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申红
内容摘要:19世纪英国小说界发展迅猛,女性文学创作也成绩斐然,女性作家群的崛起和獨特的文学现象成为世界文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简·奥斯丁、夏洛特·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乔治·艾略特……这些驰骋女性思想、敢为女性代言的优秀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让大众了解到女性群体在文学范畴的价值,其文学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在历史长河中流芳百世、熠熠生辉;《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玛丽·巴顿》《米德尔马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她们笔下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传世佳作,也对后来参与到女性文学创作、积极从事女权运动的个体,和开展女性文学艺术活动的群体,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谨以部分女性小说家为例,尝试通过具备实践意义的英国19世纪女性文学发展的相关内容获取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托经典文学形象解读女性创作特点和女性意识,探究19世纪英国文学前所未有的“女性小说家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思考女性文学创作对推动两性平等和女权主义运动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以期为当今蒸蒸日上的女性书写和女权运动提供一点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19世纪 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 女性创作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是随着生产能力优化而逐步构建起来的文化结构内容,呈现出文明、平等的现代主义精神。女性是这种文学内容的话语主导者、美学关联者、思维主体、经验获取者,它通常指具有女性性质或由女性撰写的文学作品。女性文学积极主动地挖掘女性柔弱外表之下的价值内核,向大众宣传女性在不同社会角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引导读者与不同性格、社会地位的女性开展精神层面的交流,并利用文学活动抵触那些贬低、无视女性价值的认知,通过坚强、果敢、勇于创新的女性形象来潜移默化的提升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一.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繁荣的时代背景分析
19世纪英国诞生了30多位颇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们竞相通过小说大胆表达女性心声、积极争取女性权益、奋力呼唤女性地位,以文学为武器反对世俗偏见,以笔为刃替女性同胞呐喊抗辩。她们的多部著作形成了女性思潮的规模和气候,打破了男性文学统治世界的传统局面,为男性话语长期统治的人类精神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一举将女性创作书写推上了世界文学大舞台。那么,究竟是什么让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黄金时代”成为在世界范围内的绚丽日出呢?
第一,在经济发展方面,维多利亚文化构建起了高速发展的经济结构,工业产值不断提升,解放了劳动力,使得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的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蒸汽机的出现使得英国国力有了质的飞跃。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英国具备世界前列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为女性的创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众多妇女走出家庭的束缚,逐步参与社会竞争。通过参与社会生产工作活动,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实践经验,提升了见识,优化了认知水平,增长了视野,锻炼了意志力,女性群体的品格呈现出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的优势。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中产阶级女性不必做太多事情来谋生,她们有很多空闲时间,方便阅读与创作。
第二,在社会政治方面,英国资产阶级试图寻找更多治理国家、参政议政的能力,社会结构呈现出法治、民主的趋势。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女性群体优化社会地位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随着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生产活动中,女性获得了离婚权、财产分割权、选举权、教育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因为这些群体的努力,才实现了英国女性文学运动的发展,获得了社会结构的优化。
第三,在思想观念方面,国外政治结构的变化、国际政治环境的调整影响了当时英国的思想理念、政治观点、社会文化,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认可个体的价值,提出博爱、平等、自由的理念,对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互助、节俭、自制、奋发图强”——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感召,使人们开始对日常生活产生了持久的关注兴趣。
第四,在文学传承方面,不同时代历程中的文学内容结构对于后续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19世纪女性文学小说的崛起与上一个世纪文学繁荣的前提存在因果关系,这也是19世纪女性开展相关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英国文学史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18世纪末期,女性参与到文学创作活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虽然18世纪女性文学创作内容存在桎梏与瓶颈,最为典型的是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文学内容依然依附在男权社会。但总的来说,这些女作家成为男性传统文学的一股清流,为文学的主题和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主题特点概论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创作的主题具备多元化的优势。大部分作品以女性为主角,相对细腻的文风吸引了一些女性群体阅读,女性文学创作的优势是擅长感情表述与性格塑造。这些作家从自身经历出发,独立思考社会变迁、阶层矛盾、个人命运、家庭环境、婚姻关系等问题,抒发了女性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露出对现实环境中男女关系不对等的愤慨,融合了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优势。她们的作品结合了女性人物的塑造、心理情感世界的刻画和语言艺术形式的创新。
