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的上海经验与思考

2019-11-08 06:15张继玺王欣
中小学管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育装备质量管理

张继玺 王欣

摘要教育装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当前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对教育装备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调研发现,上海市逐步建立了系统、规范的教育装备管理制度,构建了“市级统筹、各区指导、学校自主管理”的三级网络管理,不断加强教育装备的全程化管理。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水平,建议厘清市、区、校教育装备管理的职责权限,适时修订教育装备标准,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常态化安全管理机制。

关键词教育装备;质量管理;三级网络管理;项目论证;联合巡查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9-0052-03

教育装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如何针对新时代教育装备质量的新要求,构建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教育装备服务水平,成为我国教育装备管理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上海市中小学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特色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力促进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本文仅以上海市为例,结合有关政策文本和实地调研,梳理近年来上海市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的实践探索和有效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其他区域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实践探索:构建市、区、校三级网络管理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基础教育朝着均衡高位的方向发展,对教育装备的管理也逐渐完善,从政策设计到制度架构,再到构建市、区、校各司其职和有效衔接的三级网络管理,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1. 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制度

上海市根据教育部要求和本地具体发展需要,从顶层制度政策设计和完善着手,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中小学教育装备配备标准、行业标准等有关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

在市级层面,2004年,上海市颁布实施《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这是上海市教育装备管理的基础性文件,主要对学校基础建设尤其是学校校舍等硬件提出了标准。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出台《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其后又颁布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和有选择性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装备建设指南》,其中对适应全市普通中小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应配备的基本仪器设备的配备数量、规格等作了详细规定。该文件的颁行标志着上海市中小学阶段教育装备配备迈上进一步规范的台阶。2016年,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装备情况,上海市印发《上海市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装备配备指南(试行)》,为随班就读学生实施个性化课程提供资源支持。同时,上海市还先后制定配套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若干意见》等,使得教育装备质量管理进一步专业化和细致化。

从区域层面来看,上海市一些区从本区教育装备工作实际出发,也颁布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如《嘉定区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设备采购工作管理的意见》《虹口区教育系统专项设备预算申请和配置管理的实施意见》《浦东新区教育装备采购和质量管理操作要求》等。这些区域层面的制度文本,有的重在经费管理,有的则针对采购流程予以规范。

2. 完善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架构

近年来,上海市对教育装备质量管理工作逐渐形成“市级统筹、各区指导、学校自主管理”的三级网络管理。上海市级层面的教育装备指导机构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其主要职能是针对各区和学校进行业务指导和协调。鉴于上海市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市、区两级管理并以区为主的模式,与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相对应,各区教育局也建立专门的装备中心(站)。下面结合调研情况,重点分析上海市各区教育装备管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情况。

其一,设立了专门的教育装备管理机构。大多数区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从名称来看,各区的教育装备管理机构叫法有所差别,如区教育资产管理中心、区教育基建管理站、区教育工程管理中心等。大多数区的名称主要集中于“基建”“校产”“工程”等字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海市教育装备的质量管理重点依然停留在相对固定的器物和资产等层面,而对可移动的教育装备资源管理则相对薄弱。这一点在针对各区教育装备负责人的访谈和座谈中,也多次得到印证。

从上海市各区的管理文本来看,绝大多数区教育装备管理机构以教育局公开发文或内部管理制度的形式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文本内容侧重点不同,修订更新的时间也有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区对教育装备的管理规范水平的差异。

其二,配置了专职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队伍。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区专职管理人员在4~6名,人员职责和分工也相对明确。管理人员最多的是浦東新区,这主要和浦东区域广大、中小学众多有关;管理人员最少的是崇明,只有2名专职人员;松江区的6名管理人员中,有2名专职、4名兼职。

其三,完善学校教育装备采购和管理工作。调研的85所学校中,83所学校的教育装备采购部门由学校总务处(有的学校叫后勤处)负责,2所由学校教导处负责。管理部门基本都是以各校总务处和教导处负责(有的包括信息部门)。调研发现,85所学校中,43所学校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由兼职人员组成,比例超过50%。这些兼职人员年龄总体偏大,其知识结构、专业素养等未必能够完全满足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的专业化需求。

3. 加强中小学教育装备的全程化管理

其一,建立健全采购和论证制度。调研发现,各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基本都能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政府采购程序,实施教育装备招标采购。至于哪些装备由区采购,哪些由学校采购,各区的标准存在差异。有的以经费额度作为标准,有的根据采购项目内容为标准。比如:普陀区规定“学校自筹经费且在20万元以下的分散采购项目”由学校自行采购;徐汇区则规定“除教育局统一采购以外的设备,其余的都由学校自主采购”;其他区基本都是根据学校的特色项目和实际需求而定。关于采购的项目论证,由区采购的项目,14个区中有5个区需要全部论证,9个区则根据项目的实际进行部分论证;由学校负责采购的项目,14个区中有5个区需要由所在教育局全部审批,9个区则视项目情况而部分审批。

