上面的重量对地面形成的压力。反之,如果是结实的,那这样凳子腿完全能够承接重量对地面形成的压力。演奏也是如此,手架子不牢固,指尖就无法承接来自手指上方的重量。通过对重量大小的需要而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动作力量,从而改变声音的力度,重量越大、速度越快声音音量越大,反之,声音音量越小。

综上所述,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断积累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将它们连成线织成网,架构成一个具有理论高度的系统,从而指导自身的学习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演奏意识水平,在钢琴演奏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猜你喜欢
乐句和弦声部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