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新 王燕
摘要北京市北京小学作为与首都北京同名、与新中国同龄的学校,在70载的教育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特色。为了传承建设新中国的教育理想,学校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寄宿制教育特点以及培育革命后代的目标,又在新时代背景下完成了办学理念和方式从“寄养”到“教养”、从一校到一体两翼、一校多址的转变。为了传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学校提出并践行“五养”教育思想,系统推动学校管理变革。为了传承学校优秀文化,学校长期发扬红色教育传统、厚植师德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和强大的动力源。
关键词新中国70年;北京小學;寄宿制教育;“五养”教育思想;“三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9-0030-04
“北京,北京,千年古城,我们的学校与你同名,跨越世纪风雨历程,美好的理想在这里诞生……”在伟大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的南城,有一所与新中国同龄、与首都同名的学校,她就是北京市北京小学(以下简称“北京小学”或“北小”)。这所以“北京”二字命名的小学成立70年来,始终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她的发展牵动着几代人的记忆,凝结着一批批北小人的心血和智慧,也向一代代少年儿童、一批批教育工作者传递出“脚踏实地做事、顶天立地做人”的教育誓言。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小学也迎来了建校70周年的日子。此时回顾学校70年的发展历程,更有着一番特殊的纪念意义。
北京小学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从1949年6月19日建校的那一天开始,学校就把建设新中国作为教育的崇高理想,把培育革命后代作为重要的教育责任。
1. 勇担时代重任,通过寄宿制教育培育革命后代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同志为了夺取斗争的胜利,南征北战,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子女有的被留在农村老家,有的被寄养在老乡家中,失去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随着北平的解放,革命干部进入北平,许多被寻找回来的革命后代也汇聚北京,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正如北京小学的老校歌中所唱的那样—“蓝天高,硝烟散,五星红旗插云端,辞别黄河太行,远离哺育我的家乡。为了建设新中国,学习、劳动、锻炼!”
当时,为了支持这些革命同志全力投入新北京、新中国的建设,为了更有效地针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教育,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公立寄宿制小学—北京小学,实行供给制,使其担当起教育培养这些革命后代的责任。当年,这些孩子和老师全部寄宿在学校里,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进行劳动实践。有的孩子因父母工作太忙,周末和节假日也住在学校。可以说,学校的建立、发展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才开始兼收附近的走读学生。
北京小学建校之初,为了培养这些新中国的建设者,一批革命青年走进这里,成为学校的开创者,她们中有复旦大学毕业的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同志,有充满革命教育情怀的禹培芝、伍真同志,有刚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陈玉华同志。由于学校刚刚组建,校内教职工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禹培芝同志、伍真同志,就带领这批年轻人在“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指导思想下,克服诸多困难,挑起寄宿制学校管理这副重担。张廉云同志还多次向党组织提出把私立自忠小学交给党,1950年,北京市委决定把私立自忠小学并入北京小学。
2. 助力教育强国,探索新时代办学理念与方式
建校70年来,北京小学一直传承着建校之初的崇高教育理想、强烈的担当精神,“为了建设新中国”的信念一直鼓舞着学校开拓创新。
首先,学校实现了从突出“寄养”到强化“教养”的办学理念转换。1995年北京小学恢复寄宿制后,时任校长吴国通结合当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多的特点,提出将“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作为寄宿教育的宗旨,强调教育的力度要大于养护。同时学校引导学生在寄宿生活中学习做人做事、求知探索、合作共处、健体强身。目前,北京小学的寄宿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其次,学校实现了从单体学校到集团化发展的办学方式转变。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北京小学成为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先行者。从2000年开始,北京小学相继在北京市西城区、大兴区、丰台区、通州区、房山区,以及辽宁大连等地建成10所分校,形成了一体两翼、一校多址的办学格局,其中“一体”指北京小学,“两翼”指包括寄宿、走读两种办学方式。2011年,北京小学在北京市西城区教委的支持下,组建北京小学教育集团,率先进行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并围绕文化培植、队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多方面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有效策略,有效提升了集团内各成员校的办学质量。
翻看北京小学的校史,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所时刻都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学校。建校70年来,秉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一代代北小人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
1.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集体共研提升教学质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北京市委做出《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北京小学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目标就是使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到全区、全市最高水平。当时,由于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建校,大部分教师教龄还不满三年,业务水平较低。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领导不断深入课堂,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发现教师对算术基本概念讲得不突出、不明确,就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学生期中试卷,再结合问题深入课堂听每堂算术课,和教师们共同研究改进教学策略,学生的升学统考成绩由区第九名跃升为区第二名。1959年11月14日,《北京日报》曾以《北京小学教学质量迅速提高》为题对我校的教学改革成果进行专题报道,1960年北京小学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红旗学校”荣誉称号。
2. 坚持“五育并举”目标,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是北京小学一贯的办学方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就是其生动写照。1955年,北京小学迁入新址,校舍中新增了唱歌、自然、图画等专用教室,以及图书馆、仪器标本室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组织学生观看儿童剧、组建学校体育运动队等活动,更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958年,在“教育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学校加强了劳动教育,划分了保洁区、绿化区等责任地段,随后开设了校办工厂,生产木制两面象棋,安排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劳动教师指导下参加生产劳动,为劳动教育的深化开辟了新的实验园地。60多年前,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曾在北京小学取景拍摄,电影主题歌《让我们荡起双桨》传唱至今,从影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北京小学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