其二,建立竣工装备验收制度。调研发现,对于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一些区、学校组织专家或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参与验收工作;对于学科性强、较复杂的项目,有的学校还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先行试用,再予以验收。验收的形式主要包括学校自行验收、专家现场验收和产品抽样送检验收三种。对于学校的家具类产品,特别是环保要求比较高的儿童家具,一些学校从原材料开始把关,进行全程的质量监控。

其三,建立装备质量抽检和管理维护制度。14个区的调研中,12个区对售后的装备产品作抽检。在抽查的周期和做法上,各个区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如:闵行区建立各个学校教育装备产品送第三方质量抽检制度;嘉定区主要对采购的大型玩具做抽查;青浦区每学期开学前抽查一次;虹口、浦东等区每年抽查一次。调研发现,各区和学校都建立了产品质量售后维护制度,如采购的装备常常在招标时预留质量保证金,以此制约供应商的服务质量。

二、问题呈现:管理与质量监控机制有待完善

中小学教育装备质量管理涉及观念认识、部门合作等多个层面,条缕纷繁,因为教育装备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与校舍空间、教学管理、学校文化、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深度融合。[2]毋庸讳言,上海教育装备管理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在全国其他省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1. 各级教育装备管理机构职责不清

一是不少区的教育装备管理机构职能、边界、体系不清晰,仅从上海市各区的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的名称不一就足以反映实践的困惑。二是不少区采购装备的“拍板权”在财政部门,机构的人员培训权在教研部门,由此造成专门的教育装备机构被边缘化的现象。三是不少区、学校的装备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其专业能力无法胜任对于一些超出常规的、比较复杂的仪器设备的采购和验收。为了完善教育装备三级网络管理,确保装备质量,市、区、校各自的职责和边界需要进一步明晰。

2. 教育装备标准和质量监控机制存在一定缺失

调研发现,当前中小学教育装备质量管理存在两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产品标准存在滞后或混乱现象,即便同一类装备产品也存在国家、地方和行业的不同标准。比如:在一所新建学校,“新装备”进入“新教室”后,检测的甲醛含量标准常常以装备或教室一方为准,而事实上两者叠加起来已经超标。二是现有招标采购机制存在一些漏洞,在招投标过程中容易发生低价中标的情况。低价产品质量常常存在较多问题,加之部分学校出于节约成本而忽略质量考虑,导致劣质产品进入学校。

3. 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调研发现,学校教育装备存在安全隐患的两个重点领域是体育设施设备的陈旧和化学药品处理。一些学校篮球架、单双杠等体育器材已超过安全使用年限,虽然表面完好但内部锈蚀损坏,继续使用可能带来隐患。一些学校对化学药品的管理和处理不当,因各种障碍又没有渠道找到有资质的企业来回收处置,这些都可能污染环境并影响师生健康。

三、对策建议: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

1. 厘清市、区、校教育装备管理的职责权限

首先,进一步明确市、区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尤其是各区教育装备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学校教育装备产品采购的指导工作,完善学校教育装备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发布教育装备产品标准信息及合格产品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教育装备的管理人员不仅应是专职人员,更应是专业人员。建议建立市、区、校三级一体化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培训周期固定,培训内容全面,尤其要增加产品标准的专业内容培训。

2. 适时修订教育装备标准,完善质量监控机制

首先,建议国家适时修订完善教育装备技术标准,可在整合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教育特性的产品鉴定技术标准,并将“参考标准”变为“强制标准”,确保教育產品的适切性和安全性。其次,针对采购机制漏洞,强调质量为先,逐渐改变以价格中标的采购制度,从源头保障教育产品的质量;逐步建立教育装备产品评估制度,定期发布优秀产品和劣质产品商家名单。

3. 建立常态化安全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装备中心和专业的运营维护单位联合巡查制度,在每学期开学前对辖区中小学的体育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建立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常规检查制度,每天对体育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修;建立体育设施设备到期强制报废制度,对于地处海边易遭海风侵蚀的学校或规模大、使用频率高的学校,体育设施更应及时更换。

其次,针对学校化学药品管理、处理问题,学校层面应建立清晰的台账管理制度、即用即买制度、双人双锁管理制度等;市、区层面,可探索建立统一的化学药品管理和处置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淑芬. 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装备工作专题会议召开[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5).

[2] 张晓. 新形势下实现教育装备跨越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9).

猜你喜欢
教育装备质量管理
黑板、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机效能评价指标制定
积极推进教育装备特色化建设
最小费用流理论在教育装备运输中的应用
简论教育装备与历史学科的关系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浅谈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重视调研分析完善中小学教育装备集中采购专管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