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域下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区域适应性研究

2019-11-08 11:57汪飞燕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在校生供给侧产业结构

汪飞燕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1131)

2015 年11 月,中央提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要大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而进一步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长效动力。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机构设置和建设上,提升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与适应性;通过动态优化和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资源配置,提升职业教育有效供给的力度,助力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升级。

1.安徽省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1.1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安徽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毗邻江苏、浙江,位于长三角辐射地带,再加上受到皖江城市带各类政策的影响,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安徽省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 支柱产业包括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化工和装备制造业等。

从2009 年开始,安徽省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 2011 年开始全国经济增速逐渐减缓、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增幅水平。2018 年底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30006.8 亿元[1],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2%;2014-2018 年安徽省GDP 总量及增速情况如图 1。 2018年安徽省GDP 增速全国排名第6, 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与2016年、2017 年相比均未发生变化。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数据,2018 年安徽省财政收入5363 亿元、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进出口总额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企业利润增长15%,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均稳步、持续提高。

图1 2014-2018 年安徽省GDP 总量及增速情况

1.2 安徽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多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随着皖江城市带、长三角经济带的不断发展并受其政策影响, 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省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产值增长为16.1%,产值占比由 24.7%提高到 29.5%。 但无论是规模还是体量都较小,新兴产业对GDP 的贡献度仍然较小,短期内无法改变省内产业结构现状。

2018 年安徽省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638 亿元, 增幅为3.2%;第二产业增加值 13842.1 亿元,同比增长 8.5%;第三产业增加值 13526.7亿元, 同比增长 8.6%。 2016、2017、2018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10.5:48.4:41.1、9.5:49.0:41.5 和 8.8:46.1:45.1;从数字变化可以看出,安徽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例不断减少,二三产业占据大头,第三产业不断提升。 但与全国 2018 年 7.1:40.7:52.2 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数据比较,安徽省产业结构仍然有很大的调整空间,需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

1.3 安徽省“十三五”期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 ”

“深入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初步建成功能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0 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60%。 ”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推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

表1 是安徽省“十三五”期间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

表1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重点产业发展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整理)

2.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在目前理论界中,普遍采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计算来测度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合理程度、不对称程度[2]。其具体衡量公式如下:

在该公式的具体测算中,当计算出的“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越趋向于0,表明产业结构与该产业相对应的就业结构匹配程度越高,资源分配与经济效益达到最高化水平。 偏离系数在(-0.5,+0.5)的区间之内都是比较正常的。 如果该数值为正数则表明出现了正向偏离,说明该产业的就业人员属于不足状态,该产业仍然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如果该数值为负数表示出现了负向偏离,说明对于该产业的目前发展来说就业已经饱和,甚至可能会导致该产业内失业状况的出现。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下文所调研数据均为2017 年底之前的数据。表2 为近年来安徽省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计算表。

表2 2015-2017 三年间安徽省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计算表

(数据来源:根据2018 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资料整理)

从表2 可以分析出,2015-2017 三年间安徽省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平均数分别为 0.471、0.466、0.477,均小于 0.5,但是都已经接近0.5。 这表明安徽省近年来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比例尚可,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中,第三产业的偏离度系数在[-0.01~0.0353]的区间内,绝对值均小于0.1,表明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均衡性较佳。 而第一产业偏离度系数在[-0.695~-0.652]区间内,第二产业偏离度系数在[0.692~0.752]区间内,绝对值均超过了 0.5,表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的欠佳, 结合上文对安徽省“十三五”期间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可以得出,目前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程度仍有待提升,从发展第一产业迈向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从而同步实现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均衡。

3.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分析

3.1 安徽省高职专业结构整体性分析

据统计,到2017 年底安徽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74 所,其中公办院校58 所,民办院校16 所。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15 版)》标准,目录内包含了19 个专业大类、99 个专业类、共769 种专业。 截止2017 年底,安徽省高职院校所有专业数为90个,在所有专业类占比为90.9%。

截止2017 年底,安徽省高职院校共有专业点2875 个,排名前十的专业点布局如表3 所示:

图2 2017 年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点布局(前十位)

