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军
(三明学院体育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随着普通高校教育的发展,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改革的核心,因此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应不断探索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从而形成新的符合本学校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如何寻求适应与高校体育发展的新教学模式,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向前推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1]。本文针对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探索分析新的教学模式。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些改革性的建议。
从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普遍采用以下几种的教学方式。
从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普遍是采用两段式教学方式,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普修的体育教学课程,大学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大学一年级课程普遍采用统一性的课程要求,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并且课程内容重复非常严重,不能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来满足学生对体育各个项目兴趣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大学一年级普修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大学二年级选项的体育教学内容无法实施比较有效的衔接。
表1 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与结构
1+3 教学模式是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和大学二年级的两个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这种教学模式是用一学期的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体育课的教学情况,并让学生了解大学体育课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等,以及不同老师的不同教学情况,为学生接下来的选项课的选择内容提供依据[3]。
这种教学模式是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总共四个学期都开设体育选项课,选项课的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体育不同项目的兴趣和爱好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两年都开设选项课程会受到教师师资、教学场地、器材的影响,开设的项目会受有一定的局限性[3]。
‘学分型”的教学模式是按体育课教学大纲培养计划要求,修满规定课时达到基本达标要求即可拿到学分, 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师资、教学场地、教学所需器材的要求较高,学生自主选择上课的时间、上课项目和上课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造成一些老师一学期的学生过多或者过少,从而使教师师资及场地器材分配不均匀而造成某些项目的欠缺。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在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总共四个学期都开设体育选项课,采用俱乐部教学的形式上课,俱乐部型的教学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意识学会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但是,采用此教学模式时对教学管理、场地器材、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都比较高,而一些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不足、教师的师资滞后等原因,比较少学校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2]。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必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终身教育理念,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优化设计。
大学一年级、二年级设置体育选项必修课(包括理论和实践课),每个学期32 学时,总共4 个学期,每个学期 1 学分,4 个学期共4 学分,必修武术课程,男女生武术内容统一、考评统一,取消大一的普修课基础课程,普及健身气功、八段锦、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等,在武术教学中做到淡化套路、突出教学方法、强调学以致用,以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更好的服务于大学体育指导思想“终身体育”这一课程的目标。
表2 新体育课程设置与结构
如表2 中的体育课程设置结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推行学生在网上“三自主”的选课,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开设排球、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艺术体操、排舞、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定向越野、啦啦操等选项课,普及健身气功、八段锦、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大学二年级开设排球、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排舞、体育舞蹈等选修课。 大学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开设排球、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排舞、体育舞蹈、五人制足球、三人篮球、花样篮球、游泳、健身、舞龙舞狮、啦啦操、花样跳绳等第二课堂选修课,理论部分以健身为主的相关知识、运动处方理论、营养与健康保健、简单的运动急救措施等,每门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科学健身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健身锻炼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健身锻炼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2]。
表3 新的体育课程评价结构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完善体育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对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对于体育教育管理和决策,都是至关重要的作用[3]。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切评价都需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当前的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特征的教育,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评价中需要注重促进学生发展性的评价[4]。
考核内容的一体化: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应包括:①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②体能测试;③体能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④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运动的行为,运动习惯等;⑤意志品质情况状态、自信心等[4]。既要考虑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又要兼顾学生第二课堂的锻炼表现从而能促进学生形成第二课堂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课后锻炼的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5]。
考核方法的一体化:考核方法将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最终考试成绩与学习过程评价结合起来, 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并关注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努力获得的进步与学生体育基础提高的幅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从而起到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要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场地器材、师资条件、校园文化等前提下进行具体及个性化的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三明学院是以培养教育人才为主的学校,根据时代对教育人才的新要求,总结以前实施课程模式的经验,对本校的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2008 年开始实行本科大学体育教学计划,经过不断调整和修正,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体育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具有新的特点,即示范性、实用性、社会性。
技术能力:学生的需求在变,认知在变,因此要不断更新,适时调整课程,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变之际,必须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师及教练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多出去进修,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激发教师自我学习的动力[9]。
地方性本科院校存在着双师型教师不足,学生个性需求与教师职业能力不相匹配问题,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不了学生第二课堂对教师队伍的需求。学校除了自己培养,还可以寻求外力,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加入第二课堂队伍的建设[7]。 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扎实的体育专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担当起传播体育基础知识的重任,还需具备良好的品质,教书育人以及科研、创新的能力等,为此,要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师教育结构,强化体育教师教育的功能,更新教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改革基本思路中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育改革是核心,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9]。
学校教务处应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中,统筹考虑课酬,上课时间、教师配备等,突出对岗位职责、指导要求、形式内容、期末考核等规定,把教师指导第二课堂的情况与工作量、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结合专业特色,明确具体要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把第二课堂纳入到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保证各项活动开展,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的长效发展[9]。
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推动的作用, 促使教师转变思维方式,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实践锻炼,体育教学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教材的教学过程要有创新精神,并把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创新,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 体育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手段,并能更多的学习掌握新兴的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每位教师都能开设出多种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真正做到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 在体育教师的业务考核、职务评聘和评优评先中应以教学为重,要依据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和敬业精神等为主要考核指标,而不应该如目前普遍的做法主要看科研分[9]。
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器材, 近几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场地已成为各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在新教学模式情况下,将在第二课堂时间充分利用体育场地,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校的体育场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尽可能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以满足体育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因此,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形成,才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1)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普遍以“2+2 教学模式、1+3 教学模式、选项课教学模式、学分型、俱乐部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由于受场地器材,师资条件等影响,开设的项目或多或少存在着局限性。
(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必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终身教育理念,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优化设计。
(3)重构体育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 推行“新”的课内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一体化,提高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表现评价的权重, 促进学生形成第二课堂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养成课后锻炼的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4)要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器材、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师教育结构,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前提下进行具体及个性化的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