北京小学校友、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先生回忆起在北小的学习生活时曾感慨万千,称北京小学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为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直至今日,北京小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不懈努力,一以贯之,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如北京小学的年度荣誉奖分为文学艺术、体育健身、科学创造、自主钻研、劳动与公益等不同方面,面向每一个学生,提出“不看证书看事迹,不看成绩看精神”的评审主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追求、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做最好的自己”,这种面向全体的基础教育,正是北京小学多年来的价值坚守。
3. 践行“五养”教育思想,系统推动学校管理变革
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北京小学坚守教育的本真,尊重规律来办教育,这里所说的“规律”就是指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现任校长李明新认为,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回归它的基础性,儿童的成长要慢养、顺养、牧养、素养和调养。“五养”教育思想是对“心中有儿童”这一理念最好的阐释。
为了践行“五养”教育思想,北京小学在教育改革中追求“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通过多年来在“课程、课堂、课时、课业”方面的系列改革,总结出“减负提质”的经验,受到社会好评。比如:学校尊重儿童生活特点与成长特征,设计了“四季基础课程+四季实践课程+四季特色课程”的课程结构;针对课堂教学“僵化、虚化”的问题,逐步形成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针对课业减负研制了“北京小学学本”,对作业时间、数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达到了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的效果。
同时,学校立足促进组织变革,提出自主型、学术型和民主型的“三型”管理理念,以此调动广大干部、教师、家长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还提出“共建良好教育生态”的理念,以诚信和情感为基础,打造家校育人共同体,使家校关系更和谐,师生关系更友善,学生成长环境更生态。
总之,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教育怎样改革,不变的,是北京小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一教育价值的追求和坚守。
70年来,北京小学坚守教育初心,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文化,并使之在一代又一代北小人的心中扎根、传承。
1. 发扬红色教育传统,培养主动作为的“红色”传人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同志从建校之初,就一直关心北京小学的办学工作。他曾为学校题词,勉励学校:“用科学文化知识,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作为一所具有“革命基因”的红色学校,北京小学的少先队工作早已形成自身特色。例如:学校少先队工作注重仪式教育,在入队仪式中,会邀请家长以老队员身份为孩子佩戴红领巾,旨在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又如:北京小学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学长制”,由学长帮助学弟学妹辅导功课,帮助他们做值日、出板报,带领他们一起做游戏,开展读书沙龙、体育竞赛等活动。当时,正是北京小学的少先队教育,激发了少先队员为新中国建设发奋学习的热情。1951年,新中国派出了第一个少年儿童代表队赴苏联参加阿尔迪克少先队夏令营活动,北京小学的黄琛同学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应邀参加此次活动。几十年后,当他回忆起那段访问经历时,还深感光荣与自豪。
而今,北京小学依旧坚持用红色教育培养“红色传人”。例如:学校在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上,不但要求在少先队员仪仗队的护卫下出国旗,而且要同时出党、团、队旗,以强化师生对党的认识。学生在国旗下的庄严宣誓以及党员教师在国旗下的演讲,更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自我教育的动力。
2. 厚植师德文化,培育“温暖学生记忆的老师”
在70年的教育实践中,北京小学形成了“师德为先、爱生如子、专业立教、廉洁从教”的文化传统。比如:坚持家访就是北京小学教师的一项工作传统,特别是为了帮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一年级班主任老师暑假上门家访率能达到100%,其他年级也会在每个假期按比例进行动态家访。学校在2014年前是从全市招收寄宿学生,所以有的班主任要跑几十里路到远郊区县去家访。家访中,教师与家长共同研讨学生成长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让学生和家长都对新学期充满信心与期待。家访成为家校和谐共育的纽带。此外在师德建设上,学校把师德觉悟提升与教师人格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做温暖学生记忆的老师”成为北小教师自觉的工作追求与幸福。正是由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北京小学才有了今天的事业发展。
3. 秉承创新文化,提供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创新是北京小学改革发展的动力源。在每个发展阶段,北京小学都有探索教育规律、勇于教育实践的创新精神。在建校之初,北京小学接收的革命后代年龄从四五岁到二十几岁不等,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有些孩子虽然年龄很大,却还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为了让这些孩子快速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并且能够按期毕业,学校专门成立了文化速成班。据校史资料记载,当时的老校长陈玉华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她和其他学科教师一起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作。
上世纪60年代,北京小学也正是通过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成为北京市基础教育战线的红旗学校。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小学坚持科研兴校,通过探索实施“主体教育”使学校迈上了新的台阶。而今,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是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下,北京小学保持并发扬创新发展的文化传统,使得自身的办学形象更为鲜明。正是在这样的创新文化中,北京小学才诞生了“五养”教育、四季课程、“三型”管理、“实活”课堂、集团化办学;正是在创新文化的引领下,北小人才能一直伫立改革潮头,不断追求卓越,引领教育发展。
70载风雨历程,70载春夏秋冬,70载砥砺前行,北京小学犹如一位智慧的长者,带领一代代莘莘学子走向盛世繁华,引领一代代北小人明确前进的方向。北京小学的校园中有两处文化景观—滴水亭、涌泉池,寓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小学这所“希望的摇篮”,将带着感恩的情怀,继续在发展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用新的贡献回报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