3.2 安徽省高职专业整体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地区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之间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专业结构中的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量,对于一个地区的从业结构、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表3 是2015-2017 三年间安徽省高职院校三次产业分别的招生数量、在校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的统计。

表3 2015-2017 年安徽省高职专科院校三次产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

(数据来源:根据2016-2018 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资料整理)

同时我们引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其计算方式为专业点设置比重与产业比重之间的差值; 并将该指标扩展至招生结构、在校生结构、毕业生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偏离度,计算方式相同[3]。 这些指标相应内涵为:当偏离度绝对值=0 时,说明专业点设置(招生结构、在校生结构、毕业生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最为匹配、适应度最高;当偏离度>0 时为正向偏离,说明专业点设置(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量)对于该产业来说相对过剩;当偏离度<0 时,说明专业点设置(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对于该产业来说发展不足。 表4为2017 年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招生结构、在校生结构、毕业生结构分别与地区产业结构之间的偏离度数值计算表。

表4 2017 年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招生、在校生、毕业生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

从表3 可以看出,在2015-2017 三年的时间里,安徽省三大产业比重逐渐调整,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进程逐渐加快,安徽省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发展格局。 但从表4 我们也可以看出,2017年安徽省产业结构比例为 9.5:49:41.5,第一产业在高职院校无论是专业点设置、招生数、在校生数还是毕业生数比例,都远低于第一产业产值比例。 这种专业结构不适应的情况究其内部原因主要是第一产业中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供应偏少。 第二产业在专业点设置、招生数、在校生数还是毕业生数比例偏离度区间为[-25.8,-21.3],反映在现实中的问题则是安徽省是工业大省,支柱产业包括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化工和装备制造业等, 高职院校对于第二产业的专业点设置支持力度和人才供应过少。 第三产业在专业点设置、招生数、在校生数还是毕业生数比例偏离度区间为[28.9,34.4],远高于产业结构比例,反映在专业设置中的问题是各高职院校应当适当控制专业点设置和学生数量总体规模。

3.3 安徽省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内部结构适应性分析

表5 则具体展示了2017 年安徽省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与高职专业设置之间的适应性。

首先来看第二产业内部,从表中可以看出,安徽省装备制造大类和土建大类专业数、专业布点数、学生数(比例)稳居第二产业前两位,远高于其他专业大类相应数据。 这与安徽省目前产业发展现状相符,安徽省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装备制造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而建筑建材业是安徽省“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产业。 但是除了上述两大专业类别,安徽省“十三五”规划中的一些重点发展产业包括资源环境、能源动力与材料、生物化工、轻纺食品等专业大类,在专业布点数、学生数(比例)方面,都非常低。 此外,安徽省“十三五”规划中的一些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环保、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产业等,在目前省内专业结构中设置非常少,甚至找不到对应的专业。 这些都是安徽省第二产业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表5 2017 年安徽省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情况

其次来看第三产业内部,从表5 中可以看出,安徽省高职教育中财经商贸大类专业规模最大,人数比例最多,远高于其他各专业大类;这与安徽省财经类相关产业对GDP 增长贡献率占第三产业最高相符。 表6 给出了2017 年安徽省第三产业内部排名靠前的相关产业产值及比重。 结合表6 可以分析出,电子信息大类在专业设置中排名第二, 充分彰显了信息化大环境下对于国民经济和专业设置的影响;但在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量及比例上,仍显不足。在第三产业内部对GDP 贡献排名第五的“交通运输”产业和排名第六的“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业”,其对应的专业大类无论是在专业点设置,还是在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方面,与专业设置相比,体量过小。

表6 2017 年安徽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3.4 具体专业与区域产业内部结构适应性分析

分析完了高职院校专业整体结构、内部结构与区域经济适应性和匹配程度, 接着再详细看一下具体专业与区域产业之间的适应性如何。 我们以第三产业中占GDP 份额最高的零售业为例,与之直接对应的专业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表7 统计了2017 年安徽省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体专业设置情况和招生人数等。