众所周知,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作为男权社会的附属物,情绪被压抑,受到父权制社会的严格控制,在社会角色中处于被动、附属的地位,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她们无法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赢得属于自己的空间,更不要说拥有自由的权利。因此女性作家一直在致力于探寻自己的一方净土,追寻自己的秘境。无论是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是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玛丽·巴顿》、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她们都以笔为刃、以书作刀,为争取女性权益、追求两性平等而振臂高呼。
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从创造的角色形象中为观众构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的困顿与生活状态的矛盾,并有意识地抵制不平等,以摆脱父权制社会的压迫和歧视。女性作家利用自身细腻的思维创造出多元化、生动鲜活的形象,关注婚姻家庭、女性命运、两性关系等主题,婚姻与爱情、女性主义与传统的冲突成为她们作品的三个主要方面。这些作家通过爱和对女性不公平待遇的抗议来讲述女性的生活,抨击宗法社会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女性作家试图为女性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倡导男女平等,增强女性的独立意识,摆脱女性的“他者”地位。
以简·奥斯丁为例,从某种程度来說,她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她的人生履历有局限性,片面撰写她所处阶层的生活内容,但她笔下的既敏感又富有思想的年轻一代女性,大多具有独立的个性,都追求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思想,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学中一个不起眼的性别词汇。《傲慢与偏见》的主要内容是婚姻的自主选择权和爱情的自由权利,作品驳斥为了物质而结婚的情况,强调感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小说的婚姻观是:不考虑现实环境条件结婚是不明智的,但是只为了社会地位与物质条件结婚也是错误的,而应在考虑某些个人素质和相应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基础上,再行谈婚论嫁。
再比如,夏洛特的《简·爱》,作者有意识的构建出一个形象平庸但思维灵敏的女性。简爱的优势在于挖掘个体的灵魂,拥有捍卫自身权利的勇气,爱恨分明。夏洛特相较于前辈小说家来说,能更加理性地谈论女性社会地位,且明确提出女性社会地位获取的关键性渠道绝对不是婚姻。夏洛特提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只能依靠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经济条件。在作者的信件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信息描述劳动市场开放对于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深远影响。简爱强烈呼唤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平等,将妇女独立视作一项重要的事情,这在当时是一种几乎革命的要求。
总之,19世纪英国女作家一般擅长描绘乡村生活、个人情感,大多缺乏描绘社会矛盾的意识,且经常被男性评论家嘲笑。然而,女性作家主动撰写小说也是一种获取人格与自我价值的渠道,女性小说作家的创作行为也对推进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成就的社会历史价值
现代社会的文化文明已经摒弃了讴歌男性权威的行为,但是男权社会的结构却潜移默化的影响女性与男性的具体行为与心理认知,成为社会无形准则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和精神领域,女性也知道自我价值的实现困难重重,并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活动使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得到应有的承认。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算文化活动中渗透了更多的女性角色,社会结构对女性来说还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对女性来说,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是对男权话语的抗争与女性话语权的创建。女性的被动首先是因为社会压抑女性的任性,否定女性的激情与诉求。在男权社会,男性群体认为女性文学创作是反抗父权统治的行为。但在女权社会呢?女性的独立价值在文学创作中得以体现。现代社会的文明标识是性别平等,女性文学创作正是要达到这种效果。
对文学来说,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为世界文学创作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女性独立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行为,最为典型的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娜拉》。中国开展的五四文学运动也与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创作活动存在关联性,都是为了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
对社会来说,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为后续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科学的参考价值,
它所倡导的女性意识是女权主义思潮的前奏。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女权主义运动在欧美地区迅速发展,而后蔓延全球,至今仍影响不绝。
四.结语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高速发展有着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原因,一些经典文学形象能较好体现女性创作特点和女性意识,前所未有的“女性小说家时代”对后世的女性文学创作和女权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基金项目:武汉轻工大学2018年校立大学生科研项目《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探究》(xsky2018094)
(作者介绍:徐慧,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学生;申红,本文通讯作者,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