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杭飞 郑锡洵
摘要:在体育课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不仅能“学会”技能,更能“会学”。要求教师对“教方法”进行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体验、思考,提升学生的技能、体能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情感能力。
关键词:学会;会学;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0-0256-01
2019年5月举行的“甬、温、绍、舟”四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中,上虞团队以纲要配套用书水平三“移动+篮球传接球练习方法”单元为研讨对象,分别由5名教师对“移动+传接球”单元的练习方法进行了精彩的展示。笔者以“移动+传接球练习方法”单元为实例,进行“教方法”视角下体育课堂的实践与探究。
学生要学会哪些“方法”,教师如何“教方法”,首先就必须对所学教材内容(运动技能)的功能价值进行分析。只有从教材内容(运动技能)的特征出发,才能设计出合适学生能力发展的练习方法。
本次研讨活动以“移动+篮球传接球”为教材内容,篮球是一项以投篮为中心,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而进行的攻守交替、集体对抗的球类项目,它包括移动动作、控制球动作和争夺球动作,以及这些动作的组合动作所组成的动作体系。篮球项目的本质是发展人体的协调、灵敏、速度等身体活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所以,在“移动+篮球传接球”教材内容的处理上,侧重于设计在防守情境下进行各種移动步伐与传接球进行组合的练习方法,从“体能”维度来进行单元构建;同时在“体能”练习方法中又渗透“运用”的方法,做到动作技能、体能和情感能力提升的有机融合。
如在“侧身跑+传接球的练习方法1”一课中,执教老师从教材内容的特征出发,对侧身跑的方向、速度、节奏做出了改变;对传接球的出手速率、角度做出了改变;同时安排了“一攻一防”模拟比赛情景的“侧身跑+传接球练习”,这些练习方法体现了篮球项目对抗性、合作性等特征,这样的练习方法的设计,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会打篮球、会比赛”打好基础。
上虞研修团队依据教材特征和学生对“传接球”的掌握情况,“移动+篮球传接球”单元构建下,进行5个课时的练习方法(教学内容)展示,这些练习方法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移动”、“传接球”这两个知识关键点开展的。移动主要指脚步上的移动,包括有球移动和无球移动;传接球主要包括无防守传接球和防守情境传接球。抓住知识关键点,在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练习和“无防守传接球”、“防守情境下传接球”的组合练习方法上下工夫,设计出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如:左右滑步+传接球、左右滑步+原地运球传接球、折返跑+传接球、折返运球+折返跑+传接球、侧身跑+传接球、变向跑+传接球等。将这些跑动姿势和传接球的组合练习方法作为教学内容,都是从让学生“会用”考虑设计的组合练习方法,在丰富练习方法,丰富身体感知的同时,提高了篮球技术生活运用能力。
如在第五课时的“变向突破+传接球的练习方法”中,执教教师设计的“有防守两人一组变向突破练习”和“有防守两人一组变向突破练习+传接球”练习方法,在练习过程中,执教教师没有刻意地让学生用何种方法突破,而是让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本领,创造和尝试不同的突破方法。学生正是在这样的对抗环境下,学生掌握了适合自身的运球突破的方法。学生的动作从技术层面来看可能并不完全到位,但只要他能喜欢这个“方法”,并有“完成”持球突破的体验,这不就是“教方法”的目的吗?!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传授和灌输,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情况。而“方法”的引导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以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注重学生方法掌握和运用能力,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等情感能力。
如“侧身跑+传接球的练习方法1”一课中,执教教师设计的“传接球比稳”练习方法,要求学生在有防守队员的情境中进行传接球。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在有防守情况下传接球的方法,而是向学生提问:当自己、队友、防守方处于什么位置时传球是安全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得出结论:是以三角形,而且接球离防守者越远越安全。接下来老师马上抛出第二个问题:那怎么才能远离防守者呢?学生纷纷尝试了折返跑、侧身跑等跑动方式,得出结论是:跑的时候要骗防守队员,而且骗他的时候一定要快。虽然只是两个简单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却包含了如何做——三角形站位,怎么做——骗防守队员跑,且骗的时候要快(快速变向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不仅让学生完成了“防守情境”下传接球的练习目标,更让学生体验了观察、实际操作、讨论思辨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教方法”为教学策略的教学,使学生的学实现了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促进了技能和体能的有机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体验、思考,除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情感能力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上课的门道[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 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配套教师用书(水平三)[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