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玥
摘要:刘天华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其在音乐演奏与创作方面的成就广为人知。实则,他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本文试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以管窥豹,总结出刘天华音乐教育思想请教于各位方家。
关键词:刘天华 音乐教育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080-03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杰出的民族音乐家。1914年,其先后任教于江阴华墅华澄小学和常州中学;1916年,任江苏省立五中音乐教员;1922年赴京,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师以及国立艺专等任教。这也促使他立志要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随后,将二胡这个不被世俗所认可的民族乐器引入到高等学府的课堂中,又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改进国乐,旨在提升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重温刘天华先生的艺术人生,通过略窥其音乐教育思想,必然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提升,有重要启示。
一、音乐为本,强调“为人生”
“为人生”是“五四”时期的一个文学主要思潮。刘天华的这种科学认识与他儿时所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其父刘宝珊早年曾考上秀才、教私塾,但后来就主张新学,与人一起创办江阴翰墨林小学(现江阴市立第一小学的前身),生有三子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俱教养成才(后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史上的“刘氏三杰”)。在这种教育引导、潜移默化中,刘天华接受了变革与民主的教育观。先生对音乐有着科学的认识,他强调要让音乐为大众所用,发挥其社会功能,期望能够把握刘天华音乐教育思想的精髓。
(一)注重音乐的社会功用
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钻研。在他看来,不论以何种形式或使用何种乐器,只要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并且能够唤醒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种音乐都是难得可贵的,因为它体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这正是刘天华先生艺术观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他说:“我们知道冷了穿衣,饿了吃饭,却不知道精神上受了痛苦还要一种东西去安慰他”①。由此得来,能给予人精神上安慰的东西不是众多人追求的财富与地位,正是那能够振奋人心的音乐。刘天华斥责将音乐视为一种获得名利手段的观点,认为音乐应当有其实际的意义,它是一种教化人的工具。为此,刘天华主张音乐应该表达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能够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他的音乐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给人以积极的生活理念,其价值功能不言而喻。
(二)强调音乐“为人生”
刘天华反复强调音乐应面向所有民众,他从事民族音乐教育这一伟大事业,不仅是其个人对音乐的热爱,更是他想要改变国乐在当时旧社会中所处的境地。音乐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②为之,其改进民乐,平反胡琴,在原有的基础上力争创新。同时,又上书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旨在能够成立音乐专业院校,培养一批音乐人才。音乐还要富有人的情感,能够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譬如,在人们的心中,二胡只能演奏出“低沉”“萎靡”之感的曲调,但1931年春《光明行》这首二胡作品的问世彻底打破了人们这种固有的观念。该作品产生之时正值国内动荡不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但乐坛上却黄色音乐泛滥、靡靡之音流行,外国人都十分鄙视中国民乐的无能无用。先生反其道行之,用二胡这个被时人轻视的民族乐器来创作,以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并首次采用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使得调性明亮,音区递换也极富色彩,配合了曲子的主题——讴歌追求光明的勇士和他们所追求的光明,显得激进向上,情绪蓬勃有朝气,彰显了民族音乐的活力,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此曲充分彰显了刘天华先生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拼搏的信心与决心,也充分展现出“为人生”的音乐思想。
二、改造民乐,实现中西结合
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激荡下,中西方音乐文化孰轻孰重曾一度引起争论。在1912-1914年间,刘天华赴上海参加“沪西开明剧社”的乐队工作,主要是接受西洋乐器与作曲理论知识。基于此,他有了科学的音乐观,即应当吸收西乐中的先进理念并结合着本国艺术,敢于创新,这样才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得以壮大的必经之路。
(一)引入西乐,改进民乐
刘天华与国粹主义者不同,他不排斥西方音乐文化,反而主张吸收西乐文化里的精华来丰富本民族的音乐。1913年左右,他参加了江阴“反满青年团”军乐队,执掌军号,这为他开始接触西洋乐器打下了基础。1923年在北平任教期间,师从托诺夫学习小提琴。
学习西乐是为了运用。在当时“音乐奇荒”的中国,刘天华的首要志向就是希望能够将二胡普及于民众。为此,其借鉴小提琴的一些演奏技法以及西方音乐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二胡的改革中,其间他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十首二胡名曲,如《苦闷之讴》《空山鸟语》等,分别借鉴了小提琴的颤弓和连弓以及钢琴的琶音跳奏技法。科学的发声才是改革二胡的關键一步,刘天华参考小提琴的工艺制作,首先改良了二胡的弓子,其次将二胡的竹制琴码改为纸码。为了提高二胡的音色与音质,后续对琴杆以及其他相关的制作材料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往后的改革与创新中,虽然也曾想用某种金属制的琴弦使二胡的发声更加纯美,但却遗憾逝世。诚然,刘天华对二胡的改革奠定了其今后在我国民族器乐中的发展。由此看来,学习西乐只是作为一种辅助,为了促使国乐更长久的发展。积极并广泛传播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在学习借鉴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更应该加以保护、继承与发扬,将民族意识扎根于学生的观念中。
(二)中西结合,展现中国民族特色
刘天华强调在艺术创新之路上要励精图治。青少年时,他在常州中学参加军乐队,学习吹军号和军笛,开始接触了西洋乐器;1915年,其父逝世后,他在郁闷中开始接触并演奏中国传统乐器二胡;1917年,他又虚心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和琵琶;1920年,他与好友澈尘和尚探索研究民间音乐和佛教音乐;又于1926年和1927年分别学习了三弦拉戏和理论作曲。在努力奋斗的十几年中,先生开阔了眼界亦丰富了阅历,改良了我国传统的记谱法——工尺谱。在其间融入了西洋音乐中的五线谱,将附点、休止符以及表情术语等标注到工尺谱旁边,使得我国传统的记谱法有所完善,科学的记谱法有助于演奏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独有的理解演奏出别具一格的曲风。在此基础上,刘天华还根据徐兰沅和马宝明为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所谱的工尺谱,将其改为了五线谱,这就是梅兰芳应邀赴美演出的《梅兰芳歌曲谱》。倘若想要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就要将东西方音乐文化融合到一起,旨在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推向世界,做到真正的“改进国乐,力求创新”。
