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声音

2019-11-07 11:38
文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徐则臣冯骥才唐诗

●张抗抗自称上海是她文学的起点

张抗抗近日亮相上海书展,带来最新散文集《南方》《北方》。1961年,张抗抗在《少年文艺》发表文学习作。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张抗抗因为长篇初稿显现的写作才能被发现,应出版社之邀来上海改稿,她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分界线》就是老谢手把手,一章一章修改出来的。改革开放之后,张抗抗与上海的关系尤为密切,源远流长,文学梦想一部分在上海得以实现。1979年,张抗抗非常重要的小说《白罂粟》发表在《上海文学》。小说《爱的权利》发表在《收获》,在《收获》发表的《淡淡的晨雾》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1981年,在《收获》发表《北极光》;《隐形伴侣》部分发表在《收获》……张抗抗动情地说:“我几乎所有重要作品都发表在《收获》。近年来,每年都在《上海文学》发表作品。”“上海,是我写作的起点。”张抗抗说。张抗抗与上海渊源颇深。父亲在上海受教育并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家里有很多亲戚都在上海。多年来她一直与上海的很多老朋友保持联系。上海作家王安忆、叶辛、竹林是她1980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的同窗;作家赵丽宏、王小鹰、孙颙、王周生等是她同时代的作家朋友。1961年张抗抗在《少年文艺》发表文学习作,得到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老师的指导。后来又在《少年文艺》发表两文学作品。1972年,张抗抗的处女作小说发表在解放日报上。1973年,她又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长篇散文《大森林的主人》,“这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开始,我是在上海出道的”。之后,她开始尝试长篇小说的写作。

●冯骥才认为知识分子应有“文化先觉”

冯骥才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知识分子要有‘文化先觉,要比一般人更先感受到时代所遭遇的新问题。”他说,呼啸而来的城市化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作为文化人和知识分子,有义务在社会倡导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不仅要倡导,还要知行合一”。他提到,研究院近期将组织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体系建设。“凡是进入国家名录的重要文化遗产,要对它们建立一个科学体系,否则我们保护便没有科学支撑,就不可靠了。”至于传统村落,在冯骥才等人的呼吁下,相关部门加大了保护力度,截至目前已评选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积累达6800余个。“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村子没人了,‘空心化现象很严重,这样一来评上传统村落也没用。我们正在探讨如何积极地应对和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谈及努力方向,他认为,不论文化遗产还是传统村落保护,一定要和当代人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能摆在那里“无人问津”。不过要把握好度,毕竟它们不是时尚产品,不能按时尚的标准加以改造。冯骥才说,正是几十年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历,让他对本土文化、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体认,将“文化先觉”化为更深层的文化自觉。

●刘斯奋称读古典诗歌是了解传统文化的捷径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日前携新版《唐诗小札》亮相南国书香节,在与现场读者谈唐诗时,刘斯奋称读古典诗歌是了解传统文化的捷径,除了诵读还可尝试动笔写作。刘斯奋称,《唐诗小札》早在1961年结集出版,是父亲刘逸生的倾心之作,“父亲早年在报纸上刊载一些介绍古典诗词的文章,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由此产生了《唐诗小札》”。据了解,《唐诗小札》最早成文于1959年,作者刘逸生针对当时少有介绍古典诗歌的通俗化读本,提出“用读书札记的方式,将唐诗注释、串解与鉴赏打成一体”,作品问世后一时间洛阳纸贵。在和读者分享为何要读唐诗宋词时,刘斯奋说:“中国诗词源远流长,仅唐诗就有4万多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各类题材。而阅读古典诗歌是了解传统文化的捷径,在不知不觉中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谈到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品读,刘斯奋说:“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它的目的是面向广大读者,让无论哪个阶段的人都能抱着兴趣读下去。它能带领人们进入诗歌的殿堂,教会人们品诗、写诗等。”

●徐则臣称《北上》得奖了,还要写《南下》

作家徐则臣是在上海书展上得知自己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当时他正在现场做活动,一位热情的读者跑上台向他表示祝贺。对徐则臣来说,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他说还没太回过神来。这一天,平常也不平常,徐则臣要参加两场活动,还带着《人民文学》杂志校样要看,并遭受著感冒头疼之扰。他说,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获奖不会改变这些,该干嘛就干嘛。在徐则臣看来,获奖总是有一定偶然性,写作是孤独的,但能得到专家、读者的呼应,就是幸福的。“无论这种肯定来不来,肯定要写下去。”徐则臣至今写作已22年,不算短,因为喜欢写作,所以还会写下去。谈及写作计划,徐则臣表示,《北上》有不少好玩的事儿,关于历史、现实、艺术的问题都可以展开,因此他想写非虚构散文集《南下》。

猜你喜欢
徐则臣冯骥才唐诗
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
北漂青年徐则臣: 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北漂青年徐则臣: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唐诗赏读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