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力克扎提?尔西丁
摘 要: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学好英语是一门艺术,需要用语言来传递,而言语行为理论是当前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英语翻译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转变传统学习方式中重语法轻语境的观念。因而本文围绕言语行为理论展开了论述,并探究了这一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实践;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7-0016-02
引 言
随着规定语言学向描述语言学的转变,人们对语言行为的关注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学者的关注点已倾向于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受语法限制的语言,这就使传统的规定语言地位受到影响。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它可以通过人们的语言描述挖掘人们说出这句话的动机,并让接收者采取相应的行动。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提出并且创立的理论,之后赛尔对其理论进行了展开和发展,他们认为语言行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言内行为;第二类,言外行为;第三类,言后行为[1]。就具体的各个层次而言,所谓“言内行为”,就是直接从字面表现出的意义,即直接发出的声音和组成的词语;而“言外行为”就是指那句话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所谓的“话外之音”,其往往会以语境为转移,理解起来要费力一些;而至于“言后行为”,就是说话后通过分析所产生的结果或者后果,即听话者听懂了说话者话外之音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手段。
例如,英语短句“It is not here”,从具体的翻译实践来讲,从言内行为的角度出发,说话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其中的字面含义,没有涉及其他任何实际的交际意图;从言外行为的角度来看,说话者可能是对某一些现状不满而发出抱怨,为了不想直接表达出来,采用了一种委婉的说话语气;从言后行为的角度来讲,有可能是说话者希望听话者能够听懂其中的弦外之音,从而希望周围的人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动作措施等。与此同时,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层层递进,由字面解读逐步发展到富有内涵,再到获得翻译认同感。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分析
1.剖析,解释阶段——以言語行为理论捕获英语翻译的意图
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借助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之力”,以明晰或者隐晦的方法传递这种“弦外之音”。所谓英语翻译,就是重复再现原来的文本,达到重构作者意图和表达原来思想的目的[2]。在这个英语翻译阶段,可将其分为两个层面:原有的陈述层面和美化层面。
首先是语言表达的陈述层面,即语义层面。在这个层面上,翻译者需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再借助自己掌握的词汇资源和语法结构,先在脑海中对要翻译的原文形成与中文形式意思一致的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意念,然后逐字逐句地层层展开分析,以便能够获得更多关于译文原文的语义信息。
其次是美化层面。正如某些翻译学者所说的,语言之中蕴含着思想。因而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不仅要将原文译出来,而且要通过高超的语言把控能力,借用相对华丽的英语辞藻来表达原文的意思。例如,将汉语翻译成英语不妨使用频率高的高级词汇以及更复杂的语法结构和句型;在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要在保留原有英语意思的基础上,借助原文的语境达到汉语的协调之美。
下面以《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句话为例,分析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获得最贴切的原作意图的译文表达。从陈述层面来说,“there was no love lost between them”翻译为:他们之间并没有失去感情。从传统语义——句法模式的翻译角度出发,我们会得到陈述层面与原文对等的表达,但是在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以言行事的框架下,人们说出一段话语的同时往往在实施一种行为。“there was no love lost between them”这一段是作者用来描述赫斯特伍德与妻子间的感情的,作者希望能够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出夫妻实际关系的冷淡,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语言表达的陈述层面,就不能对原作者的意图产生深刻的顿悟和把握,这样便会导致译文的“失真”。从美化层面上看,就是赫斯特伍德与妻子之间毫无感情可言,从联系句法结构的翻译角度出发,就只是得到与原文对等的表达,但是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尤其是言外行为的框架之下,结合这个名著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作者是为了借助最简单的话语来反讽他们之间感情的淡化。
2.再现阶段——以言语行为理论选择翻译原文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学生要基于言语行为理论,深入挖掘原作信息,在正确把握原文意图的基础上,借助能够接触到的翻译方式,以一种现实可行的方式将原文意思再现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将译文以人们认可的方式展现出来,使人们可以轻易接受。
以英语中被广泛使用的商业英语为例,碳酸饮料雪碧的名称为“Sprite”,本来是“鬼怪,机灵鬼”的意思,如果采用愿意,在汉语文化中是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的,而翻译为“雪碧”可以给人一种很凉爽的感觉,同时能够融入汉语文化氛围中,可以使这款饮料更加畅销。再如,国内某商家将白象作为“商标”,企业的产品在国内推广得很顺利,但是在推向国际的过程并不顺利,原因是该商家将“白象”进行了直译,没有考虑翻译后的名词是否过于冗长和烦琐。由此可见,在英语翻译的实践过程中,翻译者应结合具体翻译的材料,由内而外地了解其特点,再三斟酌后选择最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出它的意思,从而更全面地呈现出翻译材料的特征。
3.共鸣阶段——以言语行为理论获得英语翻译的一致认同感
有翻译家指出:“英语相当于产品,翻译相当于成品,为了有效测定成品与实际目标产品的差异,就要从英语翻译的认同感出发,要在审视译文中,彻底化地实施一次完整的英语翻译实践。”例如,某位学生把广告语“滴滴醇香,意犹未尽”翻译为“every drop of the coffee is aromatic and dense, and you may still feel thirsty for it after fishing the cup”,获得了其他学生的一致认同感。其实这个广告语是麦氏咖啡的广告,翻译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是说明这种咖啡口感醇香,可以令人回味无穷,以这种寓于情境化的方式进行翻译,准确而又高级地表达了产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这种认同感能够通过该咖啡的产品销量和多媒体热评得到实时检验。
结 语
总而言之,言语行为理论是当代语言学中常见且常用的理论,也是言语研究中的重点之一,对英语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因而,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要掌握这种理论,并且要善于利用其理论内涵,让它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由字面化的浅薄朝着内涵多样化的方向前进,也可以将其作为评判自己译文水平标准和合规的重要准则,促使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陈思妍.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青年与社会:下,2014(10):242.
尹姣.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23):196-198.
作者简介:买力克扎提·尔西丁(1994.10—),女,新疆托克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