三、以人为本,提倡教育的平民化
刘天华先生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贡献,世人有目共睹。始终贯穿在他的音乐教育教学中的是公平与民主的思想,其目的是要让音乐走进民众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刘天华认为,全体国人的音乐素养提高了,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方能得到稳步发展,整个国家就会变得强盛。
(一)强调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他主张面向全体学生,但又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天赋差异不会作为刘天华评定学生好坏的标准,反而,他会格外注意勤奋好学但资质较差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他会不辞辛劳,时常给予他们鼓励与督促。我国民族音乐学家曹安和,曾师从刘天华学习琵琶,1929年毕业后兼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在他的《追记穷教苦学的刘师——刘天华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论文》一文中提到,先生对学生的悉心教导。“刘师对于学生,非常诚恳,无论智愚,莫不尽力教导;对于不甚聪明的学生,尤其多下功夫,总不肯一笔抹煞,说他没有天才,学不出来等等……他对于聪明而不用功的学生,每毫不客气的责骂”①。音乐是不分阶层等级的,不论尊卑、天赋、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专业,在受教育面前都是平等的。其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能够有所进步。刘天华专心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几十年间,潜心钻研音乐教育事业,极力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推向世界。
(二)注重平民教育
刘天华非常重视二胡的创作思维,“让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②是其音乐教育思想的初衷,这充分体现了民主。其所指的“民众”是指下层社会的普通大众。在当时的生存条件下,刘天华作为一名有识之士,他为音乐只能被少数人享有,加之民乐又饱受排挤而感到万分痛心。因此,他要极力改变这种贵族化的倾向。于1927年5月,在北平组织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并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其后又创办暑期音乐学校,通过音乐陶冶人们的情操。刘天华想方设法地为普通民众创造更多能够接触并学习音乐的机会,让音乐充实每一位民众。他认为,音乐只是被少数人所学习那将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所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是贴近国民的生活,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并学习。他在北京艺专教学时,创作了较易理解的琵琶练习曲以便学生学习。他还善于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特点进行有计划地教学,他知晓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启发学生。我们不能让自己成为仅是奏出美妙旋律的机器,要让心智在音乐的磨练下得到完善,音乐若是得到广大平民的认可方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才会突显其艺术的原本之意。
四、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刘天华不仅使本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了世界,并且拓展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空间。他教授出一大批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如储师竹、陆修棠、蒋风之、刘北茂等,他们后来陆续步入了音乐教育界,并各领风骚、均有建树。他们继承了刘天华的音乐教育思想,又结合着当代的文艺政策,勾勒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思想。刘天华在音乐教育领域开阔了民众的视野且拓宽了思路,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之时,也影响了一代代的后学。
(一)理艺兼备,追求创新
教师给学生传达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领略了正确方法所带来的成效,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的激情,教师学会灵活变通的教学才是掌握了教学方法中的精髓。
储师竹1916年开始向刘天华学习二胡和琵琶。1931年相继在重庆中高等院校任教,其间在兼善中学任职音乐教师之时,将二胡用于歌唱教学的伴奏,诱导他们感受乐曲的意境。同时,每当教授新课之前,都会向学生贯彻音乐具有振奋人心、怡情悦性等社会功能,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陆修棠于1957年曾主持过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教研活动,展现了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其在教学过程中承传了刘天华的教育思想,他总是勉励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和独特的个人见解,要善于启发学生及发掘学生潜在的音乐能力,其最早创作的一首即兴曲《风雪满天》正是此观点的代表作。
(二)面向全体,民主教学
活跃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十七年间的二胡演奏家们还继承了刘天华的又一教育思想,即发展大众音乐。陆修棠先生创作及改编了众多二胡曲,其中《灿烂的五月》(1963年创作)就是为歌颂劳动人民而创作,体现了音乐是面向大众的。刘天华先生曾说,“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的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③为此,陆修棠创作此二胡作品的音乐思想是基于此观点而形成的。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这样刘天华的音乐教育思想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以刘天华先生名字命名的天华艺术学校位于江阴市,创办于1985年,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于一体的名校,培养了众多考入专业院校的学生。该学校的教学理念受刘天华的音乐教育思想之熏陶,本着“科学、创新、民主”的思想,使该校学员得到了艺术的感染,提高了综合素质,突显了个性特长。可见,历史的积淀同时代背景的结合,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之深重。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略窥刘天华音乐教育思想的内容,使得我们对其音乐教育思想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他所提倡的以音乐为本、中西结合与提倡平民化这些思想给我国民乐,乃至中國的音乐教育事业都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应当继续研究与思考。笔者认为,应当发扬其音乐教育思想,怀揣着让国乐同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志向,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注释:
①方立平、闵惠芬:《刘天华记忆与研究集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②吴晓慷:《刘天华音乐思想及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第111页,112页。
③刘天华:《<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刘育和编:《刘天华全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