表7 2017 年安徽省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设情况与人数比例一览表

从表7 可以看出,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值占GDP 比重为7.04%,同时排在第三产业产值贡献率的第一位;这与近年来零售业迅猛发展的速度相一致。我国零售企业众多,结构性需求缺口日益拉大。根据调查显示,中国零售业在未来几年里各类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000 万人,而市场供应量仅有约400 万人,人才缺口高达近600 万人。 然而我们观察表7 里,与零售产业最对口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7 年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有20 所,占全省大专类院校的27%;然而无论是在专业点设置、招生数、毕业生数和比例方面,都过低,与安徽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零售业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不匹配。这样,通过统计分析高职院校某具体专业的专业点设置情况、招生人数情况、毕业生情况,可以得出该专业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契合度,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依据。

4.供给侧视域下安徽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对策

4.1 紧紧围绕国家供给侧改革战略, 高职专业设置向中高端技能型发展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我国三次产业转型调整发展趋势为:第一,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至更加合理的中高端比例;第二,产业内部发展趋向中高端;第三,传统产业在信息化社会中运用“互联网+”向中高端发展。因此,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规划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国家供给侧改革战略,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向中高端技能型方向发展。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战略方针,组织行业企业协会、职业教育专家,论证和调高现有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 例如,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在专业点设置时要向中高端方向调整,包括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信息化、生态农业等专业点;同时为第一产业培养中高端技能型人才。 而第二产业内部,结合安徽省“制造强省”规划方案内容[4],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对应专业点转移。 以新时期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对接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动漫制作技术等专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而第三产业中对应的专业点调整和改造也要结合安徽省“十三五”规划发展方向,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互联网+”传统服务业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4.2 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监管与指导, 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机构协调发展

要想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与宏观指导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专业设置监管力度。 可以参考德国等高职院校的做法,政府主管部门建设专门的信息公开平台,统计各个高校各大专业的招生、在校生、就业人数,以及各产业具体用工需求,对于专业设置和布局起到宏观指导作用。 此外还要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的专业论证和评估机构。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学校定期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和人才培养方案。再次,加强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力度。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监督和审查工作, 成立专项组织,对高职院校定期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督促全省高职院校按年份公开本校《教育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接受同行评议。 对于监管和评估过程中发现的办学条件不达标、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严重不符、招生就业行为不规范等情况,提出整改并强制执行;对于评估质量低下、招生就业率过低、市场评价不高的专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严重者可以取消该专业和招生。

4.3 围绕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专业供给紧密贴合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前文节选的安徽省“十三五”期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结合《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1 年)》,安徽省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根据前文分析的相关结论,可以综合得出:第一,安徽省高职院校在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对应的专业点设置、招生等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适应度不够;第二,专业点设置与全省转型升级以及制造强省建设战略目标对接不全。

在对策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综合指导之下,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结合市场实际对本专业相关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进行分析,同时深入分析产业内部结构与本专业在专业点、招生就业人数等方面的偏离度,根据分析结果统筹规划专业设置及布局。 例如,对于人才供给不足的第一、二产业中,除了要结合本校实际更加合理的设置专业点和人才供应之外,还要加大对一二产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应。 另一方面,结合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制造强省建设方案,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提升重点前沿专业和高新技术专业的占比。可根据本校实际开办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汽车技术、动漫制作、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等等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紧缺专业。

4.4 推进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工作, 突出示范效应以促进区域产业适应性

要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做大、做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是重中之重。 专业建设应当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能够精准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 首先,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下,扎实推进各个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的建设工作,通过这些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高职院校其他相关专业,形成优势专业群,进而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就业时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其次,政府主管部门对于这些专业在评选和建设时,要在政策、经费、制度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便利措施以促进其发展;并且对于新兴战略性产业、前沿产业相关专业,要鼓励并支持其进行评选、建设和发展,通过评选品牌专业等,对这些前沿专业以评促建,带动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建设工作。 第三,在宏观政策指导下,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示范性实训基地,以精准的市场和企业需求,带动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作用,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适应性。

5.结束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机构设置和建设上,提升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与适应性。通过深入分析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 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可以帮助优化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资源配置,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助力区域经济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

猜你喜欢
在校生供给侧产业结构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基于药学类在校生社会实践调查的人才供求